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2000年~2010年,10年,不短,也不長。如果以過去10年時間為尺度,對設立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的意義和資助成效進行回顧和總結,是怎樣的一個情形呢?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就此接受了《科學時報》記者的采訪。

      2000年~2009年期間,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以下簡稱創新群體基金)共投入經費16億元,資助創新群體225個;其中有139個群體獲得第二期延續資助,22個群體獲得第三期延續資助。

      獲得資助的225個研究群體中,102個群體來自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單位,占總數的45.33%,101個來自教育部所屬高等院校,占總數的44.89%,8個來自解放軍系統的研究單位,14個來自其他部委所屬研究單位。

      陳宜瑜介紹,受資助的多數群體在自身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在獲得創新群體基金資助后,由于得到持續穩定和較高強度的經費支持,許多群體在自主創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們有的在重要科學領域的世界前沿占有一席之地,有的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作出了顯著貢獻,有的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在此期間,許多群體帶頭人也成長為真正的科技領軍人才。

      兩院院士增選結果印證了這一點:2003年以來,共有38位創新群體的學術帶頭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6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建立完整的人才資助和培養鏈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杰出科學家和科學技術人才群體是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一系列科技人才計劃的實施,我國科研隊伍整體老化、人才外流等現象得到緩解,高層次創新人才‘斷層’逐步彌合。但是,一個人優秀,不等于一個團隊都好。”陳宜瑜說,“如何通過建設一支支優秀的科研團隊,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發展,成為當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制定人才培養方略的重要方向。”

      因此,基金委在10年前作出了設立創新群體基金這一富有前瞻性和鮮明時代特征的重大部署。實施創新群體基金,正是科學基金人才工作實現從資助科學家個體發展模式到資助個體與團隊建設并舉模式的戰略轉變,也是培育創新團隊、造就科學帥才和形成科學學派等方面開始新實踐的標志。

      創新群體基金設立及實施10年的歷程,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不斷完善,建立相互銜接的科學基金人才資助和培養鏈的過程。

      創新群體基金設立以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大部分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為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統計數據顯示,創新群體帶頭人(資助時)的平均年齡為45.74歲,其中199人為杰出青年基金獲資助者,占總數的88.44%。

      “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創新群體基金已經與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實現了無縫對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人才資助體系也日益完善。”陳宜瑜說。

      創新群體基金的設立不僅體現了現代科學研究發展的需求,還是基金委管理創新的重要舉措。

      陳宜瑜解釋說:“基礎研究具有周期長、風險高和厚積薄發等特點,任何重大創新和突破都有賴于良好和寬松的創新環境。創新群體基金不同于一般的研究項目,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才基金,它在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總體不足、科學家經常為經費四處奔波的情況下,采用‘3+3+3’的延續資助模式,對以優秀科學家為帶頭人的研究群體給予持續穩定和較高強度的經費支持。這對于集聚優勢人才,保障優秀科學家集中時間和精力,潛心鉆研,自由探索,勇于沖擊世界科技前沿具有重要意義和政策影響。如何保護科學家的積極性,為他們構建寬松的科研環境,最大程度發揮他們的創造性,造就一批在基礎研究前沿領域沖擊世界水平的中堅力量和突擊隊,正是創新群體基金所精心追求的。”

      正因如此,創新群體基金受到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極大歡迎和熱烈響應。能夠獲得創新群體基金資助的科學家當然也是國內最優秀的群體。

