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二號在軌運行兩年多來,開展了眾多空間科學和應用實驗,其中包括完成我國首次高等植物“從種子到種子”的空間長周期培養實驗,為發展空間植物培養技術、探索保障人類長期空間生存,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據課題負責人、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鄭慧瓊研究員介紹,高等植物是空間生態生保系統的關鍵因素。如何利用植物在空間生產糧食與蔬菜,供人類長期空間生活需求,是載人航天必須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
以往,我國利用返回式衛星也曾開展過多次空間搭載飛行實驗,但由于在太空中時間有限,最多只能展開種子萌發、幼苗生長階段的實驗。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在發射之際,搭載了一個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微型培養箱,里面種植有糧食作物的典型代表水稻,和綠葉植物的典型代表擬南芥。
除了部分植物樣品于2016年11月18日隨著神舟十一號返回地面,大部分植物樣品至今仍然留在天宮二號。科研人員成功地通過地面遙控,對留在太空中的培養箱進行溫控和澆水,啟動了擬南芥和水稻生長,并順利開花結果。這是我國首次在太空中完成“從種子到種子”全過程的空間植物培養實驗。
鄭慧瓊表示,此次實驗驗證了利用植物光周期反應原理調控空間植物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設計思想,為有效利用空間有限資源進行最大化的植物生產,提供了重要空間實驗證據;首次成功獲得了擬南芥和水稻在“長日”與“短日”條件下,生長發育全過程的實時圖像數據,有多項新的發現;在國際上首次成功為基因信息安裝了“追蹤器”,利用植物開花基因“啟動子”帶動綠色熒光蛋白,在微重力條件下表達并獲得實時熒光圖像;首次獲得微重力在葉維管組織發育作用的證據,并對其進行了轉錄組分析;首次對水稻吐水、擬南芥壽命和根的“向觸性運動”進行了觀察與分析。
通過與地面上同步種植的水稻與擬南芥進行對比研究,科研人員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現象:例如,由于在太空中沒有地球上的重力引導,植物方向感差,根的定向生長運動明顯受阻,太空中的水也不能有效地回到土壤中。但在太空微重力的條件下,水稻的吐水活性卻顯著增強。利用這一特性,未來可應用于空間制備凈化水或空間制藥。
“點頭運動”是植物細胞周期性生長的外在表現,其過程受到生物鐘基因的嚴格控制。研究發現,太空中生長的擬南芥花序軸的點頭幅度和頻率,都明顯小于地面對照,說明微重力抑制了植物的點頭運動。
研究還發現,植物在太空中雖然開花晚,長得慢,但衰老速度慢,壽命顯著延長。太空中擬南芥在“長日”條件下,植株比地面對照多活65天,“短日”轉“長日”,植株則比地面多活456天。在太空中,水稻的第一和第二葉片衰老也慢于地面。
植物如何調控生長發育、適應環境變化?因其被《科學》雜志列入125個人類未知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中,而備受學界關注并持續開展研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遺傳發育所)青年研究員王冰團隊等通過合作研......
巖石水在地球關鍵帶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生境土壤和表層巖溶帶是如何影響植物蒸騰的,目前尚不清楚,沒有研究從植物水分獲取和耗散連續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植物對不同生境及干旱的響應。基于根系和葉片的生......
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宏觀進化研究組(下稱“研究組”)研究人員分別在被子植物大科豆科和石松科的系統分類研究中,發表勐臘豬屎豆和厚葉石杉兩個新種。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植物系統分類學......
9月4日,華中農業大學棉花遺傳改良團隊在《先進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其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開發出基于CRISPR/dCas13(Rx)的新型植物RNA甲基化編輯工具。以往對植物中m6A功能分析研究,多數......
2023年,新西蘭T&GGlobal公司的Tutti蘋果在德國柏林果蔬展上驚艷亮相,成為全球首個專為炎熱氣候條件培育的蘋果品種。Tutti外觀呈漂亮的深紅色,果肉甜美多汁,不僅外觀誘人,更重要......
2023年,新西蘭T&GGlobal公司的Tutti蘋果在德國柏林果蔬展上驚艷亮相,成為全球首個專為炎熱氣候條件培育的蘋果品種。Tutti外觀呈漂亮的深紅色,果肉甜美多汁,不僅外觀誘人,更重要......
記者8月22日從湖南南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獲悉,該局工作人員近日在公園內金童山自然保護區發現資源冷杉結出數百顆果實,數量為歷年之最。結出碩果的資源冷杉。劉平甫攝資源冷杉,松科冷杉屬,常綠喬木,系珍稀瀕危國......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馮曉娟、特別研究助理趙云鵬等在《自然-氣候變化》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解析了胞外酶活性對濕地排水的差異化響應規律和調控機制。濕地儲存了全球約三分之一的土壤碳,淹水厭氧環境對......
濕地排水以后,碳匯功能會下降嗎?基于對我國典型排水濕地的系統調查,來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從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的全新視角出發,發現植物功能性狀變化對濕地碳匯功能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
中新網合肥8月15日電(張俊寧珊)中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出中國首株基因編輯高亮度夜晚自發光植物。該科研團隊負責人李仁漢近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將螢火蟲等生物發光基因植入到植物細胞,打造類似電影《阿凡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