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9-28 09:31 原文鏈接: 三院士:公眾應提高科學素養避開飲食健身誤區

      近日,公眾參與館回響著科學養生的“院士之聲”,讓甚囂塵上的“假養生說”原形畢露——三位醫藥領域科學家先后走進“相約名人堂——與院士一起看世博”,解說人體健康科學,科普自我養生正道。

      王隴德:摒棄健康誤區

      “張悟本出版的養生書籍四個月賣掉100萬冊。”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專家王隴德說,究其原因,是百姓有不少飲食健身誤區,被“鉆了空子”。

      誤區一:吃植物油,不吃動物油,不會加重動脈硬化。實際上,每100克植物油含熱量900千卡,是蘋果的17倍,圓白菜的40倍。每餐植物油轉化成的脂肪,得慢跑一個小時才能消耗掉。否則,堆積脂肪,易患各種慢性病。

      誤區二:牙疼不是病。國際最新研究發現,牙周炎本身就是單獨的心腦血管病發病因素。因為牙周炎發病,牙齒松動,咀嚼過程中,細菌和毒素被“囫圇吞棗”,容易造成膽固醇、脂肪等等沉積在血管上。

      誤區三:早鍛煉身體棒。美國4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55%的腦卒中病人在凌晨4時至中午12時發病,晚上8時至12時的發病率只占5%;心肌梗塞也高發于早晨6時至9時。因為,這個時段人體血液比較黏稠,又是人血壓的高潮時段,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突發。

      張伯禮:了解自我為先

      養生保健,首選要了解自己的身體。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說:“我國大部分人都沒有習慣自測血壓,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身體潛伏著糖尿病。”例如高血壓,13%的成年人都有。高血壓病人不能停藥,要終身吃藥。但服用哪些藥,用幾種,每天服幾次、劑量多少,卻需要病人依據醫生處方,結合自身情況,自我調節。患者可以自制一張血壓表,每天記錄血壓變化,了解自己每天血壓高峰出現的時間,提早服藥,避免峰值到來。

      至于冬令進補等中醫范疇內的養生之道,張院士強調要找高明的醫生幫你對癥開方。“好藥不一定治病,人參服得不好也是毒藥。”

      陳凱先:樹立科學理念

      “綠豆治百病,明顯經不起實踐考驗。”中科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凱先直斥某些養生說偷換概念,漏洞百出。陳院士指出,各種類型的“假養生”都傾向于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宣稱一個方法包治百病。這往往迎合大眾心理:有病在身,希望用簡單又便宜的方法,“藥到病除”。

      去年12月份,衛生部公布的國民健康素養調查顯示,我國具備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6.48%。對于慢性病預防,100個人中僅有5人掌握慢性病的預防素養。所以,強身健體急需科學素養。人們要樹立一些科學的、常識性的中醫、西醫理念,才能看清紛繁復雜的“假科學”背后夾著并不深奧的“小尾巴”。

    相關文章

    大食物觀引領植物油加工與消費

    植物油是為人體提供能量的重要來源,每天適量攝入食用油,可以為人體提供生長、代謝、維持體溫以及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的能量。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居民膳食模式的變遷,膳食脂肪包括植物油的攝入量明顯增加,而高脂膳......

    科研人員成功制備可穿戴柔性多孔汗液傳感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報道了一種基于核徑跡技術的可穿戴柔性多孔汗液傳感器。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應用納米材料》上。監測人體物理和化學信號對疾病預防,特別是慢性疾病至關......

    7種慢性病大幅增加新冠肺炎重癥和病亡風險

    國際戰“疫”行動日前,法國科學研究團隊Epi-Phare發布一項大規模調查結果,通過迄今最大規模的數據統計和研究,鎖定了可能增加新冠肺炎患者重癥和病亡風險的多方面因素。該報告證實,面對新冠肺炎,老年人......

    健康習慣養成需多方合力智能醫療賦能美好生活

    熬夜、久坐、三餐不固定……如今,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不健康的作息、飲食習慣,讓一些人身體亮起“紅燈”。《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調查報告(2020年)》數據顯示,中國有超過一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居民不......

    新技術可更快更準確地檢測帕金森氏癥和阿爾茨海默氏癥

    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研究人員在診斷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創造了一種革命性的新診斷方法,有望快速、準確地檢測出神經退行性疾病。這種方法在提供早期治療和減少人類阿爾茨海默氏癥和帕金森氏癥等疾病以及慢性......

    科學家發現與纖維肌痛相關的潛在神經機制

    纖維肌痛(FM)是一種難以診斷和治療的神秘慢性疼痛疾病,以全身反復出現的廣泛性疼痛為特征,常伴有疲勞、睡眠障礙、晨僵以及抑郁、焦慮等問題,其病因仍然不為人知。近期,波鴻魯爾大學與海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

    不止變胖久坐帶來的“內傷”了解下

    現代化的生活讓我們在享受現代社會的種種便利時,也在不經意間落入了它所帶來的健康陷阱。從“生命在于運動”的角度研究發現,全球體力活動水平呈現下降趨勢,體力活動不足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久坐族們注......

    從飲食入手,遠離慢性病

    “平時看他好好的,怎么年紀輕輕突然就走了!”有些疾病長期隱匿,猶如靜默無聲的火山,一旦爆發就有可能危及生命。生活中,慢性病的確很容易被人忽視。常言道“病從口入”,慢性病的發生與飲食結構和方式息息相關。......

    “慢病(絡病)防治中國行”第三期啟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690.shtm中新網2月26日電2月25日,第十九屆國際絡病學大會在北京開幕。會上,“......

    研究顯示足量飲水降低患慢性病風險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雖不存在明確的因果關系,但與飲水不足的人相比,飲水充足的成年人可能更健康、患慢性病風險降低、壽命更長。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下屬的國家衛生研究院2日發布新聞稿說,研究人員收集了1125......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