    目標引導 協同創新 培育團隊 沖擊前沿

      自設立以來,創新群體基金一直堅持“科學目標引導、增強協作創新、發揮團隊力量、沖擊國際前沿”的項目定位,切實發揮導向作用。陳宜瑜對于這一工作思路作了詳盡解釋。

      一是明確的科學目標導向。科學目標引導,就是要求每個群體必須有明確的科學目標導向。創新群體的研究目標是依靠科學家在認真研究本領域世界發展趨勢基礎上,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從群體的科學研究水平和人才隊伍狀況實際出發,經過科學決策凝練出來的。這一目標源于科學家的智慧和遠見,通過科學基金的支持又成為引導創新研究群體一段時期發展的戰略方向,推動學科交叉和合作研究,促進創新研究群體形成研究合力,逐步形成具有引領學科未來發展的研究方向,孕育出具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性成果。如果群體在國家目標和前沿基礎研究結合點上開展有創新特色的研究,還可能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陳木法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北京師范大學“概率論研究”群體,以盧柯研究員為學術帶頭人的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納米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群體,以劉維民研究員為學術帶頭人的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空間潤滑材料與技術研究”群體,以張啟發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華中農業大學“基因組研究與水稻遺傳改良”群體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是發揮團隊合力。創新群體基金的資助工作要著眼于團隊建設,探索新的科研管理模式,促進群體的合作和交流,注重培育繼承、協作、開拓、創新的團隊文化,形成有良好的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能夠沖擊世界水平的學術團隊。因此,創新群體建設必須堅持經費支持與營造環境并重,突出團隊建設的主題和以人為本的理念,自覺把團隊文化建設貫穿于創新研究群體建設工作的全過程,貫穿于創新研究群體管理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完善創新研究群體制度的各個方面,鼓勵、幫助和支持群體不斷形成具有親和力的和諧融洽、開放創新的文化氛圍。由此為研究團隊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加強了凝聚力,促進了人才培養,穩定了隊伍,推動了學科發展。

      北京大學教授龔旗煌帶領的“介觀光學與飛秒光物理”群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為一個活躍在基礎研究前沿并取得創新性成果的群體,他們在吸引和穩定基礎研究隊伍、人才培養、推動學科發展等方面也取得顯著成績。經過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一支梯隊結構合理、具有重大科技攻關能力的研究團隊。

      三是堅持促進學科交叉。現代科學發展要取得重大科學突破,越來越離不開多學科領域科學家的緊密合作和協同作戰,學科交叉與創新研究有著必然的聯系,創新群體的資助模式為學科交叉創造了條件。一些群體根據當前國際前沿的交叉科學問題確定研究方向,在學科交叉研究過程中尋求突破,產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最終產生創新成果,實現“1+1>2”的效果。

      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王赤為學術帶頭人的“空間天氣基本物理過程和集成預報模式研究”群體,以涉及太陽大氣、行星際空間、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科學的多學科交叉、滲透和交融的空間天氣連鎖變化過程和集成模式研究為科學目標,經過幾年的協調攻關,在空間天氣基本物理過程和預報方法與建模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使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擁有能自洽描述太陽風—磁層—電離層耦合系統數值能力的國家之一。

      四是加強協同配合。創新群體的資助管理中,必須注重發揮和調動群體所在依托單位參與建設、促進發展的積極性,加強協作溝通,及時解決創新群體在研究工作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共同為創新群體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合力營造鼓勵群體能干事業、支持群體干成事業、幫助群體干好事業的外部環境和良好氛圍,使創新群體能夠心無旁騖地開展創新研究。

    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添磚加瓦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時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全面小康的攻堅階段,是培育創新人才、加快科技隊伍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以提高創新能力和弘揚科學精神為核心,加快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級專家,特別是抓緊培養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級專家,積極推進創新團隊建設,加大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力度。

      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人才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教育規劃綱要對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團隊等也作了重要部署。

      “在這樣的特殊歷史背景下,認真總結創新群體基金實施10年的成功經驗,宣傳和展示科學基金培育創新團隊的發展成效,對于深入貫徹科技、人才和教育規劃綱要,進一步做好科學基金人才資助和培養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陳宜瑜說。

      陳宜瑜說:“通過著眼黨和國家人才工作全局,審視和把握創新群體基金資助工作的戰略定位,創新群體基金的發展思路將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需求中厘清和完善。要科學分析我國基礎研究隊伍發展狀況和創新團隊建設需求,明晰領域布局,統籌資助部署,優化創新群體資助結構。切實發揮創新群體基金對創新人才的高端引領作用和對原始創新的孵育激勵作用,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學帥才和進入國際科學前沿的創新團隊。”

