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科研 堅持不懈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巴松村,海拔4270米,距離珠峰大本營約40分鐘車程。
4月25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高晶從北京經拉薩抵達這里。作為“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綜合科考隊隊長,她和隊員們駐扎在巴松村,開始為期一個多月的科考。
今年是高晶與青藏高原結緣的第十八年。談到科研,高晶言語中難掩熱愛:“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點特別吸引我。”
“巔峰使命”科考任務使用的是“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浮空艇的體積為9060立方米,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個原位高空科學觀測平臺。
高晶說:“我們此行的主要目標是讓整個艇的升空高度能夠超過9000米,達到中—高對流層,開展高空大氣環境變化過程的綜合觀測。”
高晶的研究方向,是水體穩定同位素現代過程和冰芯記錄。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觀測水的氧元素或氫元素比率的變化,來判斷水的來源,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上經過了哪些變化過程。近5年來,青藏高原水循環變化問題是高晶團隊主要關注的科學問題。
2019年5月,高晶曾帶領第二次青藏科考水汽傳輸科考分隊在西藏納木錯開展區域水循環觀測研究。當時,科考隊利用“極目一號”Ⅰ型浮空艇首次開展了青藏高原海拔7003米高空的大氣組分變化科學觀測,為揭示“亞洲水塔”的水從何處來提供了關鍵科學數據。
“希望在此次科考中,我們能獲得更多有關大氣傳輸過程的關鍵科學數據。”高晶說。
不畏艱辛 勇于實踐
高晶本科就讀于蘭州大學地理系,大學期間就開始對高原冰芯研究產生興趣。2004年,在畢業保送研究生時,她堅定地選擇了高原冰芯研究方向。
“當時,我申請了中科院青藏所姚檀棟院士的研究生,他是中國冰芯研究領域開拓者之一,我一直很敬佩他。”高晶說。
就這樣,在姚檀棟院士的引領下,高晶叩開了高原冰芯研究的大門,并從此深耕其中,樂此不疲。
18年來,高晶已經記不清自己上了多少趟青藏高原。自2005年8月起,她每年都會去,最長會待幾個月,最短也有一個月。
令高晶印象最深的,還是2005年第一次上青藏高原,“那次是姚老師親自帶隊,當時他已經51歲了,但仍堅持和我們這群年輕人一起背包徒步上山,并且一路照顧大家。我們成功爬到了位于海拔5400米的冰川末端。”
雖然第一次高原野外工作的過程充滿艱辛,但科研前輩勇于探索、堅持不懈的精神給了高晶極大的鼓舞。
高晶說:“隨著研究的深入,你會發現,這個過程其實是一環扣一環的,解決了一個問題后,又會出現新的問題,吸引著你不斷去探索和發現。”
這些年一路走來,高晶帶領團隊做出過不少成績。比如最近,他們基于近兩年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而撰寫的文章在《自然》雜志發表。
“那一刻真的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因為這標志著我們整個團隊的科研工作被國際同行認可。”高晶說。
培養毅力 勇于探索
2019年5月,高晶和隊員自海拔5150米大本營徒步至海拔6500米營地,進行大氣水汽穩定同位素觀測儀器架設和樣品采集。經過7小時跋涉,他們徒步11公里上山后,又攀過一條深達數十米的橫溝。夜晚露宿在海拔5800米營地,狂風卷著雪花漫天飛舞,頭痛和高原反應已經讓所有人疲憊不堪,但是大家還是強打精神、堅持完成了觀測數據收集、儀器維護及樣品采集工作。
“第二天天亮,我們又繼續向上,奔赴海拔6500米營地。”高晶說,“當時每個隊員都是走幾十步一歇,接近身體極限。經過6小時艱難徒步,我們最終到達海拔6500米營地,順利完成了計劃中的工作。”
青藏高原的科考工作隨時都有可能面臨各種各樣的險境,但高晶從來沒想過要放棄。“這可能與我的性格有關。我是那種只要有一個目標,不管多艱難,都會想辦法去實現的人。”高晶說。
1983年出生的高晶,在同齡的科研人員當中可謂是佼佼者。談及多年來的經驗,她認為興趣、毅力和團隊平臺缺一不可:“如果沒興趣就會覺得很枯燥,特別是在遇到瓶頸期時,會覺得壓力很大。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定毅力,否則很難堅持下去。”
“努力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享受攀登科研高峰的過程。”高晶說。
日前,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與優化體系”科考分隊在深入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們成功揭示了地面儀器監測在估算青藏高原實際降水量時存在嚴重低估問題,并對導致低估的原因......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團隊首次獲取了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廓線的連續3年觀測數據,可為青藏高原天氣過程和環境變化研究、惡劣天氣臨近預報等提供數據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大氣科學進展》雜志。大氣廓線......
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記者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依托新組建的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立體觀測網,首獲連續近3年的青藏高原上空對流層大氣廓線持續觀測數據,可為惡劣天氣臨近預報......
中新網西寧6月3日電(馬紅璐梁奔奔孫睿)記者3日從青海省氣象科研所獲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聯合組成的綜合科學考察隊(以下簡稱“科考隊”)日前赴青海玉樹、西藏山南和阿里地區開展野外......
多年凍土與高寒草地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協同進化。全球變暖導致多年凍土融化和退化,引發高寒草地變化,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從而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同時,高寒草地影響地表和大氣及活動層與多年凍土間的水分和熱量......
5月27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張國慶研究員等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團隊預估,至21世......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國慶等發現,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預估,至21世紀末,由于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補給,在低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面積......
中新網北京5月28日電(記者孫自法)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世界屋脊”上的湖泊未來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廣受社會關注,也吸引科學家持續聚焦開展研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5月28日發布消......
青藏高原被譽為地球的“第三極”,以低氧、低溫、強紫外輻射等著稱。黃牛大約在3700年前遷徙到青藏高原,是最早進入青藏高原的家養動物之一,也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古老、最原始的黃牛種質資源,更是培育我國......
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在經歷暖濕化和失衡趨勢,高原的水循環過程也相應呈現出一定的變化特征,青藏高原的蒸散發在這種變化背景下如何響應?青藏高原蒸散發的響應變化由什么因素主導,是當前高原水循環研究亟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