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6-04 09:17 原文鏈接: 從《200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看湖泊環境變化

      6月3日環境保護部發布了《200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有關湖泊的數據表明,湖泊水質正在逐步改善,但總體上污染仍然普遍比較嚴重,湖泊治理保護形勢嚴峻。

      一些湖泊水庫水質好轉,另外一些變差

      由于不斷加大治理保護力度,一些湖泊水質好轉。2009年,26個國控重點湖(庫)中9個為劣Ⅴ類,2008年為11個;中度富營養的湖泊兩個,2008年是5個;松花湖、鏡泊湖以及東湖和玄武湖水質好轉。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Ⅱ類水質的湖(庫)減少。2009年,國家重點監控了26個湖泊(水庫),滿足Ⅱ類水質的只有1個;2008年,國家重點監控了28個湖泊(水庫),滿足Ⅱ類水質的4個。還有一些湖泊水質變差了,例如,洱海水質由2008年的Ⅱ類下降為Ⅲ類。另外,兩年來,Ⅳ類以及Ⅴ類的湖泊數量沒有變化,分別為6個和5個。

      這些湖泊的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和總磷,富營養化是突出問題,也是一個頑疾。2009年,營養狀態為重度富營養的1個,中度富營養的兩個,輕度富營養的8個,其他均為中營養,與2008年相比,變化不大。

      湖泊的氮和磷主要來自于面源,包括畜禽養殖污染排放、生活污水排放以及農業源等。另外,工業企業氮、磷排放標準制定滯后,大部分污水處理設施沒有除磷脫氮工程。因此,解決湖泊的富營養化問題,控制氮、磷的排放是關鍵,“十二五”期間必須把氮、磷排放納入減排指標。

      “讓湖泊休養生息”在太湖初見成效

      與上年相比,我國湖泊污染的變化趨勢尚不明顯。“三湖”總體水質及其他大部分湖泊、水庫的水質基本維持原有水平。鏡泊湖、東湖、千島湖等湖泊水質有所好轉,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能夠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各地的湖泊治理保護措施進一步加嚴,力度更大。這在環太湖河流上表現得尤其明顯。

      太湖環湖河流近兩年來水質實現了明顯好轉。尤其在2009年,一舉從中度污染轉為輕度污染,這一可喜的變化,與太湖流域各省市的重視分不開,也得益于各地在治污上積極有效的合作。

      江蘇、浙江兩省在治理太湖上都下了大功夫,比如加強環境執法監督,加大控源截污力度;推進太湖水環境治理,促進湖體正常流動;堅持清淤和河道整治相結合,改善湖區生態環境;做好藍藻打撈和湖泛防控工作,抓好應急度夏。無錫市限期淘汰落后產能,關閉了一大批化工企業,并提高新建項目環境準入門檻;加快污水處理廠和管網配套建設,提高污水集中處理率。同時,江蘇省對太湖流域六大重污染行業的污水處理設施實行提標改造工程,大幅度削減了污染物排放。環太湖河流水質的改善,使人看到了落實“讓湖泊休養生息”政策措施的成效,增強了改善太湖水質的信心和希望。

      水量減少導致湖泊水質更難改善

      公報表明,滇池環湖河流總體為重度污染,而且與2008年相比,水質有所下降,另外,洱海的水質也變差了。而洞庭湖水質自2008年從Ⅳ類水下降為Ⅴ類水后,去年水質仍無好轉。這些湖泊以及環湖河流水質的下降,除了排污企業多、污染物排放量大等固有的因素之外,還要考慮一些新的因素,如因為嚴重干旱、大型水利工程建設而導致了入湖水量減少,縮小了湖泊的環境容量。

      湖泊蓄水量大幅減少,給湖泊污染治理帶來新的挑戰。以洞庭湖為例,三峽水庫的建成蓄水,使洞庭湖與長江之間舊的平衡被打破。據報道,上世紀50年代初,長江入湖水量多年平均徑流1501億立方米,而1990~1998年長江入湖多年平均徑流量已減少至621億立方米,減少880億立方米。三峽水庫蓄水以來,長江入湖水量進一步減少。連續幾年來,洞庭湖區干旱現象逐年加劇,特別是洞庭湖北部地區儼然已成為湖南第四個干旱帶。嚴重枯水削弱了洞庭湖對污染的凈化能力,使洞庭湖難以保持良好的水質。

      去年,云南遭遇持續干旱,省內的9個湖泊水位下降,水量與往年同期減少約7.65億立方米,大量的河流和湖泊水達不到水環境功能要求,致使部分湖泊湖體污染物濃度上升,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影響,水質有所下降。如去年滇池草海、外海營養狀態均為重度富營養,35條入滇河道中有11條污染程度顯著加重。

    相關文章

    污水低碳處理技術關鍵突破,北工大再登Nature子刊

    2024年8月2日,國際高水平期刊《NatureWater》刊發了北京工業大學彭永臻院士團隊最新研究成果《Elementalsulfur-sideritecompositefillerempowers......

    注意!進口米油檢出含污染物質及毒素不符規定

    2024年7月23日,臺灣食藥署發布邊境查驗不合格食品名單顯示,日本一批次米油檢出含污染物質及毒素不符規定。通報顯示,日本制造廠或出口商名為三和油脂株式會社本社工場,臺灣地區進口商為忠信國際開發事業有......

    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遴選工作啟動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遴選工作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24〕531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建設局、建委、水務......

    降低市政污泥重金屬污染有新招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生物所)污染生物治理團隊在市政污泥的重金屬原位修復研究中獲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期刊《有害物質雜志》上。市政污泥是污水處理的必然產物,在污水處理過程中,50......

    浙江發布首個生態環境地方標準體系頂層設計文件明確六十六項制修訂清單

    浙江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建設工作新聞發布會近日舉行。發布會上,浙江省生態環境廳與浙江省市場監管局聯合出臺了《浙江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一級巡視......

    Nature發文土壤修復新工藝,XRF分析證明無損土壤品質

    現有土壤修復處理時間長,污染物多樣化,處理技術缺乏通用性。因此,來自休斯頓萊斯大學的研究者們設計了一種可快速修復土壤中多種污染物的高溫電熱工藝。通過脈沖直流電輸入,使污染土壤在幾秒鐘內升至1000到3......

    深圳先進院等建立雜合體的綠色生物制造技術

    10月16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高翔課題組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路璐課題組合作,在《自然-可持續發展》(NatureSustainability)上,發表了題為Solar-......

    微塑料對重金屬生物可利用度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土壤作為陸地環境的基礎,并與其他生態系統廣泛聯通。土壤作為污染物的“源”和“匯”而備受關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微塑料和重金屬通過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等環節進入土壤,其復合污......

    液質聯用技術在水質檢測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摘要:現如今,人們對飲水水質安全越來越關心,而飲用水水質受到原水水質、處理過程等因素的影響。同時,隨著工業活動的日益頻繁,環境污染問題越發嚴重,威脅著人們的飲水安全,需要采用有效的手段對水質進行檢測。......

    調味品發酵制品制造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審議通過

    7月10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國生態狀況變化(2015—2020年)調查評估報告》(以下簡稱《調查評估報告》)、《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調查與觀測技術規范》(以下簡......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