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588.shtm
就在6月,日本學者藤井善隆讓出了占據多年的“王位”,德國學者Joachim Boldt以184篇論文撤稿刷新世界紀錄,成為新一屆“論文造假之王”。
盡管“王者”發生更迭,但根本無法撼動日本學者在論文造假排行榜上的絕對優勢。在撤稿最多的前10位學者中,有5位日本人;前5位中,有3位日本人;而前3位中,有2位日本人。
這些統計信息來源于網站“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它制作并展示了一個全球“論文造假排行榜”,那些撤稿最多的學者赫然在列。
全球“論文造假排行榜”前十名,來自撤稿觀察網站
日本學術偵探白樂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認為,這反映出日本學術界、尤其是生命科學界對學術不端行為的冷漠,以及日本研究規范體系的重大缺陷。
學術不端大國
在最近更新的“論文造假排行榜”上,排名前10位的研究者分別是:1.德國,約阿希姆·博爾特(Joachim Boldt),撤稿184篇;2.日本,藤井善隆(Yoshitaka Fujii),撤稿172篇;3.日本,上嶋浩順(Hironobu Ueshima),撤稿123篇;4.日本,佐藤能啓(Yoshihiro Sato),撤稿113篇;5.澳大利亞、伊朗,阿里·納扎里(Ali Nazari),撤稿96篇;6.日本,巖本潤(Jun Iwamoto),撤稿88篇;7.荷蘭,德里克·斯塔佩爾(Diederik Stapel),撤稿58篇;8.日本,齋藤祐司(Yuhji Saitoh),撤稿56篇;9.美國,阿德里安·馬克西姆(Adrian Maxim),撤稿48篇;10.中國臺灣,陳震遠(Peter Chen),撤稿43篇。
不難看出,有5位是日本學者。其中,藤井善隆與上嶋浩順是麻醉學專家;佐藤能啓、巖本潤和齋藤祐司為骨科醫學專家。 權威期刊Science曾引用此數據指出:日本是“醫學研究不端的超級大國”。在全球論文作者中,只有5%的人是日本學者;但在論文撤稿數最多的10名學者中,日本就占了5名。 在大家的印象中,日本科研實力很強,尤其是生物醫學領域。截至2022年,日本是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亞洲國家。日本有許多優秀的科學家,在Nature、Science等頂刊上發表過許多高質量論文,業界同行對日本研究人員的印象也是“認真嚴謹”“扎實可靠”。 然而,日本科研的另一面也著實驚人:21世紀以來,日本大學教授學術不端的丑聞頻發;2014年,小保方晴子STAP細胞造假事件更是在日本,乃至全球學術界掀起軒然大波。幾年前,日本媒體就已將自己的國家稱為“學術不端大國”。學術偵探白樂:日本學術界對造假漠不關心
對于日本科研人員占據世界“論文造假排行榜”前列的現象,白樂一直在持續關注和研究。他是一位現年76歲的日本學術偵探,同時也是一位資深科學家——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的名譽教授。白樂:
有些人會認為,這是由于日本有很多品質低劣的人。但事實并非如此。 許多日本的研究者在造假時懷著輕松的心態,他們持續多年發表“問題論文”,不被發現且不受處罰,因此發表了好多篇。直到一朝發現,累計數量驚人。 日本的大學和學術界對科研不端行為漠不關心、不敏感,多年來未揭露研究人員的不端行為。 除此之外,日本的大學和學術界在懲罰研究不端方面很寬松。由于處罰輕微,許多人不認為FFP(即捏造Fabrication、竄改Falsification和剽竊Plagiarism)是嚴重的事情。 前面提到,美國的Scott Reuben在事發后被判處6個月監禁;但日本的藤井和上嶋都沒有受到刑事處罰,甚至他們的醫療執照也沒有被吊銷,還一直作為醫生繼續工作。 這種寬松的處罰不斷向研究生、研究人員、大學和學術界傳遞一個信息,即FFP算不上什么嚴重的欺詐行為。 中國科學報:日本對學術不端有哪些處罰機制?你如何評價這些機制? 白樂: 在日本,學術不端不是法律禁止的刑事犯罪,不會招來刑事處罰或監禁的處罰 。 對學術不端的處罰分為四類:一、附屬大學或機構的處罰;二、基金組織的處罰;三、附屬學術團體的處罰;四、出版商或期刊的處罰。 重點介紹一下前兩類處罰。 第一類,即附屬大學或機構的處罰。根據學術不端程度,大學教師受到解雇、紀律處分、警告等處罰;本科生和研究生受到開除或停學處罰;已獲學位研究生可以撤銷其學位。但是,沒有一所大學制定明確的標準;政府也沒有制定統一的處罰標準。 第二類,即基金組織對被資助者的處罰。在資助的研究項目中發現造假后,處罰包括退還經費和禁止申請經費,但不會對研究人員造成嚴重打擊。白樂小傳
