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火!起飛!” 12月7日11時26分,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搭載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200次發射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完美騰飛!
伴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已成為晉西北高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持續推動航天發射能力發展的道路上,廣大科技人員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創造了我國航天發射的多項紀錄。
航天發射綜合能力持續提高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創建于上世紀60年代末,是我國完全自主建設的第一座火箭衛星發射試驗場。從走進晉西北高原的那天起,中國航天人就開始譜寫一部非凡的奮斗史。白手起家僅一年時間,我國第一代自行設計研制的液體運載火箭就從這里發射升空。1988年9月成功發射我國風云一號氣象衛星以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已成功發射“海洋”“資源”“實踐”“創新”“開拓”等系列科學應用衛星,而在與美國、俄羅斯等航天強國發射場組網發射摩托羅拉“銥”衛星等任務時,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作為世界航天大國的良好形象。
“將軍飛虎符,戰士臥龍沙;邊月隨弓影,嚴霜拂劍花”。唐代詩人李白所寫的便是這里——今天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所在地。這里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溝壑縱橫、干燥寒冷,冬長無夏、春秋相連,每年無霜期僅90余天,最低溫度達到-40℃。
近年來,該中心著眼發揮優勢、拓展職能,積極謀求發展機遇。他們大膽開展應用衛星發射試驗前瞻研究;以新發射工位建設和測控體制轉型為契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設施設備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采取并行與串行結合、測控聯調與產品測試協同等辦法,優化試驗流程、縮短試驗周期。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今天,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多個發射工位能夠滿足國內外多種型號衛星發射的需求,具備世界一流的低溫發射能力和復雜天候發射能力,能同時并行完成多發不同型號發射試驗任務……
發射場五大系統建設全面突破
衛星發射任務涉及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及技術勤務等五大系統、2000多個崗位、上萬臺套專業設備,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發射結果。
近年來,該中心清醒認識“成功不等于成熟”“任務順利不代表任務圓滿”等理念,只有聚焦短板,發射場五大系統建設取得全面突破,才能確保航天發射任務立于不敗之地。為此,該中心及時推出多項有力舉措——著眼質量建設缺乏全程管控等現實問題,積極開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把質量體系建設作為推進正規化建設的抓手,運用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精細管理、精準控制、精確保障,實現了閉環控制、正規有序;著眼點多線長,指揮系統溝通不暢,搭建以萬兆網為主體的網絡傳輸硬件平臺、使一線操作、網絡協同與遠程指揮等實現三位一體、完美融合。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五大系統建設取得全面突破,航天發射綜合保障能力水平躍上新臺階,從根本上講還是得益于統籌兼顧與和諧發展。
引領航天發射任務進入“E”時代
近年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迎來新的挑戰。伴隨著我國航天科技事業的飛速發展,“一箭多星”等集約發射模式日益普及和增多,航天發射任務的技術要求比以前更高了,發射任務的密度也越來越大,如何縮短航天發射周期成為發射場面臨的極具挑戰性的重大課題。如何與快速邁進的航天發射事業保持同頻共振,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某次火箭發射任務期間,由于采用新的通信傳輸模式,該中心指揮人員穩坐“中軍帳”,通過監視顯示系統實時監控火箭飛行。任務成功后,科研人員僅用兩分鐘時間就完成了發射試驗結果數據的統計工作。在場的領導和專家們不由得感嘆:火箭發射試驗真正進入“E”時代了。
近年來,該中心在推進轉變科研試驗綜合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實踐中,突出信息主導,驅動體制創新和體系配套建設,實現了“數據信息網絡化、指揮監控可視化、信息傳輸寬帶化、試驗決策智能化”的信息化建設總體目標。同時,他們還建立了與新測控模式匹配的數據收集、傳遞、處理機制,解決了過去測量站點接續不佳、測量數據偶有斷碼等技術難題,成功將測量數據的分析處理效率提高了近6倍。
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該中心所有高級工程師均能勝任兩個以上不同專業的技術總體工作,所有工程師可以勝任3個相近或相鄰專業的執勤維護任務。該中心一套人馬發揮了三套半人馬的作用,有效解決了航天發射任務高密度情況下的人員保障問題,多次圓滿完成不同型號并行的發射試驗任務,創造了我國發射場應急發射的多項紀錄。
2024年9月3日9時22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四十三號02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的遙感四十三號02組衛星由中國航天......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2024年9月3日9時22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四十三號02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的遙感......
當地時間2024年8月27日報道,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表示,由于發射裝置地面部分發生氦氣泄漏,執行“北極星黎明”(PolarisDawn)任務的“龍”飛船被推遲。SpaceX在社交媒體......
8月21日至23日,由中國宇航學會主辦,中國宇航學會返回與再入專業委員會、蘭州大學等聯合主辦的第十二屆進入、減速、著陸與上升(EDLA)技術全國學術會議在甘肅蘭州召開。本次會議以“探索浩瀚宇宙,自由空......
梁思禮在天津梁啟超故居。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資料圖2024年8月24日,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導彈和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院士誕辰100周年。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發布......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王敏在浩瀚的星空里有一顆衛星獨一無二它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初步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保密通信體系它就是由中國自主研制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從2003年萌發......
8月6日14時4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成功將千帆極軌01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這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30次飛行。......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的中國航天科技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主席團成員之一,世界首位且迄今唯一被授予馮·卡門獎(譽為“宇航科學諾貝爾獎”)的女航天科技專家,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原主任,資源衛星工......
7月11日,當SpaceX獵鷹9號火箭的第二級未能達到足夠高的軌道時,它發射的20顆星鏈衛星注定要以失敗告終。幾天之內,這些衛星就會落入地球大氣層,燃燒成“人為流星雨”。這種“火熱的脫軌”是航天器使用......
視頻來源:@CCTV國際時訊(01:38)當地時間7月11日晚的一次例行“星鏈”發射任務中,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9”火箭從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太空軍基地起飛大約一個小時后,其二級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