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11-04 13:24 原文鏈接: 個體化用藥:改變了我們對自身疾病的認識

      癌癥是一種死亡率較高的疾病。每一個人在面臨癌癥時,都希望能夠獲得最好的治療。

      40年前,對于癌癥的治療是“one size fits all”,因此有的人還活著,有的人已經死了;

      40年后的今天,“顛覆醫療”的概念已經在醫學界嶄露頭角,也引起了業界的對“個體化用藥”的強烈呼吁。

      目前,一些大型的醫院開始涉足腫瘤基因組測試這項診斷服務(某些高端私立醫院已為富人開展每年1次的全基因組測試)。

      通過如此對個體的基因組測試,醫生不僅可以推斷出患有腫瘤的概率,還可以預測現有的藥物對患者的腫瘤受體是否有效。由此拉開醫學從“循證醫學”向“精準醫學”的重大進步。

      200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Aaron Ciechanover(阿龍?切哈諾沃)曾說過:青霉素(盤尼西林)的發現可以算是藥物開發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而如今針對特定患者開發的“靶向藥物”的開發可能引爆第四次革命。

      全基因組測序是一把雙刃劍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普及和費用的降低,全基因組測序具有兩面性。

      利:助力醫學治療“未病”

      去年,安吉拉朱莉母親在56歲因患有卵巢癌而早逝,出于對自己遺傳基因患癌可能性的擔憂,她做了“全基因組診斷測試”,并檢測到她的BCRA1基因有87%的患有乳腺癌和50%患者卵巢癌的概率,于是選擇作了雙切乳房的手術。通過手術,使得患乳腺癌的可能降低到了5%以下。

      目前對于BCRA1基因發生變異研究很深入:發現只有低于5%的BRCA基因突變。但是當一個家庭中有直系親屬因患與BRCA基因相關的腫瘤疾病而早逝時,會使下一代患有同樣疾病的概率增加很多。

      當人類都能很便捷地了解自己的基因時,即使生活充滿了再多的挑戰,也不會恐嚇道我們:因為一切皆在掌握中。

      擔憂1:會引來社會、保險公司的基因歧視

      假如我做了全基因檢測的話,知道了些不好的情況,是否會引來周圍人對我的歧視?

      過去,基因歧視曾對一些美國人的就業和尋求醫療造成影響。研究過歷史的人會發現,20世紀70年代,許多美國黑人由于攜帶鐮狀細胞貧血病基因,而被工作和醫療保險拒之門外。

      于是,2008年5月底,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反基因歧視法》(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禁止人壽保險公司以某人具有對某種疾病的易感基因為由,取消、拒絕對他進行保險或提高保險費用。同時,此項由美國白宮和參議院通過的法令禁止雇主以遺傳信息為依據進行雇傭、解聘、升職、加薪,或做出任何與雇傭行為有關的決定。

      現如今,假設基因測序被完全開放,我們的法律還未做到要保護“基因弱者”這一點,一旦得知某人患某種疑難雜癥的概率高于平均值,會不會保險公司提高保費或者甚至拒保的可能?

      古時候作戰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用到我們醫學上來說應該是:診斷未開,醫保先行。

      而現在最大的問題貌似是:基因診斷這項技術的發展成熟有可能已超越我們對診斷結果的處理能力。我們的醫生對患者的“基因知情權”還沒有形成規范統一的認識,我們的保險行業還未對個人基因的細微差異而造成較高概率的不同表達,形成統一的保險標準。

      因此,科學進步推進了我們的醫學發展,對基因隱私獲勝——新測試或治療還需要法律等其他人文情懷的關照。

      擔憂2:如何教育患者?

      患者不能理解概率的計算呢?每當我們談到預防性的基因測試時,我們聽到最多的質疑和擔憂是:假如我做了全基因檢測的話,顯示患腫瘤的高表達的概率,都不能愉快地生活了,萬一搞不好還因此得了抑郁癥,怎么辦啊?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和安吉拉朱莉一樣內心強大啊。有的人可能選擇去做一個測試,但他更希望聽到的是“報喜不報憂”的診斷結果。一方面我們思考應該以何種方式去教育我們的患者,避免患者在得知自己基因存在一些缺陷,在尚未患病時就提前尋求極端措施的做法。

      另一方面,當用戶聽到自己的基因測試結果是患各種腫瘤較小的情況下,他們肯定就會粗心,忽視平常的醫療檢查,并采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又該如何解決?

      擔憂3:如何教育醫生?

