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09.shtm
■本報記者 胡珉琦
說到生態系統固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路徑,人們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樹造林。事實上,“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以下稱NCS)遠不止這一種手段。
然而,草地恢復與放牧管理、農田氮肥管理、水稻田排水管理、濕地恢復等路徑,在提升生態系統的凈碳匯能力方面一直沒有進入主流視野。
目前,國際學術界認為,通過人為保護、恢復和管理森林、草地、濕地與農田生態系統,是生態系統自然碳匯之外的額外潛力。但除了全球尺度評估,美國、加拿大以及熱帶局部地區評估外,還缺乏對這一貢獻充分的量化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聯合美國奧本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法國CEA-CNRS-UVSQ氣候與環境科學實驗室等單位,首次評估了中國過去20年來多路徑的生態系統管理,即NCS對減緩氣候變化的貢獻,并且預測了它們在未來40年的碳匯潛力,算了一筆60年的總賬,從而為我國國土空間規劃、土地治理策略提供了一個新的藍本。8月18日,相關成果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
未來40年,
減緩總量1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過去幾十年里,特別是1999年以來,中國加強了生態恢復和保護的努力。盡管很多生態工程項目最初并不是為了固碳或減緩氣候變化而設計的,而是側重于減少水土流失、提高糧食產量等,但它們實際上為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比如,水稻田的給排水管理涉及甲烷排放控制,農田的氮肥管理涉及氧化亞氮排放控制……“但人們通常并不清楚,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增溫潛力遠大于二氧化碳。”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呂楠告訴《中國科學報》。
“在碳中和長期目標下,在深度減排的情景中,技術的減排潛力不斷收窄,減排成本不斷上升,NCS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顯著。”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強調。
“問題是,目前中國NCS對實現碳中和的具體貢獻及其未來潛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他指出。
因此,研究團隊利用文獻、自然資源清查、公共數據庫和政策文件數據,評估了中國16種生態系統管理方式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包括造林與再造林、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草地恢復與放牧管理、農田氮肥管理、水稻田排水管理、濕地恢復等。
研究人員不僅對2000年至2020年生態工程和措施實施的范圍、規模、速度、效率進行系統性評估,還對2020年至2030年和2020年至2060年生態系統管理各路徑可實施的最大規模及其減緩潛力進行了估算。
結果顯示,2000年至2020年間,中國生態系統管理實施的主要措施獲得的額外氣候減緩能力為每年0.6Pg(1Pg=1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占同期工業CO2年排放量均值的8%。
基于生態系統管理未來情景的設定,2020年至2030年間,中國的生態系統管理將獲得氣候變化減緩的最大額外潛力為0.6PgCO2e。如果包括2020年以前的管理措施在2020年后繼續發揮的固碳效益,總量可達1.2PgCO2e,占同期工業CO2年排放量均值的11%~12%。
“在同樣的時間周期內,這一減緩總量與美國相當,且遠高于加拿大。”呂楠表示,而2020年至2060年間,最大額外減緩潛力為1.0PgCO2e。如果包括2020年以前的管理措施在2020年后繼續發揮的固碳效益,減緩總量可達1.6PgCO2e。
此外,研究人員還估計了不同成本閾值內可以實現的最大緩解潛力的比例。呂楠提到,根據邊際減排成本曲線,26%~31%、62%~65%和90%~91%的未來總潛力可分別在每噸CO2e 10美元、50美元和100美元的成本線以內實現,“這將為管理部門在預算層面提供參考依據”。
國家生態系統管理策略如何升級
由于自然條件、生態系統特征和管理方式、水平等存在區域異質性,研究人員發現,生態系統管理對氣候變化減緩總量及其路徑構成在各省份之間的差異很大。其中,內蒙古、黑龍江、四川和云南是歷史實現和未來潛力最高的4個省區。
