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9-03 15:08 原文鏈接: 科學理性看待核能切忌“談核色變”

      核能的發展和廣泛應用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和切實的好處。從科學技術層面來看,充分利用核能,可以很好地解決當今社會的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問題。但是,核能的社會風險,伴隨著幾次核事故,也愈發深刻地進入到人們的視野當中。

      人們應該用什么樣的眼光和態度面對核能?這是值得每一個人思考的問題。

      作為一種高效、實用、緊湊、可靠的能源形式,核能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巨大重視。

      核能是通過轉化其質量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符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核能通過核裂變、核聚變、核衰變三種核反應之一釋放。目前的核電站,均為利用核裂變的形式放出能量。裂變釋放大量的能量,與煤炭燃燒釋放的化學能相比,裂變元素釋放的能量大約是同等質量煤炭的三百萬倍,相比起傳統化石能源,核電技術的巨大優勢是無可爭議的。

      繼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露事故之后,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再次將核電技術的風險展示在世界面前,并推到了風口浪尖。這兩次核電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事故,所產生的后果嚴重,經濟損失巨大,受災人口眾多,人們的心理陰影長期存在,長遠地影響了人們對于核電的態度。一時間,人們談核色變。

      然而,就本質來說,核能危機是現代性的危機,是風險社會來臨的時代標識與基本特征。

      核能史是一部理性的科學發展史,核能技術的每一次突破也是知識理性的一次躍進。但核能發展也使得核輻射、核泄漏和核擴散等核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究其根源,科學既是解決問題的工具,亦是制造問題的源泉,而如何在制造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兩個之間找到平衡,是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

      社會風險的形成與科技的盲目擴張也有著一定的關系。而對于核能的利用,既是科技成就的重大標志,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社會風險。然而,雖然核能的社會風險如此重大,人們是否可以通過放棄核能而規避風險呢?

      這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從風險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不行動也會有風險。風險是人類生存的必然伴隨因素。因此,因為核能的社會風險而簡單粗暴地放棄利用核能造福人類,這是一種短視且不理性的做法。

      生態學家莫爾曾說過:“在過去幾百年里,大砍刀這種最簡單的工具,曾經在非洲屠殺了上百萬人,這個數字遠遠大于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的死亡人數。可是,至今卻沒有任何人建議禁用大砍刀,因為它是發展中國家農民的必要工具。”

      而核能也是一樣,相比它的社會風險,它對于人類的重大積極意義是無需贅述、無可辯駁的。

      從一些角度來說,核能的利用恰恰是從總體上降低了全人類的風險。從能源角度說,核能具有低能耗、高產能、高穩定性和高經濟性的特點。從生態角度說,核能僅產生極少量、幾乎可忽略不計的溫室氣體,從而極大地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從政治上看,合理利用核能有助于規避因為能源危機而產生的沖突甚至戰爭的風險。總之,核能將有效緩解地球資源日益匱乏的局面,推動人類走向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

      核能作為一種擁有巨大潛力的能源,無論是與傳統的化石能源相比,還是與風能水能太陽能等新型能源相比,都有著其獨到的巨大優勢。相比其能為人類社會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其風險還處于可控制的范圍之內,并且伴隨著技術、管理等因素的進步,其社會風險會逐漸降低。

      所以,人們不應該“談核色變”,不應該對核能有一種恐懼感,而是應該科學認識核能,理性看待核能,正確使用核能。通過更加科學的技術手段和更加理性的態度,將核能的社會風險降低到最小,使核能更好地為人類社會造福。

    相關文章

    國際能源署發布最新報告顯示——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長加速

    近日,國際能源署發布《全球能源評估》最新報告,針對2024年全球能源行業發展趨勢進行了全面分析。報告系統梳理了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新能源技術應用態勢,以及能源領域碳排放情況等核心議題。報告顯示,2024......

    最新研究稱,南美洲高溫、干旱和火災風險不斷上升

    中新網北京9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地球與環境》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顯示,自1970年以來,南美洲部分地區每年同時發生極端炎熱、干旱和高火災風險的天數增長......

    不規律睡眠增加患糖尿病風險

    科技日報北京7月18日電(記者張佳欣)美國布列根和婦女醫院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睡眠時間不規律與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有關。其中,睡眠時間不規律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比同齡人高出34%。研究認為,保持穩定的睡......

    清華同窗三博士,共赴西北核能報國!

    曹軍文(左四)與導師于波(左五)“作為清華的博士畢業生如果我們都不去為國家的發展做一點事情的話那這項工作要讓誰去做呢?”曹軍文的導師、核研院研究員于波常以這句話來勉勵學生曹軍文說“導師的教導對我產生了......

    市監局發布首批《食品安全風險管控清單》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市場監管局(廳、委):為貫徹落實《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市場監管總局令第60號),督促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以下簡稱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指導......

    25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呼吁:采取更強有力行動防范AI風險

    當以后的人們為人工智能(AI)撰寫一部編年史時,這可能是一個里程碑。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由一個龐大的國際頂尖專家組,就先進AI的風險推進全球政策制定。人們已清晰認識到:我們離不開AI,亦需要大力推動AI......

    2023年度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擬授獎項目公示

    2023年度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擬授獎項目公示2023年度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評審工作已經完成。本年度共收到申報核能科技獎項目292項,其中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264項、企業技術創新工程......

    讓風險看得見,讓城市更安全

    燃氣爆炸、橋梁事故、路面塌陷、城市火災……這些險情一旦發生,將危及城市生命安全。近年來,安徽省合肥市聯合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共同建設推廣城市生命線工程項目。日前,《中國科學報》從合肥市相關部門獲......

    每天僅走2517步就可以降低死亡風險

    俗話說,日日萬步走,能活九十九!不管這句話最開始是誰說的,反正它已經深入人心,尤其是在計步軟件和設備全面普及的今天。不過,近幾年來,科學家基于可穿戴設備記錄的數據發現,每日步數與健康之間的關系也沒那么......

    2023年第二季度醫療器械上市后監管風險會商會召開

    7月25日,國家藥監局器械監管司組織召開2023年第二季度醫療器械上市后監管風險會商會。核查中心、評價中心、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投訴舉報中心和中國健康傳媒集團等單位圍繞第二季度醫療器械飛行檢查、不良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