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圣元奶粉疑致性早熟”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之際,本市幾家醫院內分泌科看性早熟的病人出現爆棚。事實上,2歲以下孩子出現假性性早熟已不罕見。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黃曉東在門診中發現,10個性早熟患兒中可能有一兩個2歲以下嬰兒。
專家擔心的是,近年來,因性早熟求診的孩子越來越多。目前,上海每100個孩子當中就有1個性早熟,保守估計全市有3萬個孩子性早熟。除了遺傳因素外,食品中含有大量激素、添加劑,對兒童大量進補各種營養,以及偏好流行快餐食品等,都會讓孩子提早“啟動”第二性征的發育。
性早熟門診暴增
5個月大嬰兒竟乳房發育
新華醫院兒童內科內分泌門診是新華醫院人最多的地方。昨天下午2點,該門診處等候區坐滿了家長和孩子,來看內分泌的孩子從十四五個月大到10歲不等。
看著17個月大的女兒,程斌媽媽一臉憂慮。她說:“1歲時就發現寶寶一邊的胸部明顯脹大,但其他方面沒有發現任何異樣。當時沒有在意,最近看到喝奶粉可能會導致兒童性早熟的報道后,就馬上過來看醫生。”經醫生診斷,程斌的女兒存在雌激素過剩的問題,但是不能確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在上海市兒童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嬪教授昨天一共接診了54名患兒,幾乎比平時翻了一倍。據記者統計,從下午4點多開始的一小時內,李嬪接診的患兒中有7成出現早發育癥狀。當天上午,她接診了一個5個月大的嬰兒,居然已經出現乳房發育,經診斷為胎盤中的雌激素所致。
在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的門診中,也發現過1歲多的性早熟患兒。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黃曉東坦言,2歲以下的假性性早熟并不是個案,10個中就可能有1-2個。
兒童發育提前
本市性早熟患兒約3萬
與20年前相比,目前兒童成熟的年齡已經大大提前。在許多家長印象中,上了中學后才會開始發育,男孩子則是到了高二、高三甚至大學以后才迅速發育、長高。而現在的小孩子,一般來說,讀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基本都開始發育了。
與此同時,上海兒童性早熟發病率相當高。據統計,本市兒童性早熟發病率已達到1%,即100個孩子中就有1個性早熟。目前上海約有300萬名孩子,按照性早熟發病率,保守估計有3萬個性早熟患兒。“大多數患兒年齡在6-8歲左右,女孩多于男孩。”黃曉東表示。
性早熟原因復雜
吃得太好也可能誘發
性早熟發生的原因非常復雜,一般認為是遺傳因素與生活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對于性早熟的孩子來說,自身特殊的遺傳基因是引發早熟的內因,但目前環境中存在的內分泌干擾物質比如洗滌劑等,則是不可忽視的外因。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圍內,這種內分泌干擾物對兒童的正常發育造成了廣泛的影響,專家呼吁政府盡快健全環保領域的法規,控制污染物排放。
營養過剩等多種原因也會誘發性早熟。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肥胖-內分泌聯合門診中,一些肥胖兒童偏愛含糖飲料,頓頓都要油炸食物,餐餐都大魚大肉,在這樣的飲食結構中,食品添加成分更是復雜。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營養中心馮一醫師表示,目前,多數兒童的營養能得到滿足,家長不必為此擔心,反而應更多地關注營養結構的合理和均衡,避免過多地攝入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食物,以“食物金字塔”為原則進行合理搭配,同時增加運動量,兒童的生長發育才能得到良性發展。
李嬪主任在接診也時常提醒家長,不要給孩子吃黃鱔、甲魚、蠶蛹、蜂蜜、快餐等,這些都可能會誘發性早熟。