      陳宜瑜表示,要主動參與全球創新網絡,統籌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營造有利于創新群體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開放創新環境。積極支持創新群體與國內外研究基地和團隊建立開放合作關系。不斷增強創新群體的全球戰略意識,鼓勵他們有勇氣、有信心、有謀略地參與世界科技人才競爭。努力開拓海外人才資源,積極引進海外人才和智力,將是創新群體基金發展的又一重要思路。

      陳宜瑜還特別強調了構建團隊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團隊精神和創新文化是團隊健康成長和發展的靈魂。成功的創新群體無不具有激勵人人進取的文化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每一位成員都能在集體中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臺,最大程度地發揮積極性、激發創造性。成功的創新群體同樣必須具有甘于寂寞的文化氛圍,能夠從容、冷靜地面對學術界的浮躁、浮夸風氣,潛心于孤寂的科學王國。要在創新群體中始終弘揚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團結協作、淡泊名利的團隊精神,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

    相關文章

    挑戰科學前沿的“時空極限”

    不論是體育賽事還是科學探索,挑戰極限一直是人們的夢想。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龔旗煌團隊長期致力于挑戰科學前沿的“時空極限”研究,助力人們不斷拓寬認知的邊界。“我們就是......

    中科院水生所揭示同域物種形成的成種模式

    物種形成是演化生物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同域物種形成(sympatricspeciation)是指新物種從同一地域祖先物種中演化而來,在沒有地理隔離的情況下產生了生殖隔離的過程。然而,在同域物種形成的......

    這一腫瘤治療團隊獲國際同行高度認可

    8月9日,2022年度世界肺癌大會(WCLC)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閉幕。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同濟大學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周彩存教授團隊,獲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頒發的腫瘤治療團......

    來自世界的驚喜視頻,日本開始學習中國了

    “××,生日快樂”“祝×××心想事成,萬事如意”“××,我愛你”……多年前,想必不少人在網絡或朋友圈都看到過類似的喊話視頻——從幾秒到幾十秒不等,幾名黑皮膚男子或小孩,笑容滿面,舉著一個小黑板或照片,......

    “蜜蜂”能否進化成“第二個薇婭”?

    薇婭消失了60多天,你還在直播間購物嗎?自薇婭被處天價罰款后,李佳琦直播間人數一度飆升至4900萬人。行業人士認為,薇婭的“倒下”似乎向中腰部主播們釋放信號,不少中小主播虎視眈眈,期待分食這份巨額流量......

    暨大團隊在肥胖與代謝性疾病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新網廣州11月25日電(記者郭軍)暨南大學醫學部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25日在廣州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該院尹芝南教授團隊經過7年努力,在肥胖與代謝性疾病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人員首次發現白細胞......

    大團隊與小作坊,哪種團隊更能出成果?

    最近《自然》雜志一篇論文中的觀點:“大型科研團隊更多地在比較成熟的前沿領域做后續的成長性的工作,而獨立科學家或小型團隊則往往更專注于還不成熟的前沿領域和真正的巔覆性創新.他們的統計發現,團隊規模與影響......

    陳宜瑜:科研儀器設備研制是我國科技研究的動力

    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突出科學目標引導,鼓勵和培育具有原創性學術思想的探索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為科學研究提供新穎手段和工具,帶動學科發展,開拓研究領域,提升我國科學研究原始創新能力。——陳宜瑜人物百......

    《食品化學危害高通精準檢測與暴露分析》學術會召開

    國家食品安全人才發展“523”計劃是經有關部門批準,通過引進和培養一批高層次人才,加快專業技術團隊建設,以提高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簡稱食品評估中心)技術支撐能力的人才培養計劃。食品化學危害高通精......

    更徹底殺死特定腫瘤細胞

    去年10月13日《南方日報》報道了由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顏光美教授團隊在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發表關于天然病毒m1具有選擇性抗腫瘤作用的研究成果,這種新型溶瘤病毒有望成為新一代抗癌利器。不到一年時間......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