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全國大協作結晶,代表我國工業發展最先進水平
1月19日,專家們在參觀上海光源內的X成像光束線站。 新華社供圖
我國迄今最大的“大科學工程”——上海光源(SSRF)工程,1月19日通過了由國家發改委組織的國家驗收,標志著這一性能指標達世界一流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歷經10年論證立項和52個月的緊張建設,已全面、優質、按期完成工程任務,即將正式對國內外各學科領域的科研用戶開放。
國家驗收委員會由來自國家發改委、中科院、上海市、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檔案局等單位的30多位專家組成。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上海光源工程總指揮、中科院副院長江綿恒,上海光源工程副總指揮、上海市常務副市長楊雄出席驗收會并講話。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上海市副市長沈曉明等也出席會議。方守賢、陳佳洱、王乃彥、冼鼎昌、何多慧、解思深、張煥喬、陳森玉、邱愛慈、樊明武、包信和等院士和專家學者,也共同見證了我國這一科技發展里程碑式的成就。
驗收委員會一致同意上海光源工程通過國家驗收,認為上海光源以世界同類裝置最少的投資和最快的建設速度,實現了優異的性能,成為國際上性能指標領先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是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的一個成功范例。
上海光源工程是由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向國家申請建造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承建,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輻射光源之一,也是我國迄今為止最大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工程建設內容包括一臺150MeV電子直線加速器、一臺全能量增強器(周長180米)、一臺3.5GeV電子儲存環(周長432米),以及首批7條光束線和實驗站。工期52個月,總投資14.344億元人民幣,于2004年12月開工,2009年4月按期竣工,2010年1月通過國家驗收。
這項大工程立足于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之需,是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地球科學、物理、化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研究中不可替代的先進手段和綜合科研平臺。專家認為,利用這種光源的同步輻射技術開展實驗研究,所涉及的學科之眾多、應用領域之廣泛,是其他大型科學裝置無法比擬的。即將首批開放的光束線站,科學目標先進,能滿足我國多個學科領域對同步輻射應用的迫切需要。
江綿恒說,上海光源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大科學工程,工程包含了眾多系統,涉及超導高頻及低溫技術、超高真空技術、高精度數字化電源技術,以及先進光束線技術等多項先進技術,部件研制及系統集成難度極高。
經專家測試、國際評議、工藝鑒定驗收,上海光源的性能參數均達到或優于設計指標,進入國際性能指標領先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的行列,其中儲存環的有效發射度、軌道穩定度、束流耦合度和軟X射線譜學顯微線站的能量分辨與空間分辨、生物大分子晶體學光束線總體性能均屬國際同類裝置的最好水平之列。上海光源建設質量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已成為國際上最先進的同步輻射裝置之一。
上海光源的建設實現了高水平的集成創新,自主研制的設備超過70%,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成果,并有力地推動了國內相關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其中:自主研制成功兆瓦級儲能型動態數字化電源和脈沖切割磁鐵,創造性地解決了對電網的擾動和漏場問題;在國際上首次采用衍射準直原理成功研制長程面型儀;自主成功研制高能量分辨率的平面光柵單色器;以上關鍵設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國內首次自主成功研制的大型雙室不銹鋼超高真空系統,數字化的高頻低電平控制和快軌道反饋等系統,長鏡精密壓彎機構和真空內波蕩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束流軌道穩定性在軟土地基及微振動條件極不利的情況下,達到了亞微米級的國際先進水平。
土建工程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中國建筑鋼結構金獎,并入選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
“上海光源工程是全國大協作的結晶,代表了中國工業發展的最先進水平,彰顯了中國綜合科技實力。”上海光源工程最早的倡導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家說。
上海光源的建成,不僅表明我國在建設大科學實驗裝置方面具備了高水平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集成能力,已經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而且將對我國的科技進步、經濟發展、資源開發、環境保護、人口與健康等方面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作為多學科前沿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應用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光源將成為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必不可少的國家級大科學裝置。
相關報道:
記者從6日舉辦的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開放十五周年學術論壇”上獲悉,自2009年5月6日首批7條線站正式對用戶開放以來,15年來,上海光源在線站建設、關鍵技術研發、方法學研究方面齊頭并進,......
首次發現外爾費米子、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極紫外光刻膠性能檢測關鍵技術……近年間,這些屢屢登上新聞“頭條”的突破性進展,都和我國大陸的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上海光源相關。5月6日,在中......
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坐落著一座形似“鸚鵡螺”的建筑——上海光源。作為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用戶最多、成果產出最多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已為科學研究“服務”了十多年。2004年12月25日,國家重大科......
近日,上海光源自主研發的我國首臺超導波蕩器樣機完成了儲存環上的大流強帶束測試,這表明我國已掌握超導波蕩器研制的關鍵技術,并取得了重要的實質性進展。超導波蕩器是正在發展的加速器光源關鍵核心技術。相比永磁......
2月3日,《中國科學報》獲悉,為共同抗擊疫情,“上海光源”特別開通“新型冠狀病毒研究專項課題”綠色通道,并于2月2日提前開機,助力科學家深入了解新冠病毒微觀結構、打開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的“黑匣子”。記者......
何建華在實驗室做實驗。走近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科創上海的頭號地標——被形象地比喻為“鸚鵡螺”的上海光源頗為引人注目。今年11月,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首條光束線站出光,引出更多洞察微觀世界的科學之光......
近期,上海同步輻射光源與故宮博物院聯合開展的文物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8月13日,《科技日報》頭版報道了故宮科技考古團隊在清乾隆時期紫金釉中發現高純相、大粒徑ε-Fe2O3晶體的研究成果。該項研究......
國務院關于印發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的通知國發〔2018〕5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現將《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印發給你們,......
28日,國務院發布《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標志,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以下簡稱大科學計劃),對于我國增強......
在科創上海,最閃亮的“金字招牌”無疑是正在建設中的張江實驗室。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超強超短激光裝置、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活細胞成像平臺,以及啟建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