8成乳房早發育嬰兒能自愈
到底什么才是性早熟?專家指出,性早熟是指女孩8歲以前、男孩9歲以前,出現與年齡不相應的第二性征。如周期性陰道流血、乳房增大、陰毛腋毛生長等,并伴有體格發育,如身高、體重、骨骼增長現象,就可以叫性早熟。
性早熟會讓孩子身體產生一系列變化,而孩子還沒有心理和思想準備去面對時,就會對心理產生影響。一些患兒會有自卑感,不愿與他人交往,導致性格孤僻等。
據專家介紹,8成嬰兒的乳房早發育不用治療也能痊愈,但也有個別會轉成真性性早熟。排除病理性原因,比如體內長有腫瘤,大部分患兒并不需要特別干預,其癥狀會有良性轉變,慢慢就會恢復正常。但是如果發現孩子的第二性征是進行性發展,如乳房不斷增大等,家長應立即帶孩子前往專科醫院檢查診斷。
[提醒]
容易吃出來的“性早熟”
●早熟動物
目前城市居民消費的動物蛋白很多含有各種添加劑。雞、鴨、鵝等“早熟”就是各種激素、添加劑的“功勞”,而那些出現“性早熟”的兒童,往往是喜歡吃雞、海鮮等含有激素的食品。
●被催熟的水果
有些家長讓孩子在冬天吃草莓、葡萄,春天吃西瓜、桃,還喜歡挑選顏色特別鮮艷、個頭特別大的水果。這些貌似美麗的水果,很可能已被施加催熟劑或防腐劑。
●快餐食品尤其是“洋快餐”
過高的熱量會在兒童體內轉變成多余的脂肪,引發內分泌紊亂。
●蜂皇漿等保健品
很多孩子“性早熟”可能是由于補鋅過量造成的,因為鋅是生理上的性激動劑,盲目服用極易造成孩子性發育提前。牛初乳、蜂皇漿、人參等補品,也能讓兒童“性早熟”。很多父母甚至把燕窩、蟲草等補品一氣塞給兒童,這也極可能導致“性早熟”。
[家長誤區]
●小男孩性早熟沒關系
7歲男孩小軍的嘴巴周圍竟然出現一根根細細的小胡子。媽媽知道男孩一般要到初中時才開始發育,于是立即把他帶到專科醫院。
上海市兒童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黃曉東表示,性早熟的女孩比性早熟的男孩多,但男孩性早熟常常容易被忽視。
在女患兒中,約有70%-80%是特發性的,其性早熟的原因并不是病理性的。女患兒最常見的表現首先是乳房開始增大,乳頭顏色加深。然后還會發現陰道出現分泌物,月經提前到來等。這些現象非常容易被家長發現。
然后,男孩子的性早熟征兆卻非常“隱蔽”。早期的表現是陰囊和睪丸增大,接著出現陰毛、儲精囊和前列腺的發育。但這些部位比較私隱,不像女孩乳房增長容易被發現。而當父母發現孩子長胡子、有喉節、長青春痘時,往往已經到了中后期。
黃曉東提醒家長,應時刻關注孩子的身體變化,并選擇適當的時機灌輸相關生理知識,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發現異樣后及時與父母溝通。
●出現第二性征要求孩子減肥
孩子過早出現第二性征首先要確定原因。一名4歲小女孩就診時,家長自己認為孩子被寵愛,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得太好營養過剩,所以導致了提早發育。家長首先想到控制孩子飲食,要求她減肥,但癥狀并未得到控制。醫生立即為這名女孩做了一系列檢查,包括常規體檢、發育評估、子宮卵巢B超、測激素水平等,最終發現孩子的病因原來是顱內腫瘤。
另一些患兒則由于誤服含有激素的藥物,比如避孕藥,導致性早熟。江蘇一名4歲女孩一直偷吃粉紅色的“糖丸”,導致右側乳房發育。而在臨床門診中,這樣的病人并非少數。
醫生提醒家長,應將藥品存放在兒童不易觸及的地方。當家長發現孩子有性早熟的征兆時,應立即前往專科醫院,請專科醫生評估診斷,對癥治療。
[專家釋疑]
進口奶粉也不能保證沒有激素污染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王丁棉認為,在奶粉生產環節添加激素的可能性不大,激素可能來源于養殖環節,而進口奶粉也不能保證沒有激素污染。
王丁棉告訴記者,在奶牛養殖模式上,國際上有兩種形態:美國采取圈養模式,根據美國相關法規,允許在養殖過程中、在一定情況下使用激素;歐盟則采用放養模式,不允許使用激素。我國在奶牛的養殖模式上也采用美式,會使用到激素。“激素的殘留時間很長,超過抗生素的殘留時間。”王丁棉說,這些在養殖過程中使用的激素,可能殘留在牛奶、奶粉中,即使是進口的原料也有可能殘留激素。
