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對于科學的執著和熱情,使得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的阻礙都可以克服,他們堅持找到合適的解決方式,進行與地域特色契合的研究。
中石化集團公司西北石油分公司部署在塔里木盆地沙漠的重點探井
張利莉教授在剛剛過去的半年里可謂是小有收獲:她所承擔的“973”預研項目——“新疆連作棉田土壤微生態平衡機理研究”已經結題,并在年初的驗收評審中得到了優評。最近她所帶領的“塔里木盆地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兵團重點實驗室”剛剛發了一篇SCI。但提及這些,她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高興,她認為自己做的這個項目僅進行了一年,研究得不夠徹底。
張利莉是新疆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從事微生物研究的她看準塔里木大學的特殊地理位置——環塔里木盆地,對塔里木盆地的放線菌進行研究,希望能夠對新疆的工農事業、醫藥制備有所幫助。
在新疆,抓住地域特色、針對地域特點開展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還有很多。即使是條件艱苦、基礎薄弱也要堅持到底,這是新疆科研人員的一個共性。
突出的能源與數學研究
從新疆能源開發技術領域來看,截至2008年年底,單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直屬新疆的塔里木石油的科研經費便累計投入22.5億元,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4項。其中5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科學新聞》以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為依據對2004年~2009年新疆地區自然科學類論文發表情況進行了匯總和調查。在這5年間,新疆地區共發表1968篇文獻,被引頻次居于前15位的有16篇文章。在這16篇文章中,新疆大學師生參與發表的最多,達到8篇;中外合作發表4篇,其中,中日合作發表1篇,中法合作發表1篇,中美合作發表2篇。第一或第二作者為新疆地區科研人員的文章有10篇;發文量居于前21位的作者中,有16位作者來自新疆大學,其中新疆大學副校長賈殿增獨占鰲頭,達到86篇論文。從2004年至2009年,新疆地區發文量逐步攀升,成穩定的上升態勢,文章被引頻次也大幅度提高。
同時這些論文中,發稿最多的單位是新疆大學化工學院、數學院和中科院所屬研究所。對此,新疆大學軟件學院院長于炯告訴《科學新聞》:“新疆大學的數學研究之所以突出,還在于一些厲害的數學家為學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張福基(現任教于廈門大學)等人的帶領下甚至形成了‘烏魯木齊學派’”。
對于新疆的數學研究,新疆醫科大學教授陳堅表示雖然之前有很好的積淀,但是那些學術帶頭人都已經紛紛離去,這將會影響到新疆在數學領域的研究水平。《科學新聞》在進行相關文獻檢索時發現,5年內論文平均引用率最高的數學家趙洪涌已離開了新疆師范大學,前往南京任教。
對于化工類的論文高發表量,陳堅認為,隨著國家對新能源、再生能源的重視,相關的煤電油技術研發已是近年來新疆科研的快車道。
不過,于炯認為,“在新疆適宜作一些偏應用的研究,而不適宜進行基礎研究。”
距離阻礙科研
來自新疆醫科大學的陳堅教授今年已70多歲,從1959年畢業至今他在新疆從事科研工作已經50年了。今年,他被評為“自治區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及自治區科技廳首批“企業科技特派員”。長期以來他一直從事“光纖化學傳感技術”及“新疆資源藥品開發”兩個方向的研究,同時還成立了“埃樂欣藥業有限公司”。他先后獲得科研資助經費1200余萬元,發表論文150余篇,并順利地將自己的科研成果進行產業化。
即使在全國范圍來看,陳堅也稱得上是一個頗為成功的科學家。他認為自己成功的訣竅在于將研究與新疆實際情況結合,成功利用新疆特色,例如他對蒜氨酸、蒜酶的開發就是借著新疆優質的大蒜資源進行。
成功并不意味著一切順利。新疆的地理位置和人才問題一直在困擾著陳堅。新疆地處偏遠,每次需要實驗設備時都無法及時采購,這讓陳堅的工作時常受阻。
同樣苦惱的還有南疆塔里木大學的陳緯和新疆農業大學飼料學教授艾尼瓦爾·艾山。
在塔里木大學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陳緯經常需要購買一些生物酶之類的活性試劑,但由于這些試劑對溫度的要求較高,交通運輸上面臨著難題。一次,陳緯想從北京的朋友手上購買試劑,卻遭到對方拒絕。她的這位朋友說:“你們那里太遠,試劑寄過去不能保障質量,這會影響我們的信譽,所以我們不敢賣給你。”
新疆農業大學的艾尼瓦爾教授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一次為了給自己的儀器配一個色譜柱,他跑遍了整個烏魯木齊都一無所獲。雖然可以通過網絡與一些廠家取得聯系,但是沒有看到實物,他不敢確認是否管用。最后無奈之下,只好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錢打給對方,幸好產品可以使用。艾尼瓦爾每次提及這些買不到器材的經歷都會十分激動。
