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2023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99097億元,比上年增長6.0%,增速比國內生產總值高0.8個百分點;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9%,比上年增加0.1個百分點。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曉健表示,2023年,海洋領域宏觀政策持續顯效,資源供給能力穩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海洋經濟復蘇強勁,量質齊升。
數據顯示,2023年,海洋制造業增加值29861億元,比上年增長7.0%,比全國制造業增速高2個百分點。其中,海洋船舶工業增加值1150億元,比上年增長17.6%,船舶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扎實推進,已進入產品全譜系發展新時期。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發展良好,國際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全年實現增加值872億元,比上年增長5.9%。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技術突破加速催生產業發展新動能。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奮進號”連續運行超20個月,累計送電超270萬千瓦時。20千瓦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完成海試,標志著我國海洋溫差能開發利用向海上規模化應用邁出關鍵一步。我國首臺自主研發的兆瓦級波浪能發電裝置“南鯤”號成功海試。全球最大功率20兆瓦半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成功下線,自主研發設計的2500噸自航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海峰1001”正式交付。單機容量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吊裝完成,18兆瓦機組下線,25兆瓦機組實驗基地獲批。
同時,綠色與數智技術應用帶動產業融合和轉型升級。“海上風電+”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首次實現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直供海上油氣田群,廣東青洲、福建興化灣、山東昌邑等“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制氫”融合示范項目穩步開展。我國首個海洋油氣裝備制造“智能工廠”二期工程正式開工,我國船企新接批量甲醇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訂單,新型數字智能化深海養殖平臺“珠海琴”開工建設。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法明團隊與合作者在海岸帶互花米草入侵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系統評估了互花米草入侵對中國沿海泥灘地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相關成果發表于《科學通報》(ScienceB......
近日,第三屆全國海洋科技名詞(海洋科學領域)審定工作啟動會在青島召開,會議由全國科技名詞委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同主辦,采用線上與線下同步進行的方式開展。這標志著海洋科學領域科技名詞的編寫與審定工作......
日前,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通信與定位技術創新團隊被授予第二十八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2023年,哈工程“星海1000”極地探測無人潛器深潛于北極冰蓋之下,我國科研人員首次清晰地觀測北極海冰冰底形態......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副院長甘波瀾團隊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未來北半球人為氣溶膠減排速率放緩會導致副極地北大西洋、南印度洋以及南大洋海表加速增暖。溫室氣體和人為氣溶膠是影......
4月27日至28日,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藻類學分會換屆大會暨第二十二次學術討論會在深圳召開。來自全國藻類學領域126家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的近700名代表參加會議。藻類學分會負責人、華中師范大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尹寶樹團隊在渦-流-地形相互作用過程中的跨尺度能量串級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于《物理海洋學雜志》。臺灣東北水深變化劇烈,多尺度動力過程復雜,該區域是太平洋西傳......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曉峰團隊基于多源遙感和實測數據,系統揭示了全球海洋中尺度渦在運動過程中的海表熱力信號變化特征,并闡明其產生機理。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深海研究I》。封......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全球海洋和氣候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春在團隊與中山大學副教授范漢杰合作,研究揭示了印度夏季風降水引發2022年7月西北太平洋極端海洋熱浪的物理機制。......
今年一季度,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北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81.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0%,高于上年全年增速0.8個百分點。分產業看,今年一季度,北京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0......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藻類生理過程與精準分子育種團隊與合作者利用精準基因編輯技術揭示了海洋硅藻對種群密度信號的感知和傳遞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學會雜志》上。陸地和海洋中的動物會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