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9-07-21 13:42 原文鏈接: 中國成人才流失最大國百萬精英滯留海外

      7月10日,廣州日報刊發《高中生搶灘“洋高考”調查》一文,引發讀者熱議,其中不乏有識之士對留學人數持續增加、留學生年齡越來越小這一新留學趨勢心存隱憂。

      更有數據表明,不光放棄高考赴海外讀書的高中生明顯增多,辦理赴海外讀高中的學生也比往年增加了兩到三成。不久前剛剛出版的《人才戰爭》一書更是大聲疾呼:中國已經是目前世界上數量最大、損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國之一。

      以小見大,留學熱潮可能帶來的人才流失,無疑將直接影響21世紀中國在國際人才戰場上的成敗得失。高中大學留不住尖子生、企業研究所要不到一流人才,國內還能留住青年一代精英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樣事關民族未來。

      “21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葛優在電影《天下無賊》里的一句臺詞如今已變成經典。

      但事實是,相比較中國剛剛加入WTO不久人們對人才外流焦慮甚至恐慌的情緒,如今絕大多數人對大規模留學潮已經習以為常。

     

      將要出去,是否回來?

      下個月,畢業于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的Alex將啟程赴美攻讀MBA。工科出身,一畢業就進入全球500強中排名前三的跨國公司轉行做管理,幾年來輾轉廣州、北京、馬來西亞等地。

      將來是否回國,他還沒有想好,“但就商科來講,中國的機會更多,回來的可能性更大。”只是他此前已經到美國繼續攻讀理工科的同學,回國前景并不樂觀。

      “國外不論在科研設備和研究環境上,都要優于國內。在國內,你很難想象,不去拉項目就能拿到科研經費。在浮躁的心態之下做研究,不太可能。”

      前幾年數據顯示,自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高科技專業畢業生80%去了美國,北京大學這一比例為76%。“基本上也能反映現在的情況。”《人才戰爭》一書的作者、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耀輝表示。

      青年精英的外流與流失背后,反映了國內科研、企業機構吸引力的匱乏——從科研機構用人機制、科研環境到薪酬標準,國內外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參加了第一屆留交會、1999年在廣州創業的哈佛海歸袁建華,如今在廣州已創業多年。1992年,袁建華以訪問學者、博士后和客座研究員的身份在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免疫和傳染病系工作了5年。1997年,袁建華移居加拿大并建立了自己的公司。1999年8月袁建華回到廣州,創辦了廣州杰特免疫診斷制品有限公司。

      創業初期,廣州市政府為袁建華提供了免費兩年的辦公和研究用房,提供了低價的留學人員周轉公寓,以及10萬元的無償資助;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則為杰特的項目提供了100萬元的無息科技貸款。公司年銷售收入已達3000余萬元,袁建華對公司將來的發展很有信心。

     

      讓人瞠目的數據

      然而,事實可能不像袁建華的創業故事一樣能給人們帶來安慰。讓人瞠目的數據接二連三地沖擊著人們的神經。

      中國社科院《2007年全球政治與安全》中承認: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此前一篇報道稱,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2002年底,中國已有超過58萬人出國留學(不包括公私出國經商和旅游的中國人),其中公派留學生為6萬多人,目前共有15萬多人回國工作(其中公派生為5萬多人),另外16萬多人畢業后在國外就業,約27萬人正在海外就讀。那么,就這個數字來說,我國留學人員流失比例達到了近50%。

      “這幾年留學人數激增,今年有可能突破30萬人。截至2008年,中國已經派出接近140萬留學生,居世界之最。目前,我估計留學生累積總數達到了150萬人。”王輝耀不無擔心,“去年的數據顯示,歸國留學人員卻只有39萬,滯留在海外的留學生已經超過百萬,無論數量還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見。”

      王輝耀在《人才戰爭》中直接傳達了一種迫在眉睫的危機感:“在這場不見硝煙的世界大戰中,中國和印度并不是人才流失比例最高、受害最深的國家,但絕對是目前世界上數量最大、損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國。”

      王輝耀說,人才流失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增強了對手。

      2007年,被美國高校研究生院錄取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居世界各國留學生之首。中國逐漸成為美國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應國。2004年《中國統計年鑒》稱,當時中國出生而移居美國的博士約62500人。截至2006年,中國公立研究機構博士總數才不過18493人。

     

      外國主動出擊搶人才

      “吸引中國留學生,實在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廣州留學服務中心出國部項目主管張國華感慨地說。