地處偏遠直接阻礙了科學家們購買器材、原料的努力,延長了實驗的周期。如果說這些困難只是給科學家們帶來不便,那么科研人才的不足則直接加重了他們肩上的負擔。
艾尼瓦爾既是一名博導又是學校圖書館館長。因為缺乏經費無法為博士生繳納學費,兩年前就可以招收博士生的他只在今年與同事安沙舟同時招收了一名博士生。他說,雖然飼料學研究對于新疆來說意義重大,但是他從來都是孤軍奮戰。“我現在就是一個光桿兒司令,什么都要自己做。”艾尼瓦爾笑道,“作為一個博導,我覺得應該有副教、助教組成一個梯隊來協助完成一些基礎工作,這樣我就可以在這個梯隊的幫助下大顯身手。”
而陳堅也即將面對組建科研團隊的困難。目前他的研究團隊是以自己的研究生為主,但是明年他將不再招收研究生,現在帶的學生他留不住也留不起。
交流成本過高
面對荒涼的戈壁,新疆的科研人員們總結出新疆科研的另一個困境:缺乏交流、科研基礎薄弱。“新疆地處偏遠,每次往返就花費上萬,所以我們出疆參加學術會議成本很高、代價很大。而由于經濟欠發達,手中經費有限,我們也無力組織一些學術交流,把國內一些大科學家請來。”于炯說。同時,科學家們還表示沒有科研泰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項目、基金的申請。與此同時,新疆的科研單位為了留住人才會給科研人才的深造設置很多阻礙。比如說讀完碩士不能直接讀博士,這都直接導致了對外人才交流、引進的不暢。
7年來,艾尼瓦爾每年都要寫本子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但沒有一次成功。目前,他手里的經費也只是中日合作項目的撥款。在他看來,項目屢試不中的原因在于自己的研究領域在學科概念上存在分歧。
“在國家的科研項目中,沒有飼料學這一項。飼料學有時被認為屬于畜牧學,有時被認為屬于草業。沒有直接的針對項目可以申請,直接影響著項目申報結果。同時,我認為那些評委們對新疆當地情況缺乏了解,認為自己眼前看到的重點便是需要研究的。另外,也許就是我寫的東西不符合他們的胃口。”艾尼瓦爾這樣分析。
對于科研經費的問題,于炯則表示,一方面是科研基礎薄弱,沒有杰出科學家,使得在國家項目申請上十分困難;另一方面由于新疆是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本身地區項目較少,金額相對來說也不多。
相對于在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新疆地區中石油等企業的工程師在科研上的工作就顯得輕松很多。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采收率所的一名工程師對《科學新聞》說,“中石油每年都會有大小不等的項目投入研發,雖然經常需要野外作業,但是作業地附近都有舒適的空調房。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將大慶油田可借鑒的成熟經驗在新疆地區根據當地情況進行改良和推廣。”
“7·5”事件也給新疆的科研工作者帶來了影響。陳堅表示,自己頻繁的國際交流受阻了。而塔里木大學從事畜牧業研究的格明古麗副教授則無法利用假期外出采樣,繼續自己的拜城油雞研究。
無民族、無邊界的科研項目
談到新疆地區的科研優勢,受訪科學家的共識是地域特色就是最大的優勢。同時,陳堅認為人才缺少也是機會,因為只要有能力就可以有用武之地。而艾尼瓦爾和塔里木大學的副教授格明古麗則認為對于少數民族科學家來說,他們在新疆的科研優勢還體現在科研和技術的推廣上。如從事飼料學研究的艾尼瓦爾可以使用維文寫作,到基層與牧民交流來推動飼料利用率的提高。
格明古麗是一名從事畜牧業研究的哈薩克族老師,她很希望自己能夠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雖然曾經有過申請項目經歷,但是卻沒有拿到。對此她表示十分理解,認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不會無緣無故給任何人,若想獲得基金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經費項目對民族和西部地區的政策傾斜問題上,基金委計劃局的馮勇解釋道:“地區基金即是對西部地區進行傾斜的產物。但是我們還是要看他們的科研水平。”
于炯也證實了這一點,在國家項目的申請上,國家雖然對新疆地區會有所傾斜,但是一般會采取鼓勵新疆和內地科研單位合作申報的方式,“973”項目、“863”項目的競爭十分激烈,并不會因為是新疆地區就給予特殊照顧。而一些比較容易得到的項目,多是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向。陳堅便是科技部“科技支疆”計劃的受益者,他的研究項目得到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南京醫科大學、中山大學等4家單位的合作,并獲得科研經費50萬元。格明古麗也正計劃下一步與內蒙古大學的老師合作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同時,于炯認為,在新疆少數民族學者拿項目的比率要比漢族高,“比如我們專業的民文信息處理是自治區重點項目,所以他們會很容易拿到項目。與此同時,自治區和國家對少數民族的培養力度很大。”于炯說。
據了解,新疆自治區每年都設有“少數民族骨干人才培養計劃”項目。在其他的一些培訓中,少數民族和漢族機會一律平等。格明古麗便是通過留學基金委項目被送至哈薩克斯坦國立農業大學讀博士。
人才引進如同戈壁找泉
無論是漫天黃沙還是瓜果飄香,無論是渺無人煙還是鶯歌燕舞,似乎都可以在新疆找到對應之處。
