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亞太版網站于去年年底刊登了一篇“研究亮點” (Research Highlight),專題介紹了旗下跨學科期刊“自然通訊”上(Nature Communications)同天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表明來自廢棄礦山的鈾污染可能會是一個比以前所認為的更大的問題。這一發現可能會導致人們對廢棄礦山導致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中鈾污染的治理策略進行修正。
全世界20個國家都開采鈾礦石,主要是將其用作生產核能的一種燃料。雖然現代化生產是受到嚴格控制的,但是早年開采、目前已經廢棄的礦山還是導致了周圍環境的鈾污染。學界廣泛研究的生物治理方式將活性鈾(VI)轉化成活性較小的鈾(IV)來限制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為了確定鈾(IV)在濕地中到底有多穩定,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工作的中國學者王宇恒博士及同事對法國中部地區流過一個受過鈾礦開采影響的濕地中的一條小溪的溪水以及旁邊的濕地土壤進行了取樣,發現那里局部土壤中的鈾(IV)濃度較高,并且溪水中也有鈾濃度升高的跡象。該小組的研究分析顯示,鈾(IV)在與濕地土壤中的鐵和有機物顆粒結合,這會提高其活動性,從而導致鈾(IV)被攜帶進小溪中。
鈾作為一個放射性重金屬元素,其化學和放射性毒性不容忽視。人工濕地系統是目前學界探討的限制鈾污染的一個流行手段。王宇恒博士及同事的發現表明,鈾(IV)能通過與鐵和有機物顆粒相結合而發生潛在釋放,說明鈾(IV)可能并不像之前學界所相信的那樣容易被固化,其活動力被嚴重低估。這提醒學界需要審慎考慮利用人造濕地來處理含鈾廢水的理念。同時在更大范圍內,此研究成果也對世界各地利用微生物和還原性環境來固化鈾的項目提供了參考信息。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濕地遙感研究團隊在已研發的集成面向對象和分層決策樹濕地遙感精準分類方法基礎上,進一步分析5.3萬余景Landsat系列衛星的遙感影像,構建了30米空間分辨率的中國國家......
7月26日,中國科學院若爾蓋濕地生態研究站(以下簡稱若爾蓋站)在紅色草原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全面投入使用。若爾蓋濕地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我國高寒濕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區,也是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
近期,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地理景觀遙感研究團隊對中國濕地土壤有機碳庫估算進行了優化創新研究,揭示了中國濕地土壤有機碳庫現狀特征、歷史變化和未來趨勢。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全球變化生物學......
《中國沼澤志》(第二版)總結凝練了近年來國內外沼澤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摸清了我國主要沼澤的“家底”,為后續濕地的保護恢復、綜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撐。置身莫莫格濕地中,舉目可見天空碧藍如洗......
《中國沼澤志》(第二版)總結凝練了近年來國內外沼澤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摸清了我國主要沼澤的“家底”,為后續濕地的保護恢復、綜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撐。置身莫莫格濕地中,舉目可見天空碧藍如洗......
不同優勢植物功能群濕地,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三種溫室氣體凈交換對增溫的響應。中科院大氣所供圖全球增溫對濕地的溫室氣體“匯”(簡稱碳匯)功能有沒有影響?有何影響?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
濱海濕地的藍碳功能和增碳潛力已成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的長期解決方案之一,也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基于自然的重要解決方案。濱海濕地也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氣溫升高、降水變異、大氣氮沉降等環境變化決定濱......
2月2日是第27個世界濕地日。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我國再新增北京延慶野鴨湖、黑龍江大興安嶺九曲十八灣、江蘇淮安白馬湖等18處國際重要濕地,總數達82處;面積764.7萬公頃,居世界第4位。今年......
今天是世界濕地日,主題是“濕地恢復”。這一主題強調了優先恢復濕地的迫切需要,并呼吁采取措施恢復和復原退化的濕地。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然而,由于人類活動的過分干擾,一些濕地的生態......
濕地水文調蓄功能可作為基于自然的水資源與氣候變化解決方案中的重要載體,在維護流域水量平衡、減輕洪旱災害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干旱調節功能是濕地水文調蓄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