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8-27 17:24 原文鏈接: 三代接力,為三北工程譜寫教科書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 陳歡歡

    是順應自然、讓風沙肆虐

    還是人定勝天、綠進沙退?

    中國人曾在46年前堅定地選擇后者

    始于改革開放元年的三北工程

    規劃期限長達73年

    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才結束

    家底雖不豐厚

    但遠見卓識令人嘆服

    三北工程咨詢專家組副組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教君說:

    “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

    他們的防護林工程都堅持不了這么長時間

    我們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紀錄保持者。”

    比海南島面積還要大的毛烏素沙漠

    如今80%已化身為綠洲

    種樹,中國人絕對是認真的

    國家林業與草原管理局數據顯示

    我國三北工程已累計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

    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

    圖片

    ▲防護林主要林型——防風固沙林。

    西北、華北、東北,簡稱三北地區

    占我國國土面積的42.4%

    可謂半壁江山

    但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

    形成綿延萬里的風沙線

    也是一條扎心的貧困線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這里土地沙化嚴重

    羊沒草吃,人沒水喝

    甚至連燒飯的柴火都撿不著

    沙進人退,何談國富民強?

    1978年

    國家拿出5000萬元給三北一期工程

    這在當時已是一筆巨款

    但按照一期工程的任務量折算

    每株樹只能攤到3分錢

    僅用3分錢

    就要在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三北將樹種活

    種什么樹、如何種最為經濟高效?

    一支科技國家隊挺身而出

    回答了這一技術含量極高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所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前身)

    研究員劉慎諤率隊

    早在1955年就將1萬多株樟子松苗

    從它們的故鄉大興安嶺南移8~9個緯度

    引種到遼寧省彰武縣章古臺

    開創了我國樟子松固沙造林的先河

    這一經驗后來在三北工程中立下大功

    也因此,樟子松被譽為“治沙功勛樹”

    圖片

    ▲1964年,劉慎諤騎著毛驢在西北檢查治沙試驗工作。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三北工程從來不是簡單的種樹工程

    而是要根本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上世紀60年代

    劉慎諤的后輩、林學家曹新孫

    在國內最早提出在村莊附近栽種防護林

    并成功營造我國沙土區第一片針葉樹農田防護林

    到三北工程啟動時

    這片林帶已基本成型

    當地百姓評價說

    風沙擋了、村子美了、柴火有了

    圖片

    ▲1981年,曹新孫(右二)陪同瑞士林學家波斯哈特(左三)到帶嶺工作站考察。

    三北工程啟動后

    由于基層普遍缺乏防護林相關技術知識

    曹新孫毫無吝嗇地傾囊相授

    一方面為林業部三北工程講習班授課

    一方面將相關知識整理成教材發給大家

    成為人手必備的入門教科書

    直到1983年

    他主編的《農田防護林學》才正式出版

    該書將農田防護林研究提升到獨立學科的水平

    此時,曹新孫的學術思想

    早已由廣大基層林業工作者

    廣泛應用到三北工程中

    并被實踐證明是明智之舉

    造林一時、經營一世

    1986年,三北工程進入二期

    此時的重點已不再是樹能不能栽活

    而是如何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經營防護林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姜鳳岐

    連續主持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項目

    多年來專攻防護林經營研究

    2003年,《防護林經營學》正式出版

    成為防護林學又一本重要教科書

    相關研究也獲得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進入21世紀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成為新的主題

    2023年,朱教君主筆完成《防護林生態學》

    成為防護林研究領域又一本教科書

    從1983年到2003年、再到2023年

    三代學人分別用20年時間賡續傳承

    接力走出一條科學探索之路

    圖片

    ▲朱教君(右二)考察中國科學院策勒沙漠研究站固沙植被。

    為了讓全世界看到一個客觀真實的三北工程

    中國科學院啟動了三北工程綜合評估

    朱教君團隊耗時數年

    在三北地區行程7萬公里拿到大量一手資料

    分析了1978年以來近2000景遙感影像

    對三北工程進行全面綜合評價

    2018年三北工程啟動40周年之際

    他們向全世界發布評價報告,鄭重宣告:

