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9-09 07:41 原文鏈接: 河南商城蜱蟲致人死詳解蜱蟲防制原則

      蜱屬于寄螨目、蜱總科。成蟲在軀體背面有殼質化較強的盾板,通稱為硬蜱,屬硬蜱科;無盾板者,通稱為軟蜱,屬軟蜱科。全世界已發現的約800余種,計硬蜱科約700多種,軟蜱科約150種,納蜱科1種。我國已記錄的硬蜱科約100種,軟蜱科10種。蜱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

      與疾病的關系

      1.直接危害

      蜱在叮刺吸血時多無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時刺入宿主皮膚,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腫、急性炎癥反應,還可引起繼發性感染。

      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過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經毒素可導致宿主運動性纖維的傳導障礙,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現象,可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稱為蜱癱瘓(tick paralysis)。多見于兒童,如能及時發現,將蜱除去,癥狀即可消除。此病在東北和山西曾有人體病例報告。

      2.傳播疾病

      ⑴森林腦炎:是一種由森林腦炎病毒引起的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為森林區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國主要的病媒蜱種為全溝硬蜱,病毒在蜱體內可長期保存,可經各變態期及經卵傳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體內越冬。本病多發生在5~8月,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和吉林兩省林區,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區也有病例發生。

      ⑵新疆出血熱:是一種蜱媒急性傳染病,是荒漠牧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為一種蜱媒RNA病毒。疫區牧場的綿羊及塔里木兔為主要傳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傳染。傳播媒介主要為亞東璃眼蜱,病原體可在蜱體內保存數月,并經卵傳遞。本病除經蜱傳播外,羊血經皮膚傷口,及醫務人員接觸急性期病人新鮮血液后,也可感染發病。在我國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發病高峰期為4~5月份。

      ⑶蜱媒回歸熱:又稱地方性回歸熱,是由鈍緣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體病,不規則間歇發熱為其主要臨床特征。我國新疆有該病流行,其病原體,在南疆村鎮型的為伊朗包柔氏螺旋體(Borrelia persica),乳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為拉氏包柔氏螺旋體(B.latyshevyi),特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病原體可經卵傳遞。乳突鈍緣蜱可經卵傳遞8代,并能貯存14年。動物傳染源主要是鼠類,病人也可作為本病的傳染源。

      ⑷萊姆病:我國于1985年夏在黑龍江海林縣林區首次發現。病原體是伯氏包柔螺旋體(B.burgdorferi)。它是一種由硬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發于春、夏季。我國主要媒介是全溝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嚙齒動物為貯存宿主。本病分布廣泛,在五大洲20多個國家都有病例報告。我國已證實有20省、市、自治區有本病流行。

      ⑸Q熱:病原體為貝氏立克次體(Coxiellaburneti)。本病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常在野生動物(嚙齒類)與家畜之間傳播流行,牛、羊為人體Q熱的主要傳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傳播,也可通過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糞便污染傷口而感染。病原體能在蜱體內長期存在,并經卵傳遞,如乳突鈍緣蜱可貯存病原體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國已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證實有Q熱存在。在流行區已發現微小牛蜱、亞東璃眼蜱和鈴頭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⑹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又稱西伯利亞蜱傳斑疹傷寒。病原體為西伯利亞立克次體(Rickettsia sibirica)。小嚙齒動物為主要傳染源,草原革蜱為其主要媒介,邊緣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傳播。病原體可經卵傳遞,在蜱體內可存活2年。病原體可通過蜱的叮刺或蜱糞污染而感染。我國新疆、內蒙、黑龍江有本病存在。

      ⑺細菌性疾病:蜱能傳播一些細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桿菌病、野兔熱。蜱能長時間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經卵傳遞。例如鼠疫桿菌在草原革蜱成蟲體內可保存509天;兔熱桿菌在拉合爾鈍緣蜱(O.lahorensis)體內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防制原則 

      1.環境防制 草原地帶采用牧場輪換和牧場隔離辦法滅蜱。結合墾荒,清除灌木雜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縫以防蜱類孳生;捕殺嚙齒動物。

      2.化學防制 蜱類棲息及越冬場所可噴灑敵敵畏、馬拉硫磷、殺螟硫磷等。林區用六六六煙霧劑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藥浴殺蜱。

      3.個人防護 進入有蜱地區要穿五緊服,長襪長靴,戴防護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驅避劑,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勿將蜱帶出疫區。

    相關文章

    世衛組織公布17種致命病原體清單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日報道,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世衛組織”)公布了一份清單,列出了17種能致人患嚴重疾病甚至死亡的病原體。世衛組織強調,人類亟須新疫苗抗擊這些病原體。世衛組織稱,這是該機構首次根據疾......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已成全球健康重大威脅

    《柳葉刀》最新發布的全球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研究顯示,2025年至2050年間,抗微生物藥物耐藥預計直接導致超過3900萬人死亡。抗微生物藥物耐藥已成為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脅,由此導致的死亡人數將在未來幾十......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傳染病很難漂洋過海

    據《科學》報道,現在,一篇數學建模論文揭示了為什么病原體難以傳播這么遠的距離。研究人員計算了一系列歷史性航行導致目的地引入病原體的可能性,發現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可能性相當低。7月16日,相關研究成果發......

    微型“龍卷風”為何能導致作物傳染病擴散?

    病原體和細菌不僅會使人類和動物生病,也會對植物造成嚴重破壞,每年造成全球農作物減產超過20%。近日,美國康奈爾大學科研團隊在《科學進展》發表成果,通過使用高速攝像機拍攝真菌孢子的散播過程,揭示了健康植......

    人鼻中發現新型抗生素物質,可對抗病原體

    德國圖賓根大學研究人員從人類鼻子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抗生素物質,可用來對抗病原體。這種名為epifadin的分子是由表皮葡萄球菌的特定菌株產生的。他們將epifadin歸為一類前所未知的新型抗菌化合物,它......

    醫療環境兒童呼吸道病原體多途徑傳播研究獲進展

    近日,華北電力大學動力工程系教授劉志堅團隊在《細胞》子刊《交叉科學》(iScience)發表論文,對室內空間氣流模式和生物氣溶膠遷移機制進行了系統分析,并評估了空氣傳播和接觸傳播導致室內人員的暴露風險......

    新研究闡明真菌感染重要分子機制

    真菌感染會對人類、動物和植物構成威脅,甚至帶來嚴重后果。來自德國杜塞爾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學(HHU)等機構的科學家,在一項最新研究中,闡明了真菌感染的一個重要分子機制。這一研究有望促進新型抗真菌藥物......

    大堡礁珊瑚中發現的人類衣原體表親為解決白化帶來希望

    調查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微生物組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共存的細菌群落。而且,他們首次發現,其中一個是導致人類衣原體的細菌的近親。這一發現提供了關于珊瑚礁健康的更多信息,并可能有助于解決珊瑚白化的問題。大......

    植物病原體的生命之樹

    一個開創性的植物病原體在線資源已經被開發出來,旨在幫助全世界的研究人員識別、檢測和監測嗜酸菌的種類。這些病原體引起了各種植物疾病,從19世紀40年代災難性的愛爾蘭土豆饑荒到正在影響西海岸橡樹的橡樹猝死......

    破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密碼

    自身免疫性疾病被認為是免疫系統認錯人的結果。巡邏中的免疫細胞全副武裝,準備保衛身體免受病原體的入侵,它們將正常人的細胞誤認為是受感染的細胞,并將它們的武器對準自己的健康組織。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找到......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