      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2007年一份報告顯示,每個非歐盟國家留學生平均每年帶來的效益是2.44萬英鎊。加拿大估算的數據是2.5萬加元。

      “一旦留學生不回國,此前在學生身上的教育投入就無法收回,以每人為外國每年貢獻2萬美元計算,中國僅留學一項就為國外貢獻100億美元外匯。”王輝耀不無擔心。

      然而,各國還在爭搶,并且手段變幻多樣。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王通訊曾總結了人才大戰的10種武器,比如在華設立研究機構、合作辦學設獎等隱形手段。據了解,2003年左右,清華大學近百種獎學金里,外企公司占了一半,北京大學總額400多萬元的獎學金中,外企占了300萬元。而商務部公布的2006年統計表明,外國公司在華投資設立的研究中心將超過800個,而6年前這些研究中心僅為100個。本報此前報道的不斷涌入國內的“洋高考”也恰恰是很好的注腳。

      “國外一方面能提供更好的教育條件,另一方面加大了對中國人才的吸引力度,在移民政策方面制定了很多優惠措施。國外在‘拉’(Pull),而國內教育、用人、移民制度改革緩慢,等于是在‘推’(Push),在‘推拉因素’雙重作用下,留學人數這幾年激增。”

     

      不缺硬件缺軟件

      盡管連日來都在接待源源不斷的學生家長,并且贊同學生出國開闊眼界、學有所成,張國華仍難掩心中焦慮:“我們到了真正思考為什么這么多學生想出去、為什么留不住青年一代精英的時候了,到了全民討論下一步該怎么做的時候了。”

      王通訊感慨:“21世紀是人才戰爭的較量,而人才戰爭的成敗,將改變整個世界格局。現在,我們已經到了要強調人才回歸、從海外取出人才儲蓄的階段,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

      事實上,“我國政府這些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歸國人才創造就業環境、提供優惠政策。各省目前都建立了專家庫。”王通訊表示。

      但有業內人士表示,有些地方招聘了大量人才,甚至給他們不菲的待遇,但是這些人才除了給領導人當“花瓶”外,平時根本沒有多少事情做,更談不上專業研究。

     

      啟動“千人計劃”

      王輝耀曾參與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的調研,并擔任中組部關于國際人才競爭研究課題的專家組組長。去年年底,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召開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會議,隨后,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了相關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做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被稱為“千人計劃”。

      “這意味著我國決策層開始覺醒,政策力度很大。”王輝耀高度評價說。對于此前的人才政策,他認為,應當更大膽、實施力度更大,“一些政策可操作性不足”。“一些人才一定要鑒定為高級人才才可以落戶,程序繁瑣。科研人員回來,還要納入我們現有的用人機制,職稱怎么評定?現在缺的是軟件,比如機制、政策、用人觀念。”

      王輝耀有很多大膽的想法,比如“中國能成立移民局嗎”、“雙重國籍什么時候開放”、“公務員系統能否引進更多海外人才”?在他看來,吸引人才回歸已經到了緊要關頭,“關鍵是怎么把他們‘整’回來”。

      “我國在留學政策方面一直提倡八字方針:支持出國,來去自由。以前我們主張‘回國服務’,后來改成了‘為國服務’,提法的改變也意味著觀念的變化”。

      而什么時候回歸?或者說什么時候人才流入會大于流出?專家們用“人往高處走”來解釋人才外流,又將期待放在了某個特定的轉折點上。

     

      什么時候回歸?

      國內知名留學機構啟德教育集團總裁李朱的結論很簡單:“當中國超過美國的時候,人才自然回歸。”

      而“根據以往經驗,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時,人才將大量回歸。這是一個轉折點。”王通訊說。也有數據顯示,當教育經費占GDP5%以上、研究開發經費占1.9%以上、科學家工程師人均研究開發經費6萬美元以上、從事研究開發的科學家每百萬人口有1500人以上時,歸國的海外人才會大幅增加。

      事實上,經濟只是其中一方面因素。2000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但留學生回歸比例反而下降。王耀輝認為,滯留海外的人才,很可能因為本國經濟發展、政府承諾和決心、顯現端倪的市場空白就做出回歸的決定,同時還有非市場因素左右著人們的選擇,比如對親人的思念、雙重國籍帶來的歸屬感等。

      目前的中國,能否留住青年一代精英,解答的方案有許多種,但人們對人才戰爭形勢的判斷以及由此產生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才是改善現有環境的動力。

     

      會有回流的一天

      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王通訊稱過早留學不太好

      記者:今年,留學生低齡化引起社會關注。這些年來,留學的趨勢是怎樣的呢?

