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以下簡稱土壤三普)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為全面掌握中國土壤資源情況而開展的一次普查,開展土壤三普是守牢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土壤三普距離土壤二普已有43年,當前我國仍然缺乏更全面的土壤數據,土壤的家底仍然是不清楚的,難以支撐未來農業現代化和糧食安全的戰略目標。因此,國家決定自2022年起開展土壤三普,到2025年底利用四年時間進行“全面體檢”,查清農用地土壤質量家底。
據悉,2022年,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0個以上縣將陸續開展土壤三普試點,驗證和完善土壤三普技術路線、方法及技術規程,健全工作機制,培訓技術隊伍,同時啟動并完成鹽堿地普查工作。2023—2024年全面開展土壤三普工作,開展多層級技術實訓指導,分時段完成外業調查采樣和內業測試化驗,強化質量控制,開展土壤普查數據庫與樣品庫建設,形成階段性成果,最終在2025年形成土壤三普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廣東、重慶和山東等多個省份已先后發布土壤三普工作方案和試點縣工作任務。小編對部分省份土壤三普的進度安排和試點縣進行了匯總,以饗讀者:
各省份土壤普查進展(據不完全統計)
省份 | 普查進度安排 | 普查試點縣 |
廣西 | 2022年啟動土壤普查,要求試點縣10月底前完成各項試點工作任務; 2023—2024年全面鋪開; 2025年完成成果上報。 | 上林縣 |
重慶 | 2022年啟動普查,試點區江津區、南川區普查工作實施方案于2022年4月中旬前,其他區縣于2023年1月底前上報,全市土壤普查工作實施方案于2022年6月底前組織編制完成; 2023—2024年全面開展普查,外業采樣于2024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 2025年進行成果匯總、驗收總結。 | 江津區、南川區 |
山西 | 2022年啟動普查,試點縣完成普查試點工作,并完成全省鹽堿地普查; 2023-2024年開展技術實訓指導和外業調查和采樣; 2025年建立普查數據庫和樣品庫,形成全省耕地質量報告和土壤利用適宜性評價報告。 | 運城市絳縣 |
廣東 | 試點縣在2022年4月底前完成前期工作,8月中旬前完成外業調查采樣,10月上旬前完成土壤樣品制備與檢測分析,12月初完成數據匯總與成果編制,確保12月底前全面完成土壤三普試點工作。 | 茂名高州市 |
湖南 | 2022年,在邵東市開展普查試點。編制全省實施方案,組建專家指導組,配齊配強普查所需物資裝備,建立質量控制機制,開展培訓和宣傳等工作; 2023—2024年,全面開展普查,完成外業調查采樣和內業測試化驗,初步建成省級土壤普查數據庫與樣品庫。外業調查采樣時間截至2024年11月底; 2025年,完成普查成果匯總驗收與總結,建成土壤普查數據庫與樣品庫,形成全省耕地質量報告和全省土壤利用適宜性評價報告,配合國家完成成果匯交與匯總工作。 | 邵東市 |
湖北 | 2022年,我省在天門開展普查試點; 2023-2024年,在全省全面開展普查; 2025年,進行成果匯總、驗收、總結,建成省級土壤普查數據庫與樣品庫,形成全省耕地質量報告和全省土壤利用適宜性評價報告。 | 天門市 |
福建 | 2022年在浦城縣開展全國普查試點; 2023—2024年在全省全面開展普查工作,2024年11月底前完成全部外業調查采樣工作; 2025年上半年,完成全省普查成果整理、數據審核匯總,形成全省第三次土壤普查基本數據,按要求報送全國三普辦;下半年,建成省級土壤普查數據庫與樣品庫,形成福建省耕地質量報告和土壤利用適宜性評價報告,向全國三普辦匯交普查成果。 | 浦城縣 |
江蘇 | 2022年在7各縣開展試點,6月底前完成省級實施方案編制,明確技術支撐及服務機構,各設區市實施方案按要求在8月底前編制完成并報省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3-2024年全面鋪開; 2025年完成成果上報的總體安排,細化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 | 新沂市、鹽城市大豐區、海安市、泰興市、儀征市、太倉市、昆山市 |