該研究顯示,除西北和東部一些省份外,天然林管理和造林的貢獻最大;在新疆、青海和西藏,草地放牧優化對歷史減緩的貢獻最大,而在未來幾十年,濕地特別是泥炭地管理將是非常重要的增匯路徑;在中部和東部一些省份,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山東、安徽、江西和江蘇,農田養分管理和改良水稻種植的減排潛力巨大;在廣西,改善人工林管理的固碳效益不容小視。
“這一結果提示我們,除了林業管理,我們應該看到更多的生態系統減排機會和多樣化的實現路徑。”呂楠再次強調。
“未來生態系統最大碳匯潛力的發揮依賴于對大面積國土空間和生態系統的多路徑管理,這需要全方位升級國家生態系統管理策略。”傅伯杰說,“從NCS的角度為全國土地整體規劃提供一個藍本,將有助于制定更全面的土地治理策略,從整體上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
針對面向碳中和目標的生態系統管理戰略升級的政策,傅伯杰建議,將NCS納入國家碳中和政策體系;從國家層面進行生態系統管理頂層設計;因地制宜制定區域固碳增匯目標,提高生態系統管理效率;構建科學的生態系統管理額外碳匯核算方法體系;碳交易市場建設要與國家投資并舉。
《自然—氣候變化》同期針對該文發表了研究簡訊。加拿大自然聯合會教授Ronnie Drever認為,這項研究“對理解自然在中國應對快速氣候變化中的作用至關重要。鑒于中國在全球舞臺上的重要性和論文中確定的緩解潛力的規模,這一主題對發展仍然年輕的NCS具有深遠意義”。
《自然—氣候變化》編輯團隊發表評論指出,“這篇論文提供了中國NCS國家層面的碳吸收和溫室氣體減排潛力評估,以更精細的區域分析補充了全球尺度的NCS評估。鑒于全球對中國實現其氣候緩解目標的興趣,這一研究非常重要。”
中新網西安9月27日電(記者阿琳娜)記者27日從西北大學獲悉,該校城市與環境學院徐國保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自然》)發表了長文“JetstreamcontrolsonEuro......
始新世-漸新世氣候轉折期是一次全球快速變冷事件。這次事件是現代冰室氣候的開端,受到構造活動、海陸位置與古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而陸地生態系統對這一事件的響應具有空間異質性。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近年來,集約化農業和畜牧業的擴展導致森林和草地的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主要原因。不同營養級生物通過多樣性和相互作用,提供了多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即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因此,明......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浮游生物生態學研究團隊牽頭在人類活動引起的營養物質輸入背景下近海生態系統長期變化及穩態轉換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水研究》(......
谷歌研究公司的StephanHoyer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個機器學習模型,能進行準確的天氣預測和氣候模擬。該模型名為NeuralGCM,能超越部分現有天氣和氣候預測模型,有望比傳統模型節省大量算力。相關研......
·氣候變化本身并不直接導致肺癌,但會加劇空氣污染,而長期暴露在空氣質量差的環境中是患肺癌的已知危險因素。極端天氣可能導致肺癌治療延誤,對藥物藥代動力學造成挑戰,導致放射中斷,沖擊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導......
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褐藻和海草的全球分布范圍縮減。這一研究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產生普遍影響提供了新證據。褐藻和海草是構建海洋生態系統的關鍵植物,它們參與......
6月28日,第十次金磚國家環境部長會議在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舉行。會議以“金磚十國新格局下擴大務實合作的前景”為主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席會議、致開幕辭并作主題發言。會議由俄羅斯自然資源和生態部部長......
近日,全球多國持續遭遇高溫天氣。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區出現了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南部信德省此前更是出現52攝氏度的高溫,逼近歷史極值。在印度東部、北部以及西部的大片地區,高溫天氣帶來不利影響。據國外......
名稱關于印發《氣候投融資試點成效評估方案》的通知索引號000014672/2024-00164分類應對氣候變化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