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24日,西安交通大學6位教授聯合舉報該校長江學者造假;7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學認定該校副校長黃慶論文抄襲事實成立,取消其博士學位;7月8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原所長成崇德被同事舉報,并稱之為“學術巨騙”;7月6日,鄭州大學嚴肅處理賈士秋教授聘任論文作假行為,決定免去其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職務,并解除教授聘任……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高校學術不端的報道頻繁見諸報端,人們不禁要問:大學教授們到底怎么了?
也正在此時,一本由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組織編寫的《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指南》(以下簡稱《學術規范指南》)出版。記者就有關問題采訪了該書主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寧。
【不是大家都成心弄別人的東西】
知識產權自古不受重視
事實上,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認定遠比媒體報道的復雜。西南交大決定取消黃慶的博士學位后不久,黃慶本人就發布網文對此“持保留意見”,并認為自己的論文是運用楊小凱《經濟學原理》中相關理論來研究企業集團的產權效率等問題,《經濟學原理》在很多學校被當作教材,并不構成抄襲。那么,如何認定學術不端行為呢?
王寧的另一個身份是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寧告訴記者,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的整治,教育部一直非常重視,2002年前后學風建設委員會就著手起草學術不端懲戒條例和學術規范指南。究其原因,一方面,當時學術論文不規范現象在我國高校比較普遍,必須告訴大家如何避免學術失范;另一方面,對學術不端行為必須懲治,否則會影響到我國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
即使是目前學術不端行為不時見諸報端,王寧仍認為這并不代表主流。并且,有很多的學術失范是由于“不懂”造成的,并不是大家都成心去“弄”別人的東西。王寧說,我國是一個農業古國,科學技術不發達,大家都不太重視知識產權。古代知識是傳承式的,像二十四史這樣的經典名著,你很難知道它的作者是誰,往往是落到哪個名人的頭上,就是誰寫的了。古代也不講究發明權,那么多的工農業技術,知識產權也不清晰。比如,現在說畢升發明了印刷術,說不定在畢升之前早就有人“鼓搗”出來了。目前存在的許多學術失范問題,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家缺乏學術規范方面的知識。
另外,大學生也缺乏這方面的訓練。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玉圣曾舉過一個例子:他開設“美國歷史與文化”選修課時,要求學生每人寫一篇讀書筆記,結果發現有20%的學生是原封不動從網上復制下來的。王寧分析說,現在有不少學生對知識產權的理解并不全面。如有的學生認為:“引用了別人的觀點是因為我覺得它好,學習了不就成了我自己的了嗎?為什么還要作注釋呢?”學生抄的往往是好文章,教師難以發現,被抄者也不會發現,這樣一來,抄襲的學生會得高分,踏踏實實做學問的學生反而得分不高。
其實目前市場上有很多關于學術規范的書,也不乏指南類讀本。即使是剛出版的這本帶有“教育部”字樣的《學術規范指南》,王寧認為這也只是一個行業規范,并不是教育部的規定。
【好人做好了,壞人就露了出來】
學術規范要有可操作性
對于學術界種種學術不端現象,楊玉圣總結為低水平重復、粗制濫造、泡沫學術、假冒偽劣、抄襲剽竊、沽名釣譽、學位注水、評審腐敗等八類行為。以高校教材的低水平重復為例,據《中華讀書報》報道,上世紀80年代以來,冠以“概論”、“新編”、“教程”等名目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已出版不下300 種,不僅編寫內容、體系設計大同小異,并且其中至少有2/3是抄襲了同一本教材。
人文社科領域學術不端現象比較復雜,其中社會科學領域尤甚。王寧說,他們起草規范指南時前后寫了七八稿,也沒有找到感覺,總是有“詳也不是、略也不是”之慮。最后,形成了這樣一個近3萬字的簡明指南。《學術規范指南》強調可操作性,不能只講大道理,大家不知道什么就講什么,特別是要講清楚不這樣做會帶來什么后果。
《學術規范指南》著重從選題與資料規范、引用與注釋規范、成果呈現規范、學術批評規范、學術評價規范等方面作了簡要說明。王寧說,在編寫指南時他們是字斟句酌,幾乎每一句話都有現實針對性。如在引用與注釋規范方面,有些人明明采用了他人的觀點或資料,為了冒充首創,故意把最應列入參考資料的文獻刪除,對應當作直接引文或間接引文的文獻有意回避,不出現注釋,只列在參考文獻目錄中,這屬于有意遺漏。如果故意回避的資料數量較大,或者涉及論文的主要觀點、方法、證據,實際上已經形成抄襲,構成侵權。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學術批判的不正常現象。這些年有不少站出來揭露學術不端行為的人被告上法庭,打官司最后還輸了;還有不少人因此得罪了同行,受到排擠甚至是打擊報復。王寧的同事、北師大伍鐵平教授就曾因用文學性的語言稱一位造假者為“學術騙子”,被對方告上法庭。《學術規范指南》強調,學術批評文章反駁別人時不可誣蔑、攻擊,更不允許諷刺、謾罵,肯定別人時也不可夸大其詞、肆意吹捧,堅決杜絕廣告式的偽書評。
