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生物學》近日發布研究稱,英國科學家在蘇格蘭西北海岸的斯凱島上出土了一具保存異常完好的翼龍化石,該翼龍翼展約為2.5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侏羅紀時期最大的有翼爬行動物。 該翼龍頭部具有空氣動力學特征,上下牙齒縱橫交錯,就像捕蠅草葉子上的硬毛一樣。這一新物種提供了證據證明,翼龍在史前時期就開始變大,比之前認為的時間要早得多。 “這一距今1.7億年的翼龍,新命名為Dearc sgiathanach,其個頭與信天翁差不多。”英國愛丁堡大學的Natalia Jagielska說。 “在(英國翼龍研究)的漫長歷史中,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頭骨和身體相連的翼龍,尤其是代表了一個人們知之甚少的物種和時期。”Jagielska說,“因此,在研究方面創造歷史非常令人興奮。” 翼龍在2.3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進化為小型飛行爬行動物。但到了白堊紀——當時常見的陸生恐龍如霸王龍和三角龍四處游蕩——風神翼龍這樣的翼龍已經長到現代戰斗機的大小,翼展......閱讀全文
《當代生物學》近日發布研究稱,英國科學家在蘇格蘭西北海岸的斯凱島上出土了一具保存異常完好的翼龍化石,該翼龍翼展約為2.5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侏羅紀時期最大的有翼爬行動物。 該翼龍頭部具有空氣動力學特征,上下牙齒縱橫交錯,就像捕蠅草葉子上的硬毛一樣。這一新物種提供了證據證明,翼龍在史前時期就開始
哈密翼龍生態復原圖。科研人員展示哈密翼龍蛋及胚胎化石模型和哈密翼龍復原圖。翼龍蛋化石(右)。哈密翼龍復原圖。翼龍下頜骨化石。 看到鳥兒在天空飛翔,你會想到在我們生存的地球上,哪種脊椎動物最早在天空飛翔嗎? 最新的發現與研究表明,最早在天空飛翔的是我們都知道的一種動物——恐龍。在這個龐大家族里,有
中巴科學家合作完成,發表于11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中國和巴西的科學家在中國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種新的翼龍化石。這件被科學家命名為“隱居森林翼龍”的化石,翼展僅2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樹棲翼龍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員與巴西科學院凱爾勒、坎普斯
近日,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和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人員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遼寧建昌喇嘛洞九佛堂組發現一種新的蛙嘴龍類化石,將其命名為喇嘛洞黃昏翼龍。相關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英國倫敦地質學會《專刊》上。 呂君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黃昏翼龍發現于早白堊世九佛堂組中,是目
呂君昌:博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 翼龍類生活在2.2億年至6500萬年之前,作為恐龍時代的空中霸王,它擁有強大的飛行能力,翱翔在整個天空。然而,科學界一直沒能找到判斷翼龍性別的直接證據,所有的結論亦只是推想。 現在這個100多年以來科學界懸而未決的難題,終于
與食團共同保存的兩件中國鯤鵬翼龍化石。(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所供圖)兩個翼龍食團及其中殘留的硬鱗。(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蔣順興等與臨沂大學等單位合作對中國鯤鵬翼龍(Kunpengopterus sinensis)的兩件標本開展研究,特別是與翼龍共
“T夫人”,雌性達爾文翼龍(翼展寬0.78米)與她的蛋保存在一起。 達爾文翼龍復原圖,左為不具有頭骨脊的雌性,右為具有頭骨脊的雄性。 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塊與蛋保存在一起的雌性翼龍化石。這一發現為判別這些已絕滅的飛行爬行動物的性別提供了直接證據,解決了翼龍性別鑒
美國的科學家日前宣稱,通過模擬翼龍的外形對飛機的垂直尾翼進行重新配置,可將飛行時的轉彎半徑減小14%。這可大幅提高飛機的靈活性,有助于小型飛機在城市等環境中更輕松地避開障礙物。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生物靈感與仿生學》雜志上。 雖然現在四足動物物種只有鳥類和蝙蝠才能飛行,但第一次實現
2月10日,《巴西科學院院刊》(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科研團隊程心和蔣順興等關于悟空翼龍類頭飾(頭骨脊)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記述了一類新的頭飾類型的基礎上,總結了已發現的所有悟空翼龍類的
2020年1月6日,PeerJ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蔣順興、李志恒、汪筱林和吉林大學程心關于翼龍舌骨的最新研究成果,報道了迄今發現的第一件保存基舌骨的翼龍化石,并探討了舌骨在翼龍類中的演化以及特化舌骨的功能。此前,關于翼龍舌骨的研究比較零星,這是首次較系統對比翼龍舌骨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