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10-24 11:22 原文鏈接: 鍛造“博士后力量”服務高質量發展

      隨著國際科技競爭的日益激烈,高層次創新人才成為推動各國科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博士后作為高校青年科研隊伍中活躍的生力軍,對加快建設一流學科、構建一流師資隊伍發揮著關鍵作用。

      近年來,針對高校博士后隊伍建設和發展,相關政策文件陸續出臺,管理制度日漸規范細化。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全國已在所有“雙一流”學校以及國家重點科研院所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352個,出站人員中很多成為高校科研院所補充師資和科研人員的重要來源、國家重點科研平臺和重大科技項目團隊中科研創新的主力軍。

      當前,高校博士后群體有哪些成長發展的期待?如何進一步創新機制、強化保障,讓他們迸發出更大活力,為服務高質量發展鍛造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人才后備軍?

      蓄積動能:“從學生到學者的加油站”

      深秋的蘭州,天剛蒙蒙亮,馬鴻云的鬧鐘便打破了清晨的寧靜。簡單洗漱后,騎上心愛的小電動車,朝著實驗室奔去。一日之計在于晨,他要抓緊時間完成今天的科研計劃。

      2021年博士畢業后,馬鴻云來到蘭州大學,成為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一名萃英博士后。舒適的博士后公寓,不錯的薪酬待遇,在站期間即可申請獲得職稱任職資格……寬松的科研環境讓他心無旁騖地投入科研。短短一年時間,原本研究方向是電化學儲能材料和器件的他,結合合作導師研究領域開辟了“面向人工智能的電容式離子二極管的設計與開發”這一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取得了重要進展。

      “這段經歷在很大程度上開拓了我的科研視野,讓我從文獻調研、課題選定、實驗設計、數據分析、成果總結等各個科研環節受到了更加全面完整的訓練,為以后獨立指導研究生打下了堅實基礎。”馬鴻運說,博士后經歷是他“從學生到學者的重要加油站”。

      自1985年設立起,博士后制度就被視作高校人事人才體制改革的先行區和試驗田。蘭州大學人才辦副主任李鵬飛介紹,在這塊“制度特區”里,博士后研究人員不占用設站單位人事編制,由國家和單位提供一定的生活、科研費用,還有著工資待遇、住房條件、職稱評定、家屬隨遷等方面的政策傾斜。

      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解決了后顧之憂,也極大地鼓舞了博士后們攻克技術難關,攀登科學高峰的信心。

      “我校博士后隊伍是完成高水平科研工作的生力軍,也是促進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發展的有效途徑。”清華大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該校博士后在站期間人均承擔科研項目2~3項,70%以上是作為負責人或主要承擔者承擔國家或省部級項目,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成長期待:多重因素影響博士后成果產出

      一次被學界“大咖”手把手指導改“本子”的經歷,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科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博士后楊珊珊難忘不已。

      今年春節,楊姍姍準備申請中國博士后基金第71批面上資助,卻苦于沒有申請經驗。在學校博士后管理辦公室的聯系下,多位校內外頂尖導師組成專家團,手把手指導她確定課題名稱、修改申報書。最終,以“寡營養海域聚球藻好氧產甲烷及其機制的研究”為研究課題,她不僅成功獲得了一等資助,還入選了2022年度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

      當前,高校博士后群體有哪些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

      相關研究表明,博士后在站管理條例的清晰程度、合作導師指導、學術交流機會、出站考核和留任難度等均能正向影響博士后的科研創新思維培養和成果產出。

      “博士后群體處在一個相對特別的時間點,工作還沒有定數,卻大都到了組建家庭的階段。相比青澀的碩博研究生和已入職的青年教師,焦慮感會更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博士后魏巍認為,進一步優化博士后成長環境,應聚焦如何降低這種焦慮感:“比如平臺經費的支持、考核指標的多元、生活上盡可能的關懷等。”

      “現在很多資金支持都是競爭性的,總會有博士后拿不到資助。建議增加非競爭性的項目資金支持,讓沒拿到資助的博士后有更充足的經費支撐可以去參加前沿學術會議、開展野外考察等。”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博士后韓美琴說。

      馬鴻云則關注未來的職業發展:“期待能提供更加良好的職業發展保障,例如設立在站期間職稱認定的優惠政策,打通博士后出站留校任教的綠色通道,從而打消博士后的就業焦慮,切實調動博士后在站期間的工作積極性。”

      創新機制:讓博士后群體迸發更大活力

      如何回應期待、創新機制、強化保障,讓博士后群體迸發出更大活力?