王寧坦言,《學術規范指南》并不是給故意抄襲者看的,并且,這些年來,學術不端現象已經大為減少。“好人做好了,壞人自然就露出尾巴來了。”王寧說。
【高校領導學術不端行為影響極壞】
嚴肅處理是榮不是辱
中國科協日前發布的2008年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近半數科技工作者認為當前學術不端行為普遍,超過50%的科技工作者對學術不端行為持寬容態度。另外,清華同方做了一個人文社科學術資源庫,結果發現有2萬多篇文章存在主體部分雷同的問題。
造假之風這些年在商業領域屢禁不止,三鹿奶粉事件等更是挑戰了社會倫理的底線。受此影響,高校存在學風不正、學術浮躁的問題,也常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小小不言的事。目前的一些評價方式,如學科評估、核心期刊論文數等,似乎也在逼著學者們造假。王寧特別強調,學術評價要注重質量和合理量化,評價論文不以刊物的等級作為成果的絕對標準與唯一標準,評價學術研究者應當堅持“代表作”的評價方式。
對不同性質的學術不端行為的認定,長期以來是個難題。曾有人因此請求法院裁決,最后不了了之。記者注意到,《學術規范指南》特別對學術失范、學術不端、學術腐敗三種行為進行了區分。如數據核實不足、文獻引用出處注釋不全等屬于學術失范,抄襲剽竊、篡改他人學術成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等屬于學術不端,當權者利用學術權力獲取名利則屬于學術腐敗。
讓人頗感憂慮的,是這些年高校某些領導的學術不端甚至是學術腐敗行為。學校和院系領導多占實驗室、壟斷學術資源等,在高校中并不鮮見。掛空名主持研究課題、在別人的學術成果上署名,等等,更在教師中產生了極壞的影響。“真正做學問的教授們實際上是很苦的,在學術方面還受到不公正待遇,大學都成了這樣,還能到哪兒去說理去。”王寧有些不平。
王寧特別欣賞教育部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的態度,也特別欣賞早些時候浙江大學對賀海波事件的處理,盡管那是自然科學學術領域的事。“有些學校領導不敢正視學術腐敗行為,其實嚴肅處理了是榮,不是辱。”王寧說,別看對當權者的處理只是少數,至少公開造假的已經有所顧忌。
相關鏈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試點開展“委-校協同”匯聚資助學術論文數據的通知國科金發傳〔2024〕172號各依托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建設的科學基金開放獲取倉儲平臺(......
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學者,在尋找終身職位和資金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一項研究指出,研究團隊不斷發展壯大,1970年平均每篇論文1.8位作者,2004年達到3.6位,翻了一番。根據近日發表于《自然-生物技術......
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于2024年8月20日發布關于批準《氮氣氣體檢測儀校準規范》等7項安徽省地方計量技術規范發布實施的通告,涉氮氣氣體檢測儀、液相色譜儀等計量技術規范,自2024年10月1日起實施。......
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快速普及,在學術寫作領域呈現爆炸式應用勢頭。使用基于大語言模型(LLM)的生成式AI工具能節省時間,減少語言障礙,讓論文更加明白通暢。但這些工具的應用也讓剽竊問題變得更復雜。......
今年5月,程偉(化名)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答辯。在此之前,他曾面臨人生道路的選擇——是留在自己畢業的這所“雙一流”高校工作,還是接收福建省某地選調生的“offer(錄用通知)”,開啟自己的公務員生涯。......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擔任主編,牽頭組織全國知名養殖、生態等領域專家撰寫的《生態養殖研究與展望》學術研究專著,已正式付梓出版。《生態養殖研究與展望》出版隨著經......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下達的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計劃,全國生態環境監管專用計量測試技術委員會已組織完成《便攜式廢氣VOCs采樣器校準規范》、《固定污染源廢氣 便攜式傅立葉紅外氣體分析儀校......
——布魯克生命科學質譜事業部總裁RohanThakur博士專訪隨著第1000套timsTOF的安裝,再次彰顯布魯克在高端前沿質譜領域獲得的巨大成功。近年來,布魯克在單細胞組學、4D多組學、空間定位組學......
編譯|張晴丹53歲那年,意大利外科醫生PaoloMacchiarini迎來了事業的高光時刻。他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人工納米材料合成器官+干細胞移植手術,從此搖身一變被奉為再生醫學領域的先驅。此后3年......
公開征集對《3GHz以上無線電測向系統測向精度校準規范》等7項申請立項的行業計量技術規范項目的意見根據計量工作的總體安排,現將2024年申請立項的《3GHz以上無線電測向系統測向精度校準規范》等7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