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在日冕物質拋射的模型方面有深入研究。
包星明: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博士,主要從事日珥磁場測量和日冕物質拋射分析研究。
7月22日的大日食絕對是一次“天文盛宴”:無論是公眾,還是天文學家,都忙得不亦樂乎。
對于公眾而言,日全食是最為壯觀的天象之一;而對于天文學家而言,觀測日全食則有助于人類研究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據了解,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同支持了11項科學研究項目,還有一項是科普項目,實際上支持了12個項目,各個天文臺都有,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云南天文臺、上海天文臺都有。
今天,人類對日食天文現象有了全面、透徹的了解,但是,很多科學問題,如“日冕加熱”、太陽黑子變化等都還沒有解決,而日全食為天文學家尋找這些謎題的答案提供了難得的觀測良機。
那么這次“長江大日食”觀測究竟科學意義何在呢?本報特邀有關專家進行解讀。
新聞緣起
7月22日日全食的發生,不僅為2009國際天文年增添了一次“天文盛宴”,更為世界各地的天文工作者提供了一次科學觀測良機。
江蘇省天文學會秘書長李旻說,長期以來,太陽物理領域有三大謎題一直困擾著國際天文學界。這三大謎題分別是:日冕的加熱問題、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產生問題、太陽黑子周期性變化的起源問題。日全食的發生,為天文學家深度觀測太陽周圍物質、尋找這些謎題的答案提供了難得的觀測良機。
日全食為天文學家尋找“日冕加熱”、太陽黑子變化等謎題的答案提供了觀測良機
有助解決“日冕加熱”疑惑
國家天文臺張枚研究員介紹,日冕的活動對地球有重要影響,但至今還有許多未解之謎。在日全食的短暫瞬間,常常可以看到太陽周圍除了絢麗的色球外,還有一大片白里透藍,柔和美麗的暈光,這就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
根據恒星結構理論,人們認為,太陽發光的源泉是內部的熱核反應,太陽的溫度從內部的上千萬攝氏度降到表面的幾千攝氏度。但令人奇怪的是,光譜觀測發現,到了太陽表面光球層以外的日冕層,太陽大氣的溫度又突然從幾千攝氏度增高到上百萬攝氏度。人們的一般常識是“離熱源越近,溫度越高”,但日冕層為什么離熱源(太陽核心)越來越遠,溫度反而會越來越高?這一奇特現象已經困擾天文學家70多年,至今沒有得到合理和公認的解釋。而日全食發生以后,平時光芒四射的太陽被月亮完全遮住,日冕的光輝展露出來。
“這次日全食在我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為解決‘日冕加熱’疑惑提供了最佳觀測和研究的時機。”張枚說。
研究地球電離層結構和擾動規律
日全食發生時,太陽的輻射會逐漸減弱,從而可能對無線電通訊產生影響,因此利用無線電通聯的方法,就能測定太陽輻射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研究電離層日食效應和電離層的性質。據了解,1997年3月9日的日食發生時,有人曾在漠河進行實驗,實驗結果顯示,日食開始時,以漠河為圓心,500公里以內的無線電信號全部消失。
同時,日全食發生期間,還可進行地球物理觀測,包括日照觀測(日全食過程中地面接收太陽輻射的變化)、大氣和電離層觀測(利用陽光消失的過程深入了解大氣層和電離層機制)、地磁和重力異常監測等。
探索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謎團
古今中外的天文學家還曾經數千次地觀測到,在太陽周圍的日冕層和較低一點的色球層,有時亮度突然增加,這一現象被稱為“太陽耀斑”。大的太陽耀斑爆發時,其瞬間的亮度可以達到平時的幾千倍,有的如一條巨龍在太陽上飛舞,有的則像從太陽上發射的絢麗禮花;此外,太陽大氣中還有一種活動最為劇烈的現象“日冕物質拋射”,這一現象爆發時,等離子體物質從接近日面的低日冕噴出,就像從太陽發射出的猛烈炮彈一樣,瞬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當這些物質和能量傳播到地球附近時,可以造成短波通訊中斷、衛星工作失常等破壞現象。對“太陽耀斑”和“日冕拋射物質”現象的成因,科學家至今無法解釋,更無法準確預測。
“耀斑是最強烈的太陽活動現象,因為目前對太陽磁場的精確測量只限于光球層。所以人們認為,耀斑是受太陽磁場影響而成,但其實太陽耀斑起源于日冕磁場,日全食的上演可以提供研究的良好觀測時機。”國家天文臺科學家包星明博士說。
尋求太陽黑子的變化原因
太陽黑子是太陽上的小黑點。科學家通過對太陽黑子幾百年來的系統觀測,發現日面上的太陽黑子的數目具有平均為11.1年的周期變化,這一周期被稱為“太陽活動周”。太陽黑子較多的年份,太陽上的活動現象如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等就比較頻繁。此外,人們還發現,不僅黑子的數目呈現周期性的變化,它們在太陽表面上出現的位置也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但直至現在,科學家仍然不能解釋太陽為什么會產生黑子?為什么在不同的時段、在不同的地點產生黑子?為什么有些黑子的出現會引發太陽活動,而有些黑子則不會引發太陽活動?
