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美國的聯合科研小組在從南極鉆取的冰中找到了彗星塵埃顆粒,這是首次在地球表面發現彗星塵埃。他們在《地球和行星科學快報》上發表論文,描述了發現彗星塵埃顆粒的過程以及分析結果。
找到彗星物質的樣本并不容易。一種方法是發送探測器,從彗星取樣并返回,但能完成這一任務的探測器屈指可數。因此,科學家們采取措施收集高高漂浮在地球大氣中的樣本,但這種方法也有局限性,因為它需要使用黏性片材“網羅”數量極少的彗塵顆粒,從而在樣本上留下油污,而使用溶劑進行清潔,又意味著樣本受到進一步污染。
此次日本和美國研究人員的找尋方向在南極。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10日(北京時間)報道,他們在名為Tottuki Point的冰雪覆蓋之地,鉆取了地下大約58英尺(約17.7米)深處的冰。當冰塊在實驗室中融化后,研究人員在其中發現了極其細小(10微米到60微米)的塵粒。起初他們以為這是來自隕石的灰塵,但隨后的分析表明,這些球粒狀多孔星際塵埃顆粒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星塵”號探測器捕獲到的彗星樣本以及大氣中采集的彗星樣本幾乎能夠完美匹配。
雖然早在2010年,一個研究南極雪的法國團隊就報告說,他們找到了據信來自彗星的粒子,但這項新研究是首次報告在地球表面發現了彗星塵埃。在此之前,科學家們認為,微小的灰塵顆粒是無法穿越地球大氣層的。
這一發現令人興奮,因為這意味著科學家由此獲得的樣本將比從大氣中采集所得到的更多——第一個冰塊就已經融化出了40多個塵埃顆粒。空間科學家們渴望更深入地了解彗星,這些最古老天體有望透露更多我們太陽系的起源之謎,同時他們也想弄清楚,是否正如有些人相信的那樣,生命是由彗星“播種”到地球上的。
12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發布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醫療機構外送樣本檢測管理暫行規定》,《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規定》提出,醫療機構要定期對開展外送檢測工作的臨床科室的......
美國圣母大學發明的突破性設備采用了一種創新的方法來“監聽”細胞的對話。未來,這項技術將幫助改善癌癥和其他疾病的診斷。相關論文發表在新一期《納米》雜志上。科學家早就知道,RNA在細胞內扮演信使的角色,翻......
9月14日,《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石建濤組完成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DNAmethylationprofilingtode......
免疫細胞作為防止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入侵人體的“衛士”,是免疫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明確免疫細胞類型、分化及功能狀態,對理解免疫力和揭示免疫相關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具有重大的科學和社會意義。9月12日,......
今天(3月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一顆新彗星C/2023A3(Tsuchinshan-ATLAS)的確認公告。該目標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于1月9日首次發現,后由南非ATLAS計劃在......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9日消息,編號為C/2022E3(ZTF)彗星即將飛經地球。這顆古老的彗星直至2022年才被觀測發現,也是到目前為止2023年度預報最亮的彗星。專家介紹,C/2022E3彗星是......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偉、宋張勇等實現了入射流強的實時監測與精確測量,為厘清太陽風誘發彗星x射線輻射的物理機制奠定了基礎。研究結果于9月7日發表在《歐洲物理雜志Plus》上。彗星是太......
彗星是太陽系中最冷的星體之一。對太陽風誘發彗星x射線的測量能夠預測太陽活動及“太空天氣”,這對人類更深入地認識太陽系具有重要意義。實驗上較難精確測量x射線產額與截面,且誤差較大,導致彗星的x射線輻射機......
據日媒報道,日本文部科學省稱,科學家在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采集的樣本中檢測到20多種氨基酸。這是首個在地球外存在氨基酸的證據,對理解這些至關重要的有機分子如何到達地球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12月......
迷霧重重的本輪猴痘病毒傳播路徑,終于開始現出了其中較為清晰的一支。歐洲權威醫學雜志《歐洲監測》(EuroSurveillance)的最新一期發表了關于猴痘的研究特輯。一共四篇文章分別報告了5月在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