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1-15 13:39 原文鏈接: 浙科學家從千米洋底帶回驚奇陸地上全都看不到

      4000米洋底蜂窩般密集盲蝦撲向黑煙3000米洋底藏著一條恐龍時代的河流

      浙江科學家從洋底帶回了怎樣的驚奇?

    煙囪口附近獲取的蟹標本

    熱液口盲蝦樣品

    海底熱液硫化物樣品

    3000米海底世界

    海底熱液硫化物樣品 

      仲春三亞起航,隆冬青島歸來,歷經245天,中國大洋科考主力船舶“大洋一號”首次繞著非洲大陸走了一圈,把大西洋、印度洋海底探了個究竟。位于杭州的國家海洋局海洋二所擔綱科研大洋科考重任,首席科學家陶春輝是浙江德清人,昨天,他在青島港碼頭和我們分享來自大海深處的新發現。

      陸地上找不到這樣的古河

      有關恐龍時代的科幻影像中,河流、沼澤遍布。相對于地球46億年年齡,河流的壽命可謂曇花一現,如今,地球上沒有一條河流保持著恐龍年代的模樣,它們要么化作高山,要么化作平原,要么深埋于海底。留在陸地上的河流,風吹雨打,沙填土堆,掘地千米,也難找到當年河床的痕跡。古老的河流,只有被數千米深的海水所覆蓋,躺在恒溫、恒濕、無風、無雨、少有動植物的靜謐之處,才可能幸存。

      去年夏天,大洋一號迎來中國科學家和尼日利亞科學家聯手,它在尼日利亞西側的大西洋中轉悠了8天。尼日利亞是西非的大國,臨近東大西洋,該國周邊的海底從未有人細細打探。海洋二所研究員唐勇為約兩萬平方公里(浙江陸地面積的1/5)的海域做“CT掃描”:科考船同時向海底發出169束聲波,最多覆蓋10平方公里的海域,聲波在不同密度、深度的海水中的傳播速度不同,依照聲波走向海底再回到輪船的時間長短,就能測出各處水深,科考船在這片海域巡航一圈,兩萬平方公里的海底就被類似CT掃描的聲波看了個一清二楚,依照著海水的深淺,一幅海底地形圖躍然紙上。

      唐勇在海底地形圖上找到驚喜:這塊海底有塊200多公里長的傷疤,從尼日利亞拉各斯市的海濱向西南方向延伸,最寬處有1公里,最高處離海平面約100米,最低處在海面之下3500米。讓我們來做個假想,把這片海水抽干,這條傷疤就是條雄奇的河流,它的源頭站立在海拔3400米的高原,一路向西南方向俯沖而去,奔流200公里后,河床的高度降了3000多米。因巨大的高差,200公里沿途還形成了瀑布,河水從150米高處傾瀉。類似當今地球陸地上的河流,這條河流的雄奇堪比長江上游的金沙江,這條發源于海拔5000多米唐古拉山的母親河,流出青藏高原,在云貴高原蜿蜒,高度一下子降了3000米,在滇西也形成洶涌的虎跳峽。金沙江還擁有著和尼日利亞海底河流大致相同的寬度。

      雖說相似,但金沙江若是和洋底古河比年齡,只能算是嬰兒。長江誕生于地球不過6000年,而依照海底打撈上的河床巖石分析,這條深埋海底的古河形成于7000萬年前。那時是白堊紀,恐龍時代正走向尾聲。

      找到活煙囪也找到死煙囪

      在陸地上,有不時噴發的活火山,也有早已停止噴發的死火山,在大洋深處,類似火山噴發的是黑色、白色或黃色的煙囪。

      找到這些噴涌的煙囪,就能窺探來自地球深處的奧秘,涌上海底的金屬也有可能成為人類的新礦床。陶春輝說,這樣的噴涌一般持續數千年到萬年,找到活的煙囪,當然壯觀,但若是想挖礦,死煙囪經過多年噴涌后,蘊藏著更大財富。雖說在三五千米深的海底打撈礦產,聽起來甚為不易,如今也沒有一個國家實現商業化運作。但一旦真把這些礦石十萬噸百萬噸地打撈上來,它們的前景可觀,比方說,陸地上的銅礦,1噸礦石中提煉出5公斤銅已算富礦,海底礦床則可提煉50到150公斤。

      活煙囪噴發著煙霧,它能讓方圓數公里的深層海水發生細微變化,比如說水溫上升0.02攝氏度,海水能見度略有下降,這些細微變化人體難以察覺,但投入深海的精密儀器可以窺見,而死煙囪已完全靜默,它周圍的海水沒有異常,找它們更為不易。這次,大洋一號僅用了5天就在西北印度洋發現死煙囪,這是人類第一次在這塊海域發現死煙囪。科學家用船拖著海底攝像機前行,用眼睛實現了大海撈針的壯舉。在大西洋中部發現的兩處活煙囪,也填補了人類在相關海域尋找煙囪的空白。

      那里是生命的起源嗎?