白樂,出生于1947年1月,理學博士,研究領域為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和生物政治學。他于2012年退休,現在是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的名譽教授。 白樂的人生履歷,可謂是“科學研究”與“學術打假”相交織的幾十年。 1974年,27歲的他博士畢業于日本名古屋大學;1976年,他在日本筑波大學生物科學系任講師;1980年,在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學習兩年;1985年,他來到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理學部生物系,任助理教授,2004年升任教授;2006年時利用休假,訪問22個歐洲國家的大學和研究機構;2012年從御茶水女子大學退休,保留榮譽教授頭銜。 除了科學家身份外,白樂還有另一個身份——學術偵探。從2000年起,白樂開始關注學術倫理問題。2014年4月,在STAP細胞事件震驚學界后,“為加強和維護日本學術界的研究公平性,以及研究人員的誠信和道德規范”,白樂創辦了網上博客“白楽の研究者倫理”。這是一個集結大量豐富翔實案例的“研究人員案例數據庫”,近10年來已積累1000多篇文章,僅首頁就超過110萬次訪問量。雖然面向日本受眾,用日文寫就,但其關注點涵蓋各個國家,十分全面。可以說,只要是違反學術倫理的人和事,都逃不過此博客的“法眼”。近日,山西方創環境檢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創公司)和西安科納檢測校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納公司)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案依法宣判。判處方創公司罰金二十萬元,沒收違法所得,判處公司法定代表人、技術負責人、實驗......
在21世紀的今天,你見過手繪的實驗數據圖嗎?在一本“值得尊敬的”國際權威期刊上,竟充斥著大量“幼兒園水平”的手繪實驗數據圖:這些數據圖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異常交叉、斷裂和扭曲。這些奇葩論文是美國哥倫比亞大......
文|張晴丹兩年前,Science發表了歷時6個月的調查報告,猶如一記驚雷炸響了整個學術界:一篇被引2300多次、發在Nature上的重磅論文涉嫌造假。后來,作者同意撤回該論文,其一度被認為將是被引次數......
多年來,科學界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幾乎都建立在一個名為“β淀粉樣蛋白沉積”的假說上。在長達18年的時間里,基于這一假說的論文被視為該領域的奠基性研究。這一假說也以其深遠影響力指導著該領域的研究方向和新......
氣候變化正在改變全球森林的結構和功能,因此迫切需要預測哪些森林最容易受到未來更熱、更干燥的影響。2023年12月7日,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RobertHeilmayr等人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
近日,一場涉及神經科學和癌癥研究領域的造假風波席卷學術界。此次風波核心是美國科學院院士LaurieGlimcher。4月19日,Science雜志撤回了一篇2006年4月28日發表的論文,Laurie......
高校學生聯名舉報導師的風波再起。4月9日,北京郵電大學15名研究生共同舉報該校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鄭某師德失范。舉報者稱,鄭某差遣實驗室同學做了許多科研以外的事情,如長期代取大量快遞,開車接送其朋......
如果企業在線數據不達標,面對較高費用的脫硫處理設施,有沒有“捷徑”可以繞道而行?還真有。就簡單的三樣東西:塑料軟管、三通管件、氮氣瓶,而且安裝簡便,半小時完工。繼去年10月新京報記者臥底環境監測機構之......
近日,央視《焦點訪談》一篇名為《隱蔽的“神器”造假的數據》的新聞報道,揭露了山東滕州一起環保監測數據造假案件,再一次將環保人的眼光聚焦到監測數據造假上面。圖源:央視新聞企業動起“歪腦筋”隱蔽“神器”讓......
2023年,河南大學一教授的19篇文章在Pubpeer網站上被質疑存在圖片重復使用等學術不端行為。近日,論文的作者在Pubpeer上對一篇被質疑的論文進行了回應,表示已經向期刊方面提交了勘誤。截至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