      上海交通大學人力資源處處長、黨委教師工作部部長趙震認為,在結合博士后特點為其量身打造支持方案時,三方面工作尤為重要:“在科研能力方面,博士后要在合作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科研工作,仍需要在科研團隊中接受進一步的培養訓練。在發展訴求方面,博士后群體有更明確的學術志向,希望出站后在高校科研院所從事學術工作或在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從事高技術研發工作,要進一步科學定位,在高校師資科研體系中為其找準位置,做好與其他隊伍的有機銜接。在成長特點方面,博士后是一種特殊的人才培養機制,要綜合科研平臺、考核評價、管理服務、科研基金、人才計劃、薪酬體系等因素,為博士后提供全方位和更為平衡的科研和發展支持。”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馬陸亭認為,在做好上述培養保障工作的同時,“選好苗”和“拓寬路”的工作至關重要:“要把好入口關,從源頭上選拔出真正熱愛學術研究,并有能力和志業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才;要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引導更多博士后走到企業創新一線發揮作用。”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奇則指出,還要不斷完善博士后相關制度的建設,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學術活動中的權責關系:“比如如何在制度上規范博士后與合作導師權責?對于師資博士后,如何設定出站、入職標準和流程?這些都是亟待制度建設的內容。”

      記者調研發現,圍繞上述思考,已經有不少高校進行了有益探索。

      李鵬飛介紹,近年來,蘭州大學不斷強化學院、流動站、合作導師在博士后培養中的主體作用:“對博士后實行分類評價,尊重學科特點,由相應學院制定不同的博士后學術準入條件、出站條件,經學校審核后實施;同時嚴把博士后入口關,明確培養方案和路徑,強化中期和聘期考核。”

      聚焦職業發展保障,清華大學正在推進“未來教師計劃”,著力從博士后中培養一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一流學術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的未來教師后備人才隊伍:入選者由高水平專家擔任合作導師,進行全方位指導;深度參與前沿課題及國家重大項目研究;加強教育教學實踐和培訓,教學經歷及考核結果將作為留校任教必要條件,并為博士后申請其他高校教職提供幫助。

      “除了鼓勵和督促博士后人員加強與合作導師的緊密聯系,組織專家指導團一對一助力博士后制定研究方向和路線,為在站人員制定個性化的幫扶舉措外,學校還修訂《特任崗位管理辦法》,加大力度選拔優秀博士后人員,聘任至特任教授、特任副教授崗位,補充到學校人才隊伍,為博士后人員打造了成才‘快車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相關負責人介紹。

    相關文章

    博士后面臨“提質”難題

    如果是幾年前,汪琦的處境也許會和現在迥然不同。今年9月,剛剛博士畢業的他,進入某原“211工程”高校的博士后流動站,成了一名博士后。然而在讀博之初,汪琦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會走這一步。“那些年,我覺得讀......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72批面上項目公示

    各博士后設站單位:根據《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規定》,經專家評審,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72批面上資助擬對3651名博士后研究人員予以資助(軍隊、國防科工等系統擬資助人員名單不含,另行組織公示),現對名......

    鍛造“博士后力量”服務高質量發展

    隨著國際科技競爭的日益激烈,高層次創新人才成為推動各國科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博士后作為高校青年科研隊伍中活躍的生力軍,對加快建設一流學科、構建一流師資隊伍發揮著關鍵作用。近年來,針對高校博士......

    2023年中德博士后獎學金項目遴選工作啟動

    為進一步推動和促進中德教育、科技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根據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留學基金委)與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達成的協議,中德雙方將共同資助中國優秀青年學者赴德國大學或公立科研院......

    教育部:高校擴招博士后4年一評國家級獎勵評選將啟動

    9月6日,教育部召開“教育這十年”“1+1”系列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發展成效。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在介紹未來“惠師”和“強師”的具體措施時提到,“要推動高校擴大博士......

    教育部:將博士后作為補充師資重要來源

    9月6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發展成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在談及未來“惠師”和“強師”措施時提到,“服務國家戰略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升高端緊缺專業教師隊......

    170人入選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項目擇優資助名單

    今日,浙江省人社廳公示2022年度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項目擇優資助人選。經各地各部門推薦,省人力社保廳組織專家評審,確定賴踴卿等170人為2022年度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項目擇優資助擬資助對象(其中特別資助1......

    35歲博后被雙非院校拒之門外!原因竟是“年齡過大”

    國內博士普遍畢業年齡在28歲~31歲之間,超過35歲還未能畢業,不少人就開始有點“急”了。特別是最近“00”后的登場,讓科研人倍感到“年齡焦慮”。知乎上搜索博士畢業,關于年齡焦慮的問題比比皆是。延畢率......

    2022年度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名單

    【通知】關于公布2022年度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獲資助人員名單的通知中博基字〔2022〕7號各博士后設站單位:根據《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規定》(中博基字〔2020〕7號),經專家評審和評審結果......

    評估中心組織博士后研究進展交流匯報會

    7月8日,評估中心組織召開博士后研究進展交流匯報會。三位在站博士后圍繞科技評估基本理論、基礎研究政策評估和科技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評估進行匯報。評估中心領導、博士后合作導師和擬進站博士后參加了匯報會。評......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