      除了上述所說的教育病人面臨新的挑戰,一些醫生有困難提供基因測試的全面和敏感的信息。除了,少數有責任心的醫生為借助基因測序的結果進行個案研究:這種藥適合我的病人的基因型嗎?政府會批準它嗎?(FDA批準的藥物可能不僅限于某些基因型)。并且即使藥物標簽指定了一個基因,但是我們的“個體化用藥”對于不同的患者一般即使是同類藥物劑量也會有所不同。

      當正確的基因測試也會因“個體化差異”導致每個人都涉及的主要問題——不準確的測試結果呢?我們應該怎么辦?

      目前,一些政治辯論集中于基因檢測的規定與制度及應用范圍,而未考慮基因測試這項技術本身未因“個體化差異”出現的結果差異。因為在一些“政客”看來,基因測序儀等相關基因測試的工具是醫療器械不是藥物,因此不需要進行臨床試驗。不過隨著市場的規范,美國和歐盟正在進行基因檢測相關設備的臨床測試。

      展望:行走在基因測序產業邊緣的“模糊地帶” 個體化醫療是趨勢

      盡管這個行業存在著諸多挑戰,但是醫學的發展正在無情地指向“個性化醫療”,上述問的那些問題將變得無處不在。

      在這些敢吃“螃蟹”的第一批商業者眼中,現在的借助“基因測序”工具的“個性化醫療”仍然是一個“模糊地帶”。

      許多人甚至不知道知道我們有什么,更不知道不知道該做什么?

      他們唯一篤信的是:既然我們全人類都渴望更好的護理,更好的醫療,更好的生活方式;我們就必須要回歸到生命最本源的東西來尋找答案。

    相關文章

    稱量儀器的日常測試

    “應定期[?]依照國際和/或國內可追溯的測量標準對測量設備進行校準或驗證。”——ISO9001:2008,7.6控制監視和測量設備“應當設計適用于評估設備性能的書面計劃,定期校準、檢測或檢查自動、機械......

    Brain:科學家識別出參與阿爾茲海默病中神經元易感性發生的關鍵基因

    神經變性疾病早期階段的特征是離散腦細胞群中蛋白質的積累以及這些腦細胞的退化,對于大多數疾病而言,這種選擇性的易感性模式是無法解釋的,但其對于病理性機制或許能提供重要的見解。阿爾茲海默病是世界上主要的癡......

    2024年中國基因編輯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CRISPR/Cas優勢明顯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金斯瑞(HK.1548)、凱賽生物(688065.SH)、華熙生物(688363.SH)、華恒生物(688639.SH)、川寧生物(301301.SZ)等本文核心數據:ZFNs技術;......

    厚積薄發我國科學家揭開表觀遺傳“神秘面紗”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脫氧核糖核酸(DNA)決定了生物體的全部表型。但問題來了,在相同環境中成長的同卵雙胞胎,身高、膚色、性格、健康狀況等并非完全相同,這是為什么?為了揭開表觀遺傳的“神秘面紗”,科......

    基因解碼揭示人類無尾之謎

    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NYUGrossmanSchoolofMedicine)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我們遠古祖先的基因變化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人類不像猴子那樣有尾巴。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

    上海發布今年衛健工作八項重點:力爭新增12家國家醫學中心

    2月28日,2024年上海市衛生健康工作會議召開。2024年上海衛生健康工作主要圍繞八項重點工作,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強化內涵,推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加強發展政策引導,落實對公立醫院高質......

    人與猿類如何在進化中“甩掉”尾巴

    猴子有尾巴,而人類和猿類的尾巴卻在進化中消失了,是什么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自然》28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人類和猿類演化掉尾巴的遺傳學基礎。靈長類動物尾部表型的系統發育樹(Ma表示百萬年前)。圖片......

    一步到位沉默一個小鼠膽固醇基因

    意大利科學家在一項小鼠研究中展示了無需永久性基因組編輯,也可對一個控制膽固醇水平的基因做到長效抑制。這一靶向表觀遺傳沉默(不用直接改變DNA序列就可改變基因功能)的效果在小鼠中持續近1年,令循環膽固醇......

    安捷倫一季度營收縮水5.6%,仍穩坐16.6億美元大關

    2月27日,安捷倫科技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A)公布截至2024年1月31日的2024財年第一季度財報。第一季度營收為16.6億美元,與2023年第一季度相比下降5.6%,核心營收(1)下降6.4......

    多樣化菌群共存現象有了新解釋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騰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研究成果。該研究從理論上揭示了微生物群落中廣泛存在的水平基因流動可以幫助競爭性微生物群體突破物種多樣性“極限”,促......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