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生產中,及時掌握土壤墑情很重要。利用感官檢驗土壤墑情,具有簡便、快速等特點;如果利用土壤墑情速測儀等檢測則準確度更高。
監測土壤墑情與旱情的意義在于:
1.為抗旱對策的制定提供依據通過農田土壤墑情與旱情監測,可以給政府職能部門提供有效的基礎數據與信息,為農業生產的結構凋整、宏觀決策、引導和組織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根據以往我國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降水資源不足、降水分布不均、旱災頻繁、部分地區由春旱、秋旱發展為連年旱災的情況,由此各地區政府主管部門就可以根據不同年景的旱災情況作出判斷,調整農業生產的布局問題。
2.為農業技術的實施提供依據在農業生產中,品種的選定、灌溉時間、灌溉水量的控制、抗旱天數的統計等等;春播的土壤墑情條件不足時,是否需要采取抗旱座水或者其他的保墑措施;根據土壤水這個限制因素,制定施肥制度等,都要以農田土壤墑情與旱情監測數據作為基礎,為抗旱減災、安全生產、科學種田提供依據。
3.為農業技術的水資源利用成效評價提供依據通過對土壤含水量變化規律的監測研究,可以評價不同技術模式的生產效益及發展前景,為篩選高效農業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和西部開發戰略的實施,高效低耗節水技術及抗旱減災相應種植技術的研究開發必將成為各部門關注的重點。通過農田土壤墑情監測信息的積累和演變規律的探索,為抗旱減災新技術及成果的轉化提供更加充分的科學依據。
那我們該如何判斷土壤墑情?
飽墑:含水量18.5%~20%,土色深暗發黑,用手捏之成團,拋之不散,可搓成條,手上有明顯的水跡。飽墑為適耕上限,土壤有效含水量zui大。
適墑:含水量15.5%~18.5%,土色深暗發暗,手捏成團,拋之破碎,手上留有濕印。適墑是播種耕作適宜的墑情,有效含水量較高。
黃墑:含水量12%~15%,土色發黃,手捏成團,易碎,手有涼爽感覺。黃墑適宜耕作,有效含水量較少,播種出苗不齊,需要灌溉。
干土:含水量8%以下,土色灰白,土塊硬結,細土松散。干土無作物可吸收的水分,不適宜耕作和播種。
土壤中低滲透孔道中物質傳輸受限,成為土壤污染修復的關鍵瓶頸。電動傳輸可提高低滲透土壤污染物和降解菌的可達性,熱效應提高污染物降解菌的遷移活性,兩者結合預期可實現土壤物質的精準靶向傳輸,但其傳輸和耦合熱......
農業干擾作為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全球擾動和全球變化驅動因子之一,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過程產生深遠影響。農田是糧食的主要來源,世界上巨大的人口壓力使人類不得不通過頻繁耕作、施肥和使用農藥等集約化做法來增加......
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獲悉,該院科研人員提出全球土壤水分站點空間代表性及其影響因素評估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現有全球土壤水分站點在衛星數據產品驗證中的可用性,......
12月5日,正值第十一個世界土壤日,《中國土壤剖面數據集》在北京舉行的“賡續四十載,再‘普’新篇章”主題活動上正式發布。這使得我國成為全球大疆域國家中,首個建成全域具時間序列高精度數字土壤的國家。活動......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梁翠月團隊,研究揭示了大豆根系“顧此失彼”應對酸性土壤低磷、鋁、錳脅迫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分別在線發表于......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鄭棉海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青年科學家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分別發表于《微生物系統》(mSy......
巖石水在地球關鍵帶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生境土壤和表層巖溶帶是如何影響植物蒸騰的,目前尚不清楚,沒有研究從植物水分獲取和耗散連續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植物對不同生境及干旱的響應。基于根系和葉片的生......
2003年,科學家在火星軌道飛行器拍攝的圖像中發現了許多形似蜘蛛的結構,遍布火星南半球,令人驚訝不已。至于這些地質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難以確定。這些巨型結構形態鮮明且獨特。它們通常以一個中心為起始點......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鄧琦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驥合作,研究揭示了土壤碳分解酶對氮添加響應的菌根調控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ofthe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