<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3-04 09:54 原文鏈接: 蘇格蘭發現侏羅紀時期最大翼龍化石

      《當代生物學》近日發布研究稱,英國科學家在蘇格蘭西北海岸的斯凱島上出土了一具保存異常完好的翼龍化石,該翼龍翼展約為2.5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侏羅紀時期最大的有翼爬行動物。

      該翼龍頭部具有空氣動力學特征,上下牙齒縱橫交錯,就像捕蠅草葉子上的硬毛一樣。這一新物種提供了證據證明,翼龍在史前時期就開始變大,比之前認為的時間要早得多。

      “這一距今1.7億年的翼龍,新命名為Dearc sgiathanach,其個頭與信天翁差不多。”英國愛丁堡大學的Natalia Jagielska說。

      “在(英國翼龍研究)的漫長歷史中,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頭骨和身體相連的翼龍,尤其是代表了一個人們知之甚少的物種和時期。”Jagielska說,“因此,在研究方面創造歷史非常令人興奮。”

      翼龍在2.3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進化為小型飛行爬行動物。但到了白堊紀——當時常見的陸生恐龍如霸王龍和三角龍四處游蕩——風神翼龍這樣的翼龍已經長到現代戰斗機的大小,翼展12米寬。

      “在這兩者之間,信息是缺乏的。”Jagielska指的是大約1.74億至1.64億年前的中侏羅世。在那個時期,世界范圍內幾乎沒有翼龍化石得以幸存——可能是因為當時氣候條件不利于保存它們。她說,科學家們通常認為,翼龍在那個時期仍然很小,翼展不超過1.8米,直到侏羅紀末期和白堊紀時期才變得較大。

      D.sgiathanach的出現意味著需要重新思考這一問題。2017年,目前在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工作的Amelia Penny和同事在蘇格蘭西北海岸的斯凱島潮汐平臺上,發現石灰巖層上凸起了一個翼龍頭骨的形狀,當時他們正在那里尋找恐龍腳印。Jagielska說,然后研究人員用鑲鉆的鋸子切割石灰巖,在潮汐之間提取化石。

      通過近距離的肉眼觀察以及應用x射線計算機顯微斷層掃描技術,他們發現了一具保存異常完好的骨骼,嵌在石灰石板上的骨骼“仍然和現實生活中一樣”。

      Jagielska和同事確定,該翼龍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幼體,頭部和背部有尚未融合的骨骼,骨骼微結構快速生長。盡管它的年齡很小,但其四肢骨骼和頭骨比其他已知的侏羅紀翼龍更長,因此估計總翼展更大。該物種中最大的成員可能翼尖和翼尖之間長達3.8米。

      “這種動物有鋒利的上下牙齒,在嘴外縱橫交錯,這對捕魚來說非常理想。和其他翼龍一樣,它的脖子很短,尾巴很長。”Jagielska說,但與許多翼龍不同的是,這只翼龍似乎沒有任何類型的頭冠——盡管它的頭骨頂部因暴露在潮汐水中而受損,但這也給人們留下了懷疑的空間。

      研究小組將這一物種命名為Dearc sgiathanach,這是指它是來自斯凱島的一種有翼爬行動物,斯凱島在蘇格蘭蓋爾語中被稱為an t-Eilean Sgitheanach。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ub.2022.01.073ll

    相關文章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新發現古人類頂骨化石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應用CT掃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術手段,從周口店第15地點的哺乳動物化石中識別出一塊人類頂骨,是繼1973年周口店第4地點發現1枚牙齒化石之后,50年......

    5億年化石可能改寫脊椎動物起源

    在7月6日發表于《自然-通訊》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KarmaNanglu與合著者報告說,一塊保存完好的5億年前的化石與今天一些被囊動物非常相似,即用兩根虹吸管過濾水中的有機顆粒,復雜的......

    糞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一項研究對產出于南京湯山駝子洞早更新世的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揭示了這類特殊類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為進一步理解地質歷史時期特異埋藏化石庫的形成過程,特別......

    古老的劍齒捕食者揭示了大滅絕事件的真相

    25.2億年前,地球經歷了一次毀滅性的大滅絕,以至于它被稱為"大滅絕"。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引發了災難性的氣候變化,每10個物種中就有9個永遠消失,最終為恐龍的出現創造了條件。但是,大......

    古魚兄弟失散4.38億年被發現相距不到200公里

    中新網北京5月10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在江西九江武寧地區約4.38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地層中,最新研究發現真盔甲魚類新屬種化石并將其命名為“九江......

    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首次超過50%

    據首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27日消息,至一季度末,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首次超過50%,達到50.5%,標志著電力行業“雙碳”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截至3月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26.2億千瓦,位......

    最新發現!我國已知最古老的淡水節肢動物

    動物登陸是生命演化過程中的革命性事件之一。節肢動物作為后生動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志留紀之前均生活在海洋環境或海陸過渡相的環境。分子生物鐘證據顯示,在寒武紀-奧陶紀時期節肢動物可能已脫離海洋登上陸地,甚......

    超新星也可能影響地球上的生命多樣性

    化石記錄已被廣泛研究,揭示了整個地質歷史中生命形式多樣性的重大變化。進化生物學的一個基本問題是確定導致這些波動的過程。新的研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附近超新星數量的波動與過去5億年來海洋物種的生物......

    我國西北地區發現侏羅紀被子植物化石

    作為當前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個植物類群,被子植物備受植物學家關注。上百年來,植物學家們對被子植物的研究從未停止,但被子植物的起源與早期演化歷史仍是植物學家面臨的難解之題。眾多古植物學家一直在尋找最早的......

    國外發現新的早白堊紀被子植物化石

    由葡萄牙、丹麥、美國等國家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近日在葡萄牙托雷斯韋德拉什地區發現白堊紀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群。被子植物是當今世界植物界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適應性最強的類群。全世界已知被子植物共約有3......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