“其實早在幾年前,就有人反映吃奶粉導致性早熟。”王丁棉說,當時有五六歲的小孩子出現性早熟,家長懷疑可能是吃奶粉導致,但此事最終不了了之。王丁棉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對牛奶、奶粉進行檢測,避免激素污染。
本市一位獸醫衛生方面的專家則表示,牛奶當中本身就含有性激素,但這是非常微量的,不足以導致性早熟。根據國家的相關規定,在養殖階段,只有在動物發情、繁殖期雌激素水平不夠的情況才使用,而在牛的泌乳期并不使用雌激素。“現在的關鍵就是要搞清楚牛奶中原本含有的激素量,確定究竟多少的量才是超出正常范圍。”該專家坦言,之前的檢測標準確實存在漏洞。
哺乳期媽媽存在鈣流失,但有一種激素有助保持骨骼強壯。圖片來源:美國妊娠協會網站科技日報北京7月10日電(記者張佳欣)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哺乳期......
5月6日,由北京燕創慈善基金會主辦、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乳房再造專業委員會承辦的新希望·心同行-乳房再造“援”夢公益救助行動(以下簡稱公益行動)八周年主題活動在京舉行。2024年《柳葉刀》乳腺癌重大......
科技日報北京5月5日電 (記者張夢然)鍛煉對身體有益似乎已是公認常識,但這其實是一個籠統的認知,人們對其分子層面的奧秘還不甚了解。不清楚這一過程,會影響人們對鍛煉強度、類型以及相應疾病和健康......
性別差異廣泛存在于人類的發育、衰老和疾病發生過程中,其中雄激素水平的高低是導致性別差異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解析雄激素調控性別差異的分子和細胞機理具有重要科學意義。4月10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柑橘育種研究團隊在激素調控柑橘果實成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TreePhysiology。柑橘是全球第一大水果,我國柑橘年產量已達6000多萬噸,規模位居世......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科研人員發現,螞蟻的血腦屏障在控制其行為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血腦屏障可以調節螞蟻大腦中的激素水平,從而影響他們在蟻群中的行為。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雜志上。研究......
成為母親在生理和心理層面上都是一個變革性的事件。懷孕時,荷爾蒙充斥身體,引起生理和行為變化。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對小鼠的研究表明,雌二醇和孕酮這兩種妊娠荷爾蒙通過附著在大腦中的受體上,重塑了大腦......
在一項創新性研究中,來自芬蘭圖爾庫大學圖爾庫生物科學中心和圖爾庫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取得了一項顛覆傳統觀念的非凡發現。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乳房中健康的脂肪細胞會分泌一種名為IGFBP2的強效因子,它可阻......
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是對抗癌癥的最新和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它促使免疫系統將腫瘤識別為體內的入侵者并進行攻擊。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對免疫療法反應良好。為什么呢?科學家們并不總是確定。有時,接......
因患系統性紅斑狼瘡,今年87歲的河南安陽某村李奶奶從未接種過疫苗。高燒三天后,她用孫女李雪半個月前從北京寄回來的抗原自測,發現自己“陽了”。隨后,她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家門口的小診所問診,醫生并未問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