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7-07 11:42 原文鏈接: 青島西海岸新區實施海洋戰略人均生產總值超2萬美元

      宛如一股大潮涌來。

      青島西海岸新區設立,隨著6月3日國務院批復,6月13日國家發改委印發總體方案,“率先藍色跨越”的大潮,在膠州灣涌起。

      青島西海岸,這片陸域面積約為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為5000平方公里,包括青島市黃島區的全部行政區域,稱為青島西海岸新區,不僅僅是名字的變化,而是搶抓國家發展戰略的新機遇!

      國家發改委《關于印發青島西海岸新區總體方案的通知》,對新區建設指導思想、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總體格局、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作出明確規劃。

      這意味著,青島西海岸新區有了全新的定義。正如青島市委常委、副市長、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書記王建祥所說,這是國務院批準設立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之后,深入推進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又一重大戰略舉措,這意味著西海岸新區承擔起“實施海洋戰略、率先藍色跨越”的歷史使命,承擔著服務海洋強國戰略的重大責任。

      擔當重任,承擔起國家戰略

      在共和國的版圖上,山東形如一條凌空探海的巨龍,青島是龍頭,膠州灣西海岸則是“龍眼”。

      “龍眼”,就要擔當重任。“青島西海岸的第一個戰略性歷史機遇,是在2012年青島市新一輪行政區劃中,設立黃島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為青島西海岸新區的設立奠定了基礎。”王建祥說。

      這里,戰略地位重要。位于京津冀都市圈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中間地帶,是黃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亞歐大陸橋東部的一個重要端點,具有輻射內陸、連通南北、面向太平洋的戰略區位優勢。建有國家原油戰略儲備基地,全國最大的鐵礦石、原油、橡膠、棉花等戰略物資中轉基地、中國北方最大石油液化天然氣接收基地。

      這里,空間優勢突出。有海岸線282公里,灘涂83平方公里,發展空間廣闊。

      這里,政策環境優勢明顯。目前,集聚了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青島前灣保稅港區等5個國家級園區和一批省級園區,園區集聚、政策疊加的創新開放優勢突出。

      這里,產業基礎優勢無可比擬。擁有我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海洋新興產業集聚區,培育形成了港口航運、石油化工等六大產業集群。2013年實現生產總值2266億元,占青島市的28.3%,人均生產總值超過2萬美元,在全國已經批復的10個國家級新區中,經濟總量排在第三位,僅次于天津濱海新區和上海浦東新區。海洋經濟特色鮮明,2013年,實現海洋經濟增加值494億元,占青島市海洋經濟增加值的37.5%,占新區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1.8%。

      青島西海岸成為國家級新區,無疑是又一個重大歷史機遇。

      抓住重大歷史機遇,承擔起國家戰略

      解讀國務院的批復意見,青島西海岸新區的路徑十分清晰: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打造海洋科技自主創新領航區、深遠海開發保障基地、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海洋經濟國際合作先導區、陸海統籌發展試驗區,為探索全國海洋經濟科學發展新路徑發揮示范作用。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主任萬建忠認為,西海岸新區建設是一項全新事業,要敢于“殺出一條血路”。

      眼下,《青島西海岸新區發展規劃》正在編制完成,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管委與黃島區委、區政府“兩區合一”組織機構已開始運轉,新區建設動員大會正在緊張籌備中,舉全區乃至全市之力,把青島西海岸新區開發建設的“大戲”開場。

      轉身向“海”,踏石留印的“答卷”

      青島西海岸新區揚帆起航

      青島西海岸新區致力于克服慣性思維的阻隔,擺脫既有格局的困囿,突破制約發展的瓶頸,鳴響劈風斬浪、駛往“藍海”的汽笛,開啟了新航程。

      王建祥這樣解讀——

      新區是干出來的。從領導班子抓起,黨員干部率先,以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思維、新的干勁和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承擔新使命,全面落實一個主題、兩項使命、三條主線、四種能力、五個定位、六大戰略“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思路。

      圍繞承接落實好國家級新區戰略,實施雙軌同步推進工作機制。就是兩條線同時推進工作。一條線是“政策研究線”,由新區工委書記來牽頭抓,成立了規劃完善推進組、政策爭取推進組等八個以常委為組長的工作推進小組,與新區“五個定位”進行有效對接。另一條線是“產業落實線”,由新區管委主任擔任組長,成立了項目建設推進組、招商引資推進組等,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前灣保稅港區、董家口循環經濟區、中德生態園、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西海岸國際旅游度假區、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八大功能區”領導和新區管委領導按照“誰分工、誰負責;誰分管、誰協調”的原則,突出海洋經濟主題,以服務海洋強國戰略作為新區的歷史使命,堅持走陸海統籌、依海富區、以海強區、人海和諧的發展路子,深入認識海洋,善于經略海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增強海洋科技創新能力、資源開發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聽濤觀瀾,走馬西海岸,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等8個功能區,猶如八條出海蛟龍,追風逐浪,景象壯觀。

