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主辦、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承辦的第131期東方科技論壇于2009年9月4日至6日在上海滬杏科技圖書館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遺傳性耳聾的現代診斷與生物學治療,由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教授擔任執行主席。30余位遺傳性耳聾相關研究領域的國內外專家受邀參加此次高峰論壇。
會議就遺傳性耳聾的診斷與治療展開熱烈的交流討論,王正敏院士做了題為《聾基因型和聽力學表型相關性研究》的開篇報告;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金力教授、Miami大學劉學忠教授、美國哈佛大學的陳正一、吳柏林教授、Emory大學林曦教授、復旦大學出生缺陷中心副主任馬端教授、解放軍總醫院戴樸教授、袁慧軍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孔維佳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的吳皓教授、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遲放魯教授、李華偉教授等專家就遺傳性耳聾的診斷、治療、預防策略與方法做了專題報告。
與會專家認為,目前我國遺傳性耳聾研究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有:
一、中國人遺傳性耳聾特有的基因突變圖譜尚待進一步明確。不同的種族擁有不同的遺傳背景,同為遺傳性耳聾,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其致病基因和突變圖譜卻存在很大差異。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突變圖譜雖已有初步研究,尚需進一步調查明確。
二、仍有眾多遺傳性耳聾患者未被發現或確診。很多耳聾患者并不知曉自己的耳聾為遺傳所致,或者即使知道為遺傳性耳聾卻不能明確具體致病基因。
三、遺傳性耳聾尚缺乏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遺傳性耳聾家族成員如何避免耳聾患者的出生,以及延緩已出生人員耳聾的發生尚缺乏有效的預防措施。
四、遺傳性耳聾的發病機制需繼續深入研究。一些常見遺傳性耳聾的致病基因突變已經明確,但突變導致耳聾的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五、遺傳性耳聾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療。遺傳性耳聾患者除了部分可利用助聽器、人工耳蝸改善聽力外,缺乏更好的特異性治療方法。
六、遺傳性耳聾的科普教育有待普及。公眾對于遺傳性耳聾尚缺乏認識,不能認識或不知該如何尋求專業的幫助。
專家們根據遺傳性耳聾研究領域的發展前沿、趨勢和研究成果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與討論,形成以下意見:
一、充分利用我國寶貴的遺傳資源,加大對遺傳性耳聾流行病學、致病基因、發病機制、治療方法的研究,從基礎醫學推動我國遺傳性耳聾的防治工作。
二、推進臨床耳聾基因檢測工作的開展,對耳聾患者進行耳聾基因檢測,明確其分子生物學病因,進行婚前耳聾基因檢測、產前診斷等工作,預防遺傳性耳聾患兒的出生,從根本上減輕家庭及國家的負擔。
三、研究針對不同層面的遺傳性耳聾致病基因檢測方法。如高通量的基因檢測芯片、適合基層單位應用的簡單、經濟的常見耳聾基因檢測方法等。
四、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遺傳性耳聾的認識,整合政府、醫院、科研院所、婦幼保健、媒體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進遺傳性耳聾防治工作的發展。
大約60%的先天性耳聾與遺傳因素有關。然而,目前臨床上還沒有特定的藥物可以治療這種類型的耳聾。2024年1月25日,全球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正刊(TheLancet,影響因子:169)以長文形式發表......
導語:新冠感染后果,因人而異,與易感基因密不可分。目前,已知長新冠與200多種癥狀有關,包括嚴重疲勞、肺功能障礙、神經疼痛以及注意力和記憶力困難。但是,導致長新冠發展的生物學機制仍不清楚。近日,科學家......
2月9日,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發布關于征集農業轉基因核酸快速檢測產品的通知,通知要求,征集的核酸快檢設備滿足可在田間完成全流程DNA提取、核酸擴增和檢測工作,包括試劑、裝置及設備等。此外,還要求產品......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10日消息,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印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通知提出,推動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助力疾病早期預防,加快疫苗研發生產技術迭代升級,開發多聯多價疫苗,發展新型基因工......
01mNGS市場宏基因檢測市場已經有30多個玩家了,整體來講市場還屬于快速發展期,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之后,宏基因檢測的臨床價值得到進一步的認可;雖然在技術上或多或少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宏基因的出現無疑是為......
2021年9月12日,由中國蛋白藥物質量聯盟、廣東省生物產業協會、廣州醫藥行業協會、廣州市儀器行業協會、廣州市生物產業聯盟和振威國際會展集團主辦第6屆廣州國際生物技術大會暨展覽會(BTE2021)圓滿......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20年9月22-23日,“第九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與質量控制國際論壇(簡稱CFAS2020)”在江蘇南京召開。大會第二日圍繞農獸藥殘留檢測、快速檢測、重金屬及元素檢測等食......
近日,來自麻省總醫院的研究人員報道稱他們首次成功地使用一種靶向治療藥物對一名出現腦部腫瘤復發的病人進行了治療。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JCNI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BRAF抑制劑藥物dab......
新一代測序技術的出現,使得基因組數據以及新基因突變的發現呈現爆炸式增長。基因組學研究所面臨的挑戰不再是單純的數據產生,而是數據的解讀。基因組學的信息如果不能和臨床、表型的數據關聯,就不能很好地解釋復雜......
基因檢測可以理解為檢測生病的原因,而腫瘤標記物可以理解為檢測生病后的結果或程度。與疾病相關的基因如果發生突變,可能造成疾病產生,或增大生某種疾病的概率,但并非絕對。不論是否真的患病,都可能陽性,對未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