      王通訊:留學潮,絕對與改革開放分不開。以前是公派出國,現在是公費自費相結合留學。當前,國外學校大張旗鼓地來中國招生,尤其是英國。這是好事情。留學的孩子們可以走向世界,開闊眼界,增長才干。

      記者:很多人現在擔心留學的人太多,流失的人才也就越多。您怎么認為?

      王通訊:現在面對所謂的“人才流失”,人們心態更加平和了。人才會回流,從流出大于流入,到流出等于流入,最后到流入大于流出——會有人才回流的一天。英國人才往美國流,德國人才也往美國流,我們的人才流出去不正常嗎?實際上,留學目的是為了自己?為了家庭?還是為國家?這都有道理,這三者可以統一起來。

      記者:對那些暫時沒有回來的人才,我們應當怎么看待呢?

      王通訊:不要只看眼前,要以發展的眼光看,把這當成一個過程。從長遠看,優秀人才到國外掌握先進技術,也是好事。事實上,留學生暫不回國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有時也是有道理的。在了解了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辯證地看待留學與回歸的利弊與得失了。

      記者:您覺得多大的孩子出國留學比較合適呢?

      王通訊:我認為,過早出去留學不太好。在基礎教育方面,國內做得很好很扎實。學生太小,如果沒有自制力的話,到國外也不行。國內外教育的差距可能在思維靈活性以及與實踐相結合方面。年齡大一些,到了能夠辨別是非的年紀,能對外面的花花世界看得清楚些,出國學習比較好。一般的話,大學畢業比較合適。

    相關文章

    中國量子計算人才比億萬富翁還少!郭光燦院士發聲

    “我老是想不通,為什么很多年輕的理工科好苗子上了名校后就不再搞物理研究了?”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在與《中國科學報》的“世界量子日”對話活動中,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郭光燦院士。......

    姚春梅:建強現代產業學院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高校是優勢創新人才匯集地、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科技創新成果集聚地,要發揮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關鍵引擎作用,......

    張榮院士:把破“五唯”作為高校綜合改革突破口

    教師選了一篇影響因子高的論文作為代表作。它真的能被稱為“代表作”嗎?多人發表一篇論文,誰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權重是多少,把科研中的合作關系變為了競爭關系,該怎么破?有“帽子”人才與無“帽子”人才共同......

    政校企院共建,四川省人工智能學院揭牌成立

    4月11日,由政校企院四方共建的“四川省人工智能學院”正式獲批成立,揭牌儀式在電子科技大學舉行。據介紹,四川省人工智能學院采取“1+N”政校企院共建模式,以電子科技大學為牽頭單位,四川省教育廳、經濟和......

    2024中國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啟動

    4月9日,中國科協宣布,2024中國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大賽正式啟動。作為第二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本屆大賽以“創新引領,筑夢未來”為主題,由中國科協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旨在推進實......

    山科大探索工科人才培養:讓學生去生產一線“讀研”

    清晨,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勝利煤礦的員工宿舍,山東科技大學能源學院采礦工程專業研究生李鑫鵬像往常一樣,早早起床做準備,趕在8點前下煤井安裝監測儀器。四個半月前,李鑫鵬加入學校“惟真之光”工程師小隊......

    選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新星計劃30年碩果累累

    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以下簡稱新星計劃)是1993年經市政府批準設立,以培養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的青年科技骨干人才為目標的人才培養計劃。30年來,已選拔培養30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

    乳腺癌領域新合作!科興制藥與西嶺源藥業正式簽約

    2024年開工翌日,科興制藥海外商業化即添新品種!1月3日上午,科興制藥與西嶺源藥業關于甲磺酸艾立布林注射液的國際商業化合作簽約儀式圓滿舉行。雙方達成甲磺酸艾立布林注射液36個國家的獨家商業化授權與供......

    天津發布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開發目錄

    記者12月8日從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天津市人社局)獲悉,為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實施、優化天津人才發展環境、加快集聚高層次人才,天津市人社局發布了《天津市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開發目錄(202......

    人才藍皮書報告:在基礎科學學科,戰略科學家分布較為平衡

    10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人才藍皮書:中國創新人才發展報告(2023):科技創新人才與創新高地建設》。該書圍繞“科技創新人才和創新高地建設”規律和路徑深入研究,為加快建設......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