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和荷蘭的科學家研究表明,即便是剖腹產嬰兒也不會錯過必要的微生物,雖然剖腹產嬰兒在出生時吸收的母親腸道微生物確實較少,但母親能夠通過母乳喂養等補償途徑將微生物轉移給嬰兒。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細胞宿主與微生物》。
“我們研究想更好地了解嬰兒微生物群組是如何在身體不同部位發育的,以及微生物如何受出生方式、抗生素使用和缺乏母乳喂養等因素影響。”論文通訊作者、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的內科醫生和數據科學家Wouter de Steenhuijsen Piters說。
研究小組招募了120名荷蘭母親和即將出生的嬰兒,通過重復采樣來了解微生物組在生命的第一個月如何發展。他們收集了嬰兒出生后兩小時、一天、一周、兩周和一個月時的皮膚、鼻子、唾液和腸道微生物組樣本。他們還收集了來自母親的皮膚、母乳等微生物組樣本,以確定哪些來源“播種”到嬰兒身上。
研究發現,無論出生途徑如何,嬰兒體內約58.5%的微生物組來自母親。剖腹產嬰兒從母親的陰道和糞便中獲得的微生物較少,但從母乳中獲得的微生物更多,這帶來一種補償。
“從進化的角度看,這個系統很聰明,這些‘多余的途徑’能確保孩子獲得適當的‘啟動工具包’來開始生活。”de Steenhuijsen Piters說。
論文第一作者、愛丁堡大學內科科學家Debby Bogaert說:“對于剖腹產出生的孩子來說,母乳喂養更加重要,因為他們沒有從母親那里獲得腸道和陰道微生物。”
目前,研究小組想了解更多關于嬰兒微生物組發育的非母親影響因素。“母體微生物組占據嬰兒總微生物組的近60%,但仍有40%是我們不知道的。”de Steenhuijsen Piters說,研究團隊想對未知部分進行分類,看看所有微生物來自哪里,例如是否有父親、兄弟姐妹或環境的因素。
他們還想進一步了解嬰兒微生物組的發育與長期健康之間的關系。“我們想探索母親對嬰兒早期生命的影響,除了體現在出生第一年嬰兒的短期感染風險上,是否還會影響過敏和哮喘等更長期的健康趨勢。”Bogaert說,“未來,我們也許能夠利用這些知識來預防、診斷或治療健康問題。”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hom.2023.01.018
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備團隊與長光辰英工程化團隊負責研制的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子課題——深海微生物原位分選儀,完成結題驗收工作。深海蘊含著豐富、鮮為人知的......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費強教授團隊聯合湖北大學楊世輝教授團隊圍繞非糧基平臺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制造,以非模式微生物底盤細胞為研究對象,構建了酶約束的高精度全基因組代謝網絡模型,提出了“主流代謝途徑弱化中間底盤......
分享美食、親吻臉頰,這些社交行為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也將他們的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一項11月20日發表于《自然》的研究表明,即使不屬于同一個家庭,但人們互動越多,其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就越相似。該研究還發現......
近期,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資源庫建設項目多批次中標結果公布,共4批次,總中標金額超1650萬元,中標產品包括微生物質譜鑒定系統、DNA測序儀、液滴微流控細胞分選儀、高靈敏微生物分選儀等儀器設備。項目名稱......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鄭棉海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青年科學家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分別發表于《微生物系統》(mSy......
相關單位和人員: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組織修訂了CNAS-CL03-A001:202X《能力驗證提供者認可準則在微生物領域的應用說明》。目前已完成文件征求意見稿,現于網上公示征求意見。......
學術年會現場。近日,長沙市第三醫院(湖南大學附屬長沙醫院)舉辦的抗耐藥微生物藥物湖南省重點實驗室2024年學術年會在長沙召開。此次會議是繼2023年8月6日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后的第二次學術盛會。會議采......
塑料污染是當前人類所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塑料垃圾遍布全球,迄今為止,全球已產生超過70億噸塑料垃圾,每年新增塑料垃圾量近4億噸。為應對塑料污染,各國政府以及國際組織陸續出臺了各種管控政策。但對于塑料污......
中新網天津10月11日電(孫玲玲劉峰奇)近日,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喻其林教授帶領學生創業團隊“顆碩一號”成功研發出大豆增產抗逆人工微生物菌劑。據悉,該創新菌劑能夠顯著提高大豆對鹽堿地的適應性和抗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