      先行先試,奏響改革創新發展樂章

      改革創新,管理模式打頭炮。7月1日,在中德生態園啟動的“職員化管理”試點就是一例。

      與傳統的園區用人管理模式相比,職員化管理的核心目的在于“明確責任、強化考核、推進工作”。中德生態園管委負責人介紹,這種創新管理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條條框框,具有嶄新的用人管理特色:人崗對應,優化配置;能上能下,全員競聘。

      “職員化管理”改革是青島西海岸新區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區進行人事干部制度改革的重大舉措,對推動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向改革要紅利,向創新要動力。改革創新,是做好“海洋經濟”主題的關鍵。王建祥認為,改革與創新是建設好“青島西海岸新區”的天然使命。

      根據青島西海岸新區總體方案,新區被賦予了數十項試點、示范、試驗和政策優惠,為新區體制機制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

      把體制改革、機制創新作為新區發展的最大紅利。在這里,率先“亮劍”的改革創新路線圖令人振奮: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大部門制機構設置;在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實施以企業主導的開發建設模式;在西海岸國際旅游度假區推行市場運營發展方式;借鑒香港等地做法,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原則,在董家口循環經濟區、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試行理事會—管理局雙層管理體制;在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立軍地雙方共同參與、聯合推進、協商決策的聯席會議制度。

      西海岸新區享受省級經濟管理權限,目前正在爭取一些對接政策。王建祥表示,享受省級經濟管理權限代表著西海岸以前需要在省里報批的經濟事項,現在自己就能決定了,不需要省里審批只需要備案。

      下一步,全區在創新行政管理體制、創新陸海統籌機制、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培育海洋要素市場體系、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土地政策探索、海域政策先行先試、人才政策創新等方面全面發力。王建祥說。

      在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和金融創新領域,西海岸新區要積極穩妥地研究探索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外匯管理等金融改革創新試點,推進韓元在境內銀行間區域市場掛牌交易,促進中日韓貨幣互換和投資貿易便利化。

      西海岸新區發展離不開人才。為激活人才“第一資源”,西海岸實施一系列創新舉措。王建祥介紹:建立“保姆式”人才服務機制,策劃舉辦國際海洋人才洽談大會,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引智示范區,打造海洋人才特區。全力推進干部人才管理改革試驗,試點“檔案封存、績效考核、按崗定薪”、公務員聘任制、職員制等靈活用人機制,來激發活力。

    相關文章

    基因編輯技術揭開海洋硅藻密度感知的謎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藻類生理過程與精準分子育種團隊與合作者利用精準基因編輯技術揭示了海洋硅藻對種群密度信號的感知和傳遞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學會雜志》上。陸地和海洋中的動物會通過......

    海洋牧場巨無霸“恒燚一號”平安出運

    4月3日,在海巡船的護航下,巨型駁船“黃船030”輪裝載深海養殖平臺“恒燚一號”在廣東惠來前詹港區安全出港,駛往湛江東海島海洋牧場規劃海域進行安裝使用,這標志粵東地區先進海工制造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海......

    痕量鋁影響海洋碳循環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團隊聯合多家單位在痕量鋁影響海洋碳循環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湖沼與海洋》。鋁是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種環境與生物體中。然而,目前......

    2023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增長6%

    3月21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2023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99097億元,比上年增長6.0%,增速比國內生產總值高0.8個百分點;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9%,比上年增加0.1個百分點。國家海洋信......

    熱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與氣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鄭小童團隊聯合國外學者在熱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提出,風驅動的海洋環流變化對熱帶太平洋變暖空間結構具有重要貢獻。這項新觀點發表于《自然-通訊》。......

    南海海洋所揭示全球海洋板塊多幕式進水率分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間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日祥等,在海洋巖石圈水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定量計算了全球海洋板塊水化率的分布,揭示了俯沖帶是海洋板塊,尤其是地......

    研究表明2023年海洋多個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高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法國墨卡托海洋國際機構等全球16個研究......

    透過“海洋之眼”看向“海底幽藍”

    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多米,深于1000米的深海面積超過90%。深海熱液系統發現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海底深處沒有生命。“最近十幾年,我們做的工作就是‘把實驗室搬到海底’。我們做了一根探針,叫‘拉曼光譜......

    河口區氮的遷移轉化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小平團隊,在河口咸淡水混合過程中氮的遷移轉化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以Thedistinctphasesoffresh-......

    “海洋移動信息網絡理論與關鍵技術”專項項目評審會召開

    2023年12月11日,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科學部在北京召開“海洋移動信息網絡理論與關鍵技術”專項項目評審會。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陸建華出席會議并致辭。信息科學部常務副主任劉克主持開幕式。陸建......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