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惠康桑格研究所(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的科學家及其合作者進行了兩項研究,首次分析了個體內部和個體之間跨多個器官的正常組織中的體細胞突變,對人體如何從一個細胞發展到數萬億個細胞,以及細胞在這一過程中發生的基因突變有了新的認識。相關研究結果于 8 月 25 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為每個個體繪制了一個細胞譜系樹,一直追溯到受精卵時期。通過分析來自不同組織的基因組,他們利用細胞共享的突變來追蹤身體組織是如何從單個細胞形成的。這一分析表明,細胞形成特定組織的過程在不同個體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比較了 29 種不同組織的突變情況,并詳細分析了生殖細胞。結果發現,同一個體的不同組織之間存在極大差異,而精原細胞的突變率遠低于體內其他細胞。上述研究將有助于建立人類發育的基線,以及了解人類如何在一生中獲得在體內細胞中或是傳給下一代的遺傳密碼中的突變。
憑借類器官和遺傳學的革命性結合系統,科學家現在可在人腦類器官中全面測試多個突變的影響,識別出脆弱的細胞類型和基因調控網絡,而這正是治療自閉癥譜系障礙的基礎。這一成果為了解最復雜的人類大腦疾病提供了前所......
科技日報北京2月21日電美國研究人員使用人工智能(AI)模型揭示了可能影響人類認知進化的基因組突變。這項人類基因組學的開創性研究可能會促進發現復雜腦部疾病的新療法。該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的《科學進展》上。......
線粒體功能下降是衰老和年齡相關疾病的基礎,但線粒體DNA(mtDNA)突變在這些過程中的作用仍然難以捉摸。為了研究mtDNA突變的模式,在單細胞水平上量化mtDNA突變及其相關的致病效應尤為重要。然而......
基于此前新冠病毒不斷突變引發一波波疫情,人們最關心和最擔憂的,無疑是未來新冠可能會成為怎樣一種疾病,往后會不會面臨二次感染,是否會帶來疫情反復等等。在2022國際大健康峰會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本報訊《自然—微生物學》8月4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珀椿象與一個大腸桿菌實驗菌株之間的互惠(或共生)作用能通過大腸桿菌的一個單一突變進行快速改造。研究結果或幫助科學家理解有益微生物如何與它們的宿主共同......
早期發育的基因突變與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等幾種精神疾病有關,這些疾病的癥狀通常在兒童和成年早期表現出來。然而,突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遺傳的,另一種是自發發生的,在受精后由環境誘發的,可以持續一生的突變。......
據印度新聞頻道網站(Abplive)4日報道,根據以色列病毒學實驗室研究員弗雷尚(ShayFleishon)獲取的序列信息,印度10個邦或已出現奧密克戎變異毒株“BA.2.75”,應引起人們警惕。弗雷......
只有不到1%的成人心肌細胞可以再生,人們死亡時的心肌細胞與出生第一個月以來的心肌細胞基本相同,所以罹患心臟病可能會永久性地削弱心臟。最近,美國休斯敦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技術,不僅可以修復小鼠的心肌......
近日,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丁勝及其團隊以哺乳動物小鼠為主要研究對象,經過6年多科研攻關,首次發現全能干細胞的體外定向誘導及其穩定培養的“神奇藥水”。憑借該項研究,未來科研人員有望憑借動物身上的血液、皮膚......
多倍體誘導是植物種質創新的重要方法,應用于作物、果樹、林木和觀賞植物新品種培育。過去二十年,多倍體育種進一步加快,多倍體新品種得到推廣。而傳統多倍體誘導的技術瓶頸包括誘導率低、純合多倍體獲取數量少、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