      憑借中國人自己研發的水下機器人,中國科考人首次拍下了清晰的海底煙囪噴發視頻。視頻的景象讓人驚嘆,在那個曾經被視作生命禁區的地方,數以萬計的白色盲蝦飛蛾撲火般繞著噴涌而出的黑煙撒歡,在煙囪周邊,四處散落著冷卻凝固而成的金屬礦石,礦石上,密密麻麻擠著盲蝦,其密集程度超過馬蜂窩,將這塊海底裝扮成白色的世界。盲蝦的樣子近似普通對蝦,只是生活在暗無天日的深海底,它們依照“進化論”舍棄了眼睛。

      在有的煙囪四周,密密麻麻爬著的是另一種更為奇特的生物,管狀蠕蟲。塑料水管我們不陌生,蠕蟲的軟體動物也不陌生,但若是軟體動物住進了白色塑料水管,并將水管當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實在難以分辨它是生物還是非生物。

      冰冷,能壓碎鋼鐵的水壓,漆黑……3000米以下的海底曾經被認為沒有生命存在,之后盡管發現奇特魚類,但深海底的居民密度實在稀疏。在視頻中親眼見到如此熱鬧的水底動物世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從事大洋科考數十年的陶春輝說,依照目前的發現,這樣的熱鬧僅存于煙囪附近。

      有人大膽猜想,這里會不會是生命的起源,高溫的熱液、劇毒的硫化物,這和地球生命起源時的環境相當近似,這樣的環境在陸地上早已消失,卻殘留在了大洋深處。

      事情果真如此嗎?關于這個有些魔幻的生命世界,還有太多未解之謎。沒有氧氣,微生物靠吃噴涌的硫為生,高等動物吃微生物,硫代替了碳,成為構成生命的主打元素,構建于光合作用之上的生命機理將被顛覆嗎?一處海底煙囪壽命不過萬年,萬年之后,沒有了噴發的硫,這些依賴硫生存的動物是不是會集體死去?若它們沒有死去,就得尋找另一處活著的煙囪,但海底的煙囪分布如此稀疏,兩座煙囪之間動輒距離數百上千公里,移動緩慢且沒有眼睛的怪物們該怎樣遷徙?若它們真的無法遷徙,當一處新的煙囪開始噴發時,哪兒來的動物和植物的遺傳物質,讓這里一點點繁衍成擁擠的生物樂園?

      粉紅鞋墊是動物盲蝦覓食不靠嘴

      在視頻中,樣子最奇特的是間或閃過的大個子。幾條半米多長,類似帶魚的長條狀白色魚類沖向盲蝦群,咬住盲蝦咀嚼起來。水中,一只粉紅色鞋墊在飛翔。難道這是水面上一位女士的鞋墊不慎落水,經過長途旅行抵達3000多米海底?仔細分辨,這只鞋墊竟在蠕動著前行,它蠕動的姿態類似毛毛蟲。鞋墊兩頭尖,中間寬,呈現不規則橢圓,腹部長著一對小翅膀,肚子上還有疑似嘴巴的一道道口子。專家確定,那是一種此前從未被發現的軟體動物。

      雖說樣子不算古怪,數量也最多,但盲蝦身體里藏著最多奧秘。科學家發現,盲蝦覓食基本不靠嘴巴,它的絨毛狀鰓部寄生著無數細菌,這些細菌吃硫化物為生。盲蝦并不吃掉細菌,但細菌通過化學合成的氨基酸等營養物源源不斷進入盲蝦體內。盲蝦的身體表面并無異常,營養物質怎樣穿透它的甲殼進入身體,這依然是個未解之謎。

    相關文章

    科學家回信|任玲:304不銹鋼并非等同于食品級不銹鋼

    編者按:2023年5月起,“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與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發起“科學家回信”活動,邀請廣大讀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提問、留言。活動啟動后,“學習強國”“科學網App”收到了讀者......

    OpenAI前首席科學家新公司獲10億美元融資

    成立不到3個月,伊爾亞的新公司獲得了10億美元的融資。當地時間9月4日,OpenAI聯合創始人、前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Sutskever)成立的新公司SSI(safesuperinte......

    什么樣的科學家更容易成為教育家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其核心主旨是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切實推進教育強國目標的抓手。考慮到教育家人才的稀缺性,《意......

    她成為科學家后,不想只當科學家

    中新網北京8月22日電(記者王詩堯)初次見到唐立梅時,她與大眾印象里的“科學家”形象不太相符。酒店的靠窗沙發上擺滿了化妝品,唐立梅正安靜地坐在椅子上配合著化妝師上妝。乍一看這個場景似乎是哪位“女明星”......

    科學家測序動物界最大基因組

    科技日報北京8月15日電(記者張佳欣)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德國康斯坦茨大學和維爾茨堡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對動物界最大基因組的擁有者——肺魚進行了基因組測序。肺魚基因組約為人類基因組大小的3......

    全球卒中領跑者克雷格·安德森全職加盟復旦大學

    旦大學 全球卒中研究領跑者、著名臨床神經科學家、世界卒中組織副主席克雷格·安德森(CraigAnderson)日前全職加入復旦大學,成為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類腦研究院)......

    青年科學家走進深圳市中小學開啟“科學第一講”

    2024前沿科學創新大會近日在深圳舉行,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與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緊密合作,發起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和青年科學家科學第一講活動。科普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活動期間,活躍在科研一線的青年科學......

    科學家首次在室溫里德堡氣體中觀測到“時間晶體”

    本報北京7月18日電記者鄧暉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物理系尤力教授團隊與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首次在強相互作用的室溫里德堡氣體中,觀測到了持續穩定的“時間晶體”信號。相關研究成果日前......

    世界最輕最小,科學家成功研發太陽光驅動微型飛行器

    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家最近自主研發成功世界上迄今最輕、最小的太陽光驅動微型飛行器——靜電飛行器(CoulombFly),其由一種新型微型靜電電機作為發動機核心,可實現在純自然太......

    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暨《風范》出版研討會舉辦

    “書中每一篇文章都講述了一位老科學家跌宕起伏而又自強不息的人生故事,我被這些文字所打動。”7月9日,在北京舉辦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暨《風范:他們用一生寫就的科學家精神》(以下簡稱《風范》)新書出版研討......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