山東 | 2022年,開展動員部署,健全工作機制,培訓技術隊伍,完成實施方案編制、采樣點位布設、普查試點任務和全省鹽堿地資源調查等工作; 2023—2024年,組織開展外業調查采樣和內業測試化驗,建設土壤普查數據庫和樣品庫。2024年9月底前完成全部外業調查采樣工作,10月底前完成全部內業測試化驗任務; 2025年,組織開展土壤基礎數據、土壤剖面調查數據、土壤利用數據的審核、匯總和分析,完成耕地質量報告和土壤利用適宜性評價報告,以及鹽堿地、酸化耕地改良利用等專項報告,全面總結普查工作。 | 青島市即墨區、煙臺市招遠市、東營市墾利縣 |
甘肅 | 2022年編制完成全省普查實施方案,篩選確定普查實驗室,組建外業調查采樣專業隊伍,開展技術培訓和業務練兵。在蘭州市榆中縣開展并完成普查試點。在蘭州、金昌、酒泉、張掖、武威、白銀6市的18個縣市區開展并完成鹽堿地普查; 2023年—2024年組織開展多層級技術實訓指導,組織專業隊伍完成以縣級為單位的外業實地調查采樣和內業測試化驗任務。開展普查數據庫與樣品庫建設,形成階段性成果; 2025年組織開展土壤基礎數據、土壤剖面調查數據和標本、土壤利用數據審核、匯總、分析,形成普查基本數據。繪制專業圖件,完成普查成果驗收、匯交與總結,建成土壤普查數據庫與樣品庫,全面總結普查工作。完成全省耕地質量報告和土壤利用適宜性評價報告,以及鹽堿地現狀及改良利用、特色優勢農產品產地土壤現狀評價、土壤適宜性評價等專項報告。 | 蘭州 |
土壤中低滲透孔道中物質傳輸受限,成為土壤污染修復的關鍵瓶頸。電動傳輸可提高低滲透土壤污染物和降解菌的可達性,熱效應提高污染物降解菌的遷移活性,兩者結合預期可實現土壤物質的精準靶向傳輸,但其傳輸和耦合熱......
農業干擾作為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全球擾動和全球變化驅動因子之一,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過程產生深遠影響。農田是糧食的主要來源,世界上巨大的人口壓力使人類不得不通過頻繁耕作、施肥和使用農藥等集約化做法來增加......
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獲悉,該院科研人員提出全球土壤水分站點空間代表性及其影響因素評估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現有全球土壤水分站點在衛星數據產品驗證中的可用性,......
12月5日,正值第十一個世界土壤日,《中國土壤剖面數據集》在北京舉行的“賡續四十載,再‘普’新篇章”主題活動上正式發布。這使得我國成為全球大疆域國家中,首個建成全域具時間序列高精度數字土壤的國家。活動......
導語:北京,2024年12月5日——在第11個世界土壤日之際,農業農村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進展與成果。這項被譽為“土壤體檢”的重大國情調查,不僅為全國土壤資源建檔立卡,更將為實現......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梁翠月團隊,研究揭示了大豆根系“顧此失彼”應對酸性土壤低磷、鋁、錳脅迫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分別在線發表于......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鄭棉海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青年科學家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分別發表于《微生物系統》(mSy......
巖石水在地球關鍵帶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生境土壤和表層巖溶帶是如何影響植物蒸騰的,目前尚不清楚,沒有研究從植物水分獲取和耗散連續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植物對不同生境及干旱的響應。基于根系和葉片的生......
2003年,科學家在火星軌道飛行器拍攝的圖像中發現了許多形似蜘蛛的結構,遍布火星南半球,令人驚訝不已。至于這些地質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難以確定。這些巨型結構形態鮮明且獨特。它們通常以一個中心為起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