目前,國際天文學家普遍認為,要解開太陽的這些謎團,謎底就藏在太陽的磁場中,是磁場控制著太陽上的各種活動現象。而日全食的發生,十分有助于科學家進一步研究太陽磁場。
尋找水星軌道內小行星
水星內行星的尋找,這項研究項目已經有上百年了。“去年和今年都有這個觀測項目研究,水星離太陽比較近,它和太陽一起升落,所以平時不容易看到水星,日全食期間,月亮擋住整個太陽,有希望看到水星和有可能存在水星軌道以內的小行星,但是在水星內有沒有小行星目前還不能確定。”包星明說。
另外,天文學家還可通過日全食機會尋找太陽附近的彗星。
有助開展尋找引力波的探測實驗
由于引力波探測是關系到能否打開一扇天文觀測窗口的大事。所以上世紀至今,世界少數發達國家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于引力波的實驗探測。但是截至今天還沒有人宣布直接測量到引力波。而日全食可以為引力波及其他基本物理問題的探索提供機會。我國科學家曾經用高精度微伽重力儀,在日全食的“初虧”和“復圓”時檢測到兩個“重力谷現象”,這是中國人成功探測到引力波的重大實驗。
當日全食到來時,太陽會完全被月亮遮蔽,月球巨大的影子掠過地球表面,地表溫度急劇下降。一些動物似乎認為這是短暫的夜晚,而另一些動物則焦急地踱步,甚至抬頭凝視天空。動物對日全食的不同反應,引起世界各地研究......
2月29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學和醫學、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學能源等科學領域。分別為:人工智能大模型為精準天氣預報帶來新突破揭示人類......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騰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研究成果。該研究從理論上揭示了微生物群落中廣泛存在的水平基因流動可以幫助競爭性微生物群體突破物種多樣性“極限”,促......
各地教育部門近日陸續發布了設置本科高等學校的公示,大灣區大學等多所新大學獲批設立,北京理工大學珠海校區等高校今年啟動招生。這些大學設立的專業中,新能源、工程技術等工科專業占絕大多數。北京理工大學珠海校......
近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發布關于組織填報2023年度高新技術企業火炬統計年報表和年度發展報告的通知。原文如下:各有關單位:根據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說,科學是人類最偉大的集體事業。公眾、科學家和政府都是科學事業的直接或間接參與者。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知共同影響著科學能否有效地回應社會現實。例如,在流行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等社......
前言:科技的發展帶來了大國的更替。科學儀器行業是大國復興必經之路。經歷了幾十年高速發展,習慣了行業高速發展的我們,第一次面對行業整體下滑。躺贏的時代過去了,在這行業大變革的時機,歷史可以讓我們在凜冬已......
1998年,75歲的王綬琯還是忙得腳不沾地。接不完的電話、外出開會、看材料、改稿子……“我記得那時候每逢周六日,家里總會來很多人,有老師也有中學生。”彼時,工作繁忙的王熒完全不知道父親到底在忙什么。實......
1月21日,“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23年度‘科學’流言求真榜”在北京揭曉。具體包括,基因檢測能“劇透”孩子天賦;中國科學家測定月球年齡為20.3億年;航天員不能是近視眼,因為太空中不能戴眼鏡;電水......
2005年,《科學》(Science)雜志在其創刊125周年之際,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這些問題涵蓋地球科學、能源、宇宙領域,并涉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政治與經濟、能源、環境和人口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