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4-04 11:57 原文鏈接: 不護短才能維護學術的尊嚴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組成的6人調查委員會(其中包括2名外部專家)4月1日發布調查結果,認定其下屬的發育再生科學綜合研究中心學術帶頭人小保方晴子,在STAP細胞論文中有篡改、捏造的造假等問題,屬于學術不端行為。STAP是一種新型多能細胞(又稱萬能細胞),類似于干細胞。

      小保方晴子或許是繼韓國首席科學家黃禹錫之后,一個更為“精彩”但又是更短命的造假者。黃禹錫2004年2月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了有關全球首例克隆人類胚胎干細胞的論文。翌年5月,他又發表論文稱,其領導的科研小組利用多名患者的體細胞,克隆培育出了11個胚胎干細胞。但事后的調查發現,他的研究結果基本上是造假。2009年10月26日,韓國法院裁定黃禹錫犯有“侵吞研究資金”和“非法購買卵子”兩項罪名,判處兩年監禁,緩期3年執行。

      從1月29日小保方晴子等人的研究成果刊登在英國《自然》雜志電子版上,到現在被認定為造假,只有兩個多月。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調查委員會認為,小保方晴子的造假行為“歪曲了科學本質,玷污了‘研究’二字,嚴重傷害了大眾對研究人員的信任”。

      科學的本質在科研上的一大體現是:科學事實、證據具有可重復性。也就是說,一項科學事實或原理按相同相似的實驗原則、方法和環境應當可重復出現。這一原則是由19世紀的德國細菌學家科赫提出的,現已成為主流科學界判定某一科學事實或原理是否成立的金標準。

      小保方晴子等人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論文描述,只要把成體細胞置于條件適合的酸性環境下,就能將其誘導為多能細胞。這一研究結果被視為制造干細胞進入了條條道路通羅馬的時代。但是,根據小保方晴子等人公布的方法,目前世界各國的相同專業研究人員,都還無法正式宣布獲得STAP細胞。

      不過,小保方晴子事件也存在某種懸念。調查委員會認為,她的試驗記錄質量極低,讓人“無法準確地追蹤和理解她的試驗”,并認為她是一個缺乏研究倫理,不謙虛不誠實的不合格學者。但是,調查委員會并沒有對她的論文是否正確進行評估,也沒有建議撤回這些論文或判斷STAP細胞的真實性。

      而且,小保方晴子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導師查爾斯·瓦坎蒂(Charles Vacanti)一直堅持認為小保方晴子的研究結果可靠,并公布了自己的技術方案。香港中文大學的肯尼思·李(Kenneth Lee)教授則在其博客中宣稱,他采用瓦坎蒂公布的技術重復培養出了STAP細胞。不過,這一英雄救美(小保方晴子一直被稱為美女科學家)的證據也遭到質疑。理由是,盡管李教授的結果發現了存在有熒光細胞,但不能證明有熒光的細胞就是多能細胞。

      對調查委員會的結論,小保方晴子并不認同,表示了“滿是憤怒與不解的感覺”,并準備提起訴訟。她在聲明中表示,“在現階段,考慮STAP細胞發現被偽造是一種誤解,我不可能接受這個報告”。

      小保方晴子將受到何種處罰,要看事情的進展,但她與黃禹錫的下場,其實為中國研究人員敲響了警鐘。因為類似的造假同樣存在于中國科技界和學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原院長陳進的“漢芯1號”造假不僅欺騙了整個社會,還騙取了納稅人高達上億元的科研基金。保護學術純潔,打擊學術造假和不端行為,需要有絕不護短的勇氣和擔當。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學界要做的還很多。

    相關文章

    123頁材料舉報導師學術造假后續:導師又一篇稿件被期刊撤下

    近三年前,一位退學碩士研究生以長達123頁的材料實名舉報時任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學術不端,如今這一事件又迎來了后續進展。 有人注意到,本月稍早前,原張裕卿團隊于2019年2月8日在期刊......

    取消論文發表硬性規定,摒棄“快餐式”研究

    近年來,已有多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取消了博士研究生學位申請中對發表學術論文的硬性規定。為何要出臺這樣的政策,博士生們有何反應?對于博士生培養而言,發表論文究竟能起到怎樣的作用?不再硬性要求發表論文,意......

    故意的還是不小心?諾獎得主被曝14篇論文數據異常

    ThomasC.Südhof于2013年與JamesRothman和RandySchekman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調節細胞內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機制的突出貢獻。在202......

    用科學挑戰《科學》:百位師生四年磨一劍為中國誠信正名

    “為了祖國的榮譽,可以來一場復制實驗。”2019年6月,《科學》發表了一篇題為《全球公民誠信度》的研究,中國在40個國家中排名最末。而衡量誠信的標準,只有撿到錢包后是否用電子郵件聯系失主這一條。這一結......

    審稿一拖9個月,把人“等瘋”!該放開“一稿多投”了?

    一篇文章一審就是好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有些人因為論文發表太慢而錯失職業生涯中重要的晉升機會,但就算投出去“石沉大海”也得等著,畢竟禁止“一稿多投”的規則還在,誰也不想被扣上“學術不端”......

    卷,太卷了!院士也來申請國自然面上項目……

    科研難做,難在發論文和申基金。兩者相比,基金或許更難上一籌。每年到國自然基金評選階段,那真是千萬大軍擠獨木橋,有人歡喜有人憂。近幾年,有不少科研人表示,國自然基金越來越卷了。更有人在小紅書上吐槽,現在......

    質疑?剛評上院士就被曝十余篇論文造假,涉嫌數據偽造曝光了

    2023年8月11日,國際知名醫學期刊《臨床腫瘤學雜志》(影響因子45)撤回了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MarkJSmyth等人于2016年4月20日發表的題為“CombinationAnti-CTLA-4......

    藍皮書:穗發表SCI論文數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

    8月25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在廣州發布《廣州藍皮書:廣州創新型城市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總報告《充分發揮廣州核心引擎作用全面提升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功能》......

    造假最狠的10位學者,竟有5位出自這一國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588.shtm就在6月,日本學者藤井善隆讓出了占據多年的“王位”,德國學者JoachimBoldt......

    ChatGPT協助下一小時寫成雜志接受論文

    寫論文逐漸到了依靠人工智能的時代,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處是人類終于擺脫了科技論文寫作的煩惱,壞處是人類會因此失去科學論文寫作的獨特能力。過去發表論文是學者成就的重要標準,隨著機器代替人腦的這種趨勢。......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