    三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面積4614萬公頃

    森林覆蓋率凈提高5.29個百分點

    水土流失面積相對減少67%

    圖片

    ▲防護林主要林型——水源涵養林。

    目前

    三北工程已能實現生態和經濟“雙贏”

    為全國提供了1/4的干鮮果品

    助力1500萬人脫貧增收

    讓老百姓有“綠水青山”,也有“金山銀山”

    這是三北工程交出的“期中”答卷

    而廣大科技工作者也已吹響號角、迎接新的挑戰

    針對北方區域生態環境依然脆弱的問題

    黨中央提出力爭用10年時間打一場三北攻堅戰

    如何打好這場攻堅戰?

    朱教君表示

    就是打造好“山水林田湖草沙”

    統籌發展的實踐樣板

    繼續通過科技創新

    讓祖國的“綠色長城”屹立不倒!

    圖片

    ▲防護林主要林型——農田防護林。

    《中國科學報》明日(8月28日)刊發全文:

    《為“綠色長城”筑牢科技根基》

     


    相關文章

    三代接力,為三北工程譜寫教科書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陳歡歡是順應自然、讓風沙肆虐還是人定勝天、綠進沙退?中國人曾在46年前堅定地選擇后者始于改革開放元年的三北工程規劃期限長達73年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才結束家底雖不豐厚但......

    三代接力,為三北工程譜寫教科書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陳歡歡是順應自然、讓風沙肆虐還是人定勝天、綠進沙退?中國人曾在46年前堅定地選擇后者始于改革開放元年的三北工程規劃期限長達73年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才結束家底雖不豐厚但......

    三代接力,為三北工程譜寫教科書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陳歡歡是順應自然、讓風沙肆虐還是人定勝天、綠進沙退?中國人曾在46年前堅定地選擇后者始于改革開放元年的三北工程規劃期限長達73年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才結束家底雖不豐厚但......

    三代接力,為三北工程譜寫教科書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陳歡歡是順應自然、讓風沙肆虐還是人定勝天、綠進沙退?中國人曾在46年前堅定地選擇后者始于改革開放元年的三北工程規劃期限長達73年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才結束家底雖不豐厚但......

    研究揭示我國東部森林土壤有機碳來源緯度格局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葉清團隊副研究員譚向平與合作者,以中國東部5個典型森林為研究對象,揭示了我國東部森林植物和微生物來源碳積累的緯度格局及其影響因子。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

    研究揭示熱帶森林增減對地表溫度影響的不對稱性

    熱帶森林的增加不僅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而且通過蒸散冷卻的方式減緩氣候變化。因此,逆轉當前熱帶森林的減少趨勢被認為是一項重要的基于自然的氣候變化解決方案,被不少熱帶國家納入履約《巴黎協定》的國家自主貢......

    2023年全球損失370萬公頃熱帶森林

    去年,全球熱帶原始森林的損失有所減緩,但距離到2030年停止森林砍伐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這項近日發布的衛星數據分析,強調了改善熱帶森林保護以維持生物多樣性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必要性。巴西亞馬孫雨林被燒毀。......

    研究揭示森林生物多樣性是應對氣候干旱的“緩沖器”

     21日,記者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世榮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樣性在緩解干旱影響中的作用機理,發現森林生物多樣性是應對氣候干旱的“緩沖器”。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地震可通過改變地表結構影響森林生長

    地震后,森林生長如何變化?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通過研究全球樹輪年表與1900年以來地震事件的時空關聯,該所科研人員發現,地震可通過改變地表結構,影響降水再分配過程,從而影響長期樹......

    研究認為,森林得到恢復和保護將吸收2260億噸碳

    根據近日發表于《自然》的一項研究,全球森林如果得到恢復和保護,有助于從大氣中去除約2260億噸碳。這相當于以目前的速度燃燒化石燃料約20年的排放量。一些專家表示,與之前一項有爭議的研究相比,新研究對森......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