塔里木大學與烏魯木齊被群山隔開,從烏市到學校所在地火車最快要17個小時,因此科研試劑與材料的運輸是他們的一大難題。對此,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張利莉和她的同伴們與一些廠家達成協議,在發出要求后,4天內送到。“在內地,可能只用一個電話,上午發出的材料,下午就能收到;但是在這里,4天已經很快了,我們已經知足了。”張利莉說。
在新疆呆了半個世紀的陳堅一再表示,要想在新疆做好科研,選擇研究方向很重要。“要選擇有前景、有市場應用價值、有新疆地方優勢的方向。這樣才能夠不怕與上海、北京等地相對比。同時還必須要了解這項研究在國內外的情況。”陳堅說。
大城市或一個有用武之地的平臺對科研人員的吸引力哪個大?每個人對此都有不同的答案。張利莉認為有一個好的實驗室是吸引專家來訪的因素之一,也是引進人才的砝碼之一。在她看來自己的兵團重點實驗室落戶塔里木大學之后,人才引進狀況明顯好轉。
新疆大學軟件學院則在人才引進方面換了一種思維。他們鼓勵畢業生到外面發展、學習,結識更多的牛人,最后希望他們能夠再回歸母校。據介紹,2008年的一位畢業生曾在成都電子科技大賽上奪魁,在北京發展一年后又被學校引進回來。
于炯說:“我們的學生回來可以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新思想,創造新的學術氛圍。同時,由于我們在研究時主要依靠研究生,沒有專家,所以我們拿項目的難度很大。現在我們想盡各種方法和外界進行交流。”
2004年,通過別人的聯系,他們邀請了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的孫賢和教授,來幫助他們組建可擴展軟件研究所。
2024年6月27日,安捷倫舉辦了主題為“效能為先,平穩運營”的InfinityLab消耗品交流會暨新品預發布會,在提升實驗室運營效率與質量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本次活動匯集了行業內外專家與安捷倫VIP......
2016年,剛本科畢業不久的杜立就收到了自己的博士生導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WolfgangKetterle拋來的“燙手山芋”——這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讓他在MIT設計搭建一個全新的量子氣......
Science,21JUN2024,VOL384,ISSUE6702《科學》2024年6月21日,第384卷,6702期物理學PhysicsTopologicalHong-Ou-Mandelinter......
6月21日,北京交通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該校舉行。9561名本碩博畢業生順利完成學業,開啟人生新的征程。北京交通大學校長余祖俊寄語學子。北京交通大學供圖畢業典禮現場。北京交通大學供圖......
注:譚建榮,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工程專家、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機械設計及理論、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方面的研究。下文為譚建榮院士在第61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上應中國教育在線就人才培養、......
文|江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是一個重要的、引人入勝的主題。我生長于畫家之家,從小耳濡目染,對繪畫藝術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和感悟。然而我長期從事化學和材料的研究與教學,自40......
6月6日全國第十個“放魚日”之際,湖南長沙公益放流站揭牌儀式暨長沙開福區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沙舉行。放流現場。主辦方供圖該放流站是湖南省生態保護志愿服務聯合會承接,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
在清華大學畢業活動現場一位博士畢業生拿出一枚自己親手制作的混凝土戒指向愛人求婚并告訴所有人“這枚戒指就像我們的愛100年不腐蝕不變質”2016年清華大學畢業生啟航獎頒獎典禮現場,金獎獲得者姚國友向愛人......
中國應急管理部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地震局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朱芳芳在會上介紹,中國將以“一帶一路地震科學考察聯盟”為基礎,與中亞國家共同探索建立協調、聯動、高效的天山地震科學考察機制。據介紹,......
5月27日,2024年全國科技活動周輪值主場活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系好學術生涯‘第一粒扣子’”宣講活動暨中國醫院科研誠信聯盟年度學術活動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舉行。活動現場。王昊昊攝據介紹,青年科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