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3—2在1月11日—1月19日獲得的M82星系的圖像。圖中綠色方框為超新星爆發的位置。該超新星在1月11日晚上的圖不可見,但在1月15日就變得較明亮。
正在漠河進行低溫測試的南極天文臺巡天望遠鏡AST3—2。
據天文博客網站《Bad Astronomy》報道,北京時間1月22日凌晨,倫敦大學師生在距地球1200萬光年的星系M82中發現一顆超新星(編號SN 2014J)。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教授王曉鋒表示,此前我國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2放置在漠河測試觀測期間,也從這縷1200萬年前發出的光束中得到了該超新星爆發極早期的數據,這有助于研究該類超新星爆發前身星的性質。
以光速行進1200萬年,這就是超新星SN 2014J與我們的距離。如果和我們每天去菜市場的路途相比,它遠得讓人無法想像;但如果以宇宙大小150億光年的尺度來衡量,它卻是一位相隔“不超過兩條街”的近鄰。
由于超新星爆發的不可預計性,往往很難觀測到其爆發早期數據。就在倫敦大學師生這項發現的前一周,正在我國黑龍江漠河調試的南極天文臺AST3—2巡天望遠鏡記錄下了這顆超新星自1月15日以來的爆發情況。“根據光度曲線推測,這顆超新星極有可能在1月14日開始爆發,AST3—2望遠鏡的數據有助于我們獲取超新星爆發前的更多物理信息,這一重要結果已經報告給國際天文電報中心。”王曉鋒說。
超新星爆發是恒星在走向死亡前的“回光返照”。當核心的核燃料幾乎燃燒殆盡,恒星會以一次光度和體積的迅猛上升宣告生命的終結,而后根據自身“體重”的不同,走向中子星、黑洞等不同歸宿,或者完全彌散到星際空間。“超新星的亮度會在爆發后極短時間內迅速上升,在十幾天后達到最大,然后逐漸下降,歸于平靜。”王曉鋒說。
根據光譜的不同特征,超新星可分為Ia型、Ib型以及II型等不同類型。此次發現的超新星屬于Ia型。由于具有相對一致的光度,Ia型超新星被用于推測星系的距離,進而研究宇宙膨脹。正是基于這一點,1998年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兩個研究組利用 Ia型超新星發現了宇宙加速膨脹,并預示宇宙暗能量的存在。這一研究成果在201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超新星爆發前所處的環境差異會使Ia型超新星的精確光度產生些許差別。”紫金山天文臺王力帆研究員說,確定超新星爆發前的狀態,對利用Ia型超新星精確測量宇宙的膨脹歷史,以及揭示暗能量的性質有重要意義。
天文學家將超新星爆發前的恒星稱作前身星。目前普遍認為,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是“體重” 為太陽1.4倍左右的白矮星與其他天體組成的雙星系統。“可能是兩顆互相繞轉的白矮星逐漸靠近,最終相撞引發劇烈爆炸。也有可能是白矮星與另一顆恒星組成的雙星系統,白矮星在近距離繞行時不斷從這顆恒星吸收物質,最終由于自身質量過大引發內部核聚變反應,發生爆炸。”王曉鋒說,這兩種不同情況意味著Ia型超新星前身星的年齡、金屬豐度、星周環境有著很大區別,導致其光度有所不同。2013年,王曉鋒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著名雜志《Science》發表論文稱,第二類Ia型超新星多集中于星系中恒星形成活躍的區域,并以較高的速度向外拋射物質。“這次發現的超新星SN 2014J爆發向外拋射物質的速度很快,且周圍有大量的氣體和塵埃,說明這里發生過或正在進行激烈的恒星形成過程。這很符合我們對其前身星系統較年輕、來自白矮星和普通恒星雙星系統的預判。”
“這是自大麥哲倫云SN1987A爆發以來,離我們最近的超新星。我們期待從這顆超新星獲得更多前身星留下的信息。”王力帆說。
南極天文臺巡天望遠鏡的合作單位包括國家天文臺、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天光所、紫金山天文臺、北京師范大學以及天津師范大學。該巡天望遠鏡由3臺口徑為0.5m施密特望遠鏡組成,主要科學目標為尋找和研究超新星以及地外行星。參與此次漠河測試的人員包括天津師范大學商朝暉教授、南京天光所及國家天文臺的有關工作人員。
11月13~16日,上海科技館組織召開的“天文館的未來——新時代天文館發展”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舉行。國內外天文科普場館、科研院所和相關組織的負責人,天文領域及相關科普展示教育的專......
每年中秋,賞月都是重要的主題。今年的中秋月,不僅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還要迎來本年度第二個“超級月亮”。9月17日中秋節晚,太陽落山后,若天公作美,東方天空預計可看到近乎圓滿的一輪圓月從地平線上升起......
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合作組織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和其他設施進行了實驗觀測,實現了從地球表面獲得的天體觀測最高分辨率。他們通過探測來自遙遠星系、頻率約為345GHz(相當于0.87毫......
全球多個射電天文臺參與了由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進行的試點實驗,獲得了地面上最高分辨率的觀測結果(藝術圖)。圖片來源:歐洲南方天文臺科技日報北京8月28日電 (記者張佳欣)事件視界望遠鏡(E......
基于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中分辨率光譜數據,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在銀河系中發現了一顆目前人類已知銪元素含量最高的恒星。該恒星的銪元素含量是太陽銪元素含量的6倍。相關研究成果......
中新網北京7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稱,研究人員研究發現一顆“超級木星”式巨型系外行星,這顆行星圍繞附近一顆約有35億年歷史的太陽型恒星運行。由于之前預測......
科技日報北京7月17日電(記者張夢然)土衛六一直被天文學家視為最接近地球環境的衛星。《自然·通訊》17日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這顆土星最大衛星上海洋的成分和海浪情況。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液態碳氫化合物的......
近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夸父一號”衛星科學團隊取得了進展。該團隊利用“夸父一號”衛星載荷萊曼阿爾法太陽望遠鏡(LST)的全日面成像儀(SDI)觀測數據,獲得了萊曼阿爾法(Lyα)波段卡林頓圖,并......
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研究人員報道了環繞小型主帶小行星(152830)Dinkinesh的首個經確認的相接雙衛星(兩個天體緊密連接)的觀測......
科技日報北京5月24日電 (記者張佳欣)據22日《自然》雜志報道,由美國西北大學牽頭的國際研究團隊揭開了一個長達400多年的太陽之謎:太陽磁場起源于何處?這一問題自伽利略時代以來一直困擾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