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建設的核心目標是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為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服務,為城市發展服務。在城市綠化建設中要切實抓好“三個轉變”,以便使城市綠化的綜合生態服務功能發揮更大效益。
城市建設不能像以前“攤大餅式”發展。那么城市生態建設應該怎么做?應該是林網化和水網化相結合的生態系統,這是一種林水結合的城市森林環境建設理念,具有“林水相依、林水相連、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特點。具體而言就是基于城市特點,全面整合林地、林網、散生木等多種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數量,恢復城市水體,改善水質,使森林與各種級別的河流、溝渠、塘壩、水庫等連為一體,建立以核心林地為森林生態基地,以貫通性主干森林廊道為生態連接,以各種林帶、林網為生態脈絡,實現整體上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體化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林網化與水網化”的建設思路符合我國實際,有利于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能夠利用較少的土地通過整體效益達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目的。通過實施“林網化―水網化”的工程,可以最終實現“林蔭氣爽,鳥語花香,清水長流,魚躍草茂”的美好環境。
城市森林建設的核心目標是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為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服務,為城市發展服務,其生態效益是第一位的。在我國城市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單位土地的利用效率是城市綠化的核心所在。為此,在城市綠化建設中要切實抓好“三個轉變”,以便使城市綠化的綜合生態服務功能發揮更大效益。
從注重視覺效果向注重人的身心健康轉變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綠化主要強調視覺景觀效果,無論在植物選擇、模式配置等建設環節,還是在日常養護、管理方式等方面,都突出了這種理念,而對生態保健功能重視不夠。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卻日益突出,空氣污染正在嚴重損害著人體身心健康,使人易患皮炎、哮喘、花粉癥等特應性疾病和慢性疲勞、情緒不穩、抑郁、健忘等癥。同時,長期居住在大氣污染嚴重的城區居民,呼吸道疾病特別是肺癌的發病率不斷升高,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除了需要從治理污染源頭上做工作以外,如何發揮城市綠化在促進居民身心健康方面的作用也應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從注重土地面積增加向提高土地空間占有率轉變
從我國現階段林業發展的水平來看,國家對林業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林業建設取得很大成績,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特別是線域廊道的防護林建設、城市林業建設都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但從目前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和效益來看,與這些林地所具有的實際潛力還存在很大差距,直觀反映是普遍偏“矮”和“小”,沒有占據應該占據的空間。而實質就是這些林地內營造喬木不多或是森林質量不高。當然,隨著林木的不斷生長這個問題會有所改善,但這當中也有人為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過去林業部門很少涉及“點、線”綠化建設,有的管理部門以前研究不多,學國外修剪的做法,使得樹木矮化、單層化現象比比皆是。因此,光有面積的增加,而沒有使有限的林地空間得到充分利用,即使森林覆蓋率、城市綠地率提高了,也難以達到這些覆蓋率所應該發揮出的生態效益。
因此,林業建設光有土地還不夠,還必須用喬木、森林把這些林地的地上空間,特別是10米至30米的地上空間盡可能完全地“填充”起來。無論是人口比較集中的城市“點”,還是人活動比較頻繁的“線”,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體”的問題,以使林地空間得到科學和充分利用。同時,我國又是“世界園林之母”,適合于城市綠化而又樹體高大、冠形良好以及生態功能好的喬木資源十分豐富,利用有限而金貴的城市土地資源,科學開發地上30 米左右高度空間的生態效益,可以迅速提升城市空間整體綠量水平,可以使有限的城市綠化用地提高數倍乃至數十倍的生態效益。
從集中在建成區內部綠化美化向建立城鄉一體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轉變
現在的城市已不是一個城市,而是逐漸形成一個城市群或城市帶,比如沿海城市帶、長江城市帶、京津唐城市帶、珠江城市帶以及安徽皖江城市帶等,應該統一來考慮。今后林業應該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過去主要是用材林,今后城市帶、城市群怎么做,既要考慮城市的需要,同時要考慮經濟的發展,要成為多功能綜合發展的地方,這是林業今后發展的新方向。現在考慮得比較少,主要考慮的是為人服務的生態功能,還沒有考慮其他功能,包括經濟功能,今后的林業要注重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帶,這應該成為林業工作的亮點和重點。
其中,城市郊區作為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利用方式變化頻繁的特殊地帶具有較高的生態敏感性。該地區處在城區與郊區結合部,人口流動性、交通狀況相對較差,又長期受水、土壤、大氣等城市工業污染的影響。以我國三大城市群地區為例,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近郊土壤、水體污染問題由來已久。據環保部公布一項針對經濟發達地區的土壤調查顯示:珠三角幾個城市近40%的農田菜地土壤重金屬污染超標,其中10%屬嚴重超標,而汞、鎳污染最嚴重;長三角土壤則普遍受鎘、鉻污染,而部分中部地區城市蔬菜中的重金屬危害指數已處于會導致嚴重危害健康的水平。
可以看出,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為城市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而城郊地區正處在這個過程的前沿地帶,科學合理地制定土地利用策略對保障城市化進程的健康發展,對城市地區的生態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重要。同時,城鄉接合部的森林生態系統建設也將極大地改善城市周邊鄉村的居住和人文環境,對于構建“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有必要切實加強城郊地區以森林植被為主的生態建設,發揮森林和濕地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其納入城市甚至區域發展規劃之中。
2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創新項目“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研究”啟動會在北京舉行。記者獲悉,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陳迎介紹了項目的背景、框架、研究基礎、主要目標等。項目組成......
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迅猛發展,數據安全、算法安全、網絡安全以及軍事化、武器化等多維度風險也隨之浮現。中山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廣東省創新戰略研究會副秘書長吳小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中美兩國正......
關于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獲獎集體和個人的通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廳(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總工會、團委、婦聯、市場監督管理局(廳、委):為深入貫......
關于發布《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技術指南入河排污口設置》等兩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的公告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落實《國務院辦公廳......
9月20日至22日,第六屆青年生命科學論壇在長沙舉辦。論壇由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生命科學分會發起。開幕式現場。主辦方供圖此次論壇設置了開幕式、大會報告、邀請報告、口頭報告等環節,來自中國科學院亞熱......
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主持召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項目(C類)《規模豬場種養循環農業創新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建議研討會。會議現場。......
9月11日,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咨詢項目“湖北省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程研究”在湖北武漢召開院士建議書專家咨詢會。該項目在中國工程院和湖北省科協的大力支持下進展順利,已進入成果總結階段。項目研究助理、......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陳歡歡是順應自然、讓風沙肆虐還是人定勝天、綠進沙退?中國人曾在46年前堅定地選擇后者始于改革開放元年的三北工程規劃期限長達73年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才結束家底雖不豐厚但......
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當日,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館開館。 揭牌開館。周翔宇攝該館分為“五岳獨秀”“萬物共生”“走進自然”三個版塊,充分結合南岳衡山的自然資源和人......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2024年8月20日至21日,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別向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慶、云南等7省(市)反饋督察情況。反饋會由相關省(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持,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