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桑塔路西亞醫院、國家研究委員會羅馬中心及羅馬生物醫藥大學組成的研究小組最近發現,阿爾茨海默氏癥的發病起因可能是產生多巴胺的部分腦細胞死亡,而多巴胺正是某些神經元之間“通訊”機制的基本神經遞質。沒有多巴胺,神經元將失去作用。該研究成果發布于4月3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上。
通過對大腦進行精確的形態分析,項目組發現大腦腹側被蓋區域缺乏產生多巴胺神經元而使神經遞質不足時,將導致“海綿體”功能下降。由于腹側被蓋區域位于中樞神經系統深處,從神經放射學方面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非常困難。近二十年來,研究人員將病因歸于海綿體細胞的緩慢退化,很少有人想到大腦的其它區域可能是疾病的根源。
研究人員成功地理清了導致記憶喪失的神經分子間通訊能力下降的分子細節。產生多巴胺的腦細胞死亡,使到達海綿體的多巴胺減少,從而引起某種象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傾倒”,導致記憶的喪失。在發病初期,研究人員就發現了腹側被蓋區域單個神經元細胞的逐步死亡,而不是海綿體,該結果與神經科醫生的診斷是一致的。
在對實驗動物進行的兩種治療對比中,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結果。一種方法是通過名為L-DOPA的多巴胺的氨基酸前體,另一種是通過可降解的藥物,兩種方式都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記憶完全恢復的效果。實驗證實了腹側被蓋區域也在伏隔核產生多巴胺,該區域控制情緒的好壞,保證神經系統的正常運轉。
研究人員認為,目前公認的阿爾茨海默氏癥發病引起情緒變化也許是不對的,相反,情緒變化可能是發病初期的一種預警。
雖然應用該成果的治療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在認識發病機理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對未來的治療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如在發現腹側被蓋區域的作用及退化機理方面可以采用更有效的神經放射學技術。同時,由于帕金森氏癥也是由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細胞死亡引起的,也可通過選擇性的治療方法阻止神經元細胞的死亡。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陳玲玲研究組揭示了雙鏈RNA依賴的蛋白激酶R(PKR)在阿爾茨海默病(AD)發生與進展過程中異常激活的分子病理特征,開發了基于具有分子內短雙鏈結構環形RNA(ds-c......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教授唐毅團隊聯合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教授柳昀哲團隊通過整合高密度睡眠腦電、核磁共振成像、腦脊液生物標記物及系統認知功能測評等多模態數據,首次全面解析阿爾茨海默病(AD)疾病......
提起腦機接口,人們很容易聯想到科幻電影中的神奇場景。近幾年,諸如“猴子用腦電波控制平板”等最新研究成果,讓這項技術逐漸走入現實。“在治療腦部疾病方面,腦機接口空間很大。”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
圖通過社區人群隊列研究揭示認知衰退風險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示意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81161120498、82293642、82230043)等資助下,溫州醫科大學/甌江實驗室宋偉宏教授、重......
記憶力衰退,言語令人費解,行為變得怪異,突然發脾氣、摔東西,曾經游刃有余的工作如今變得力不從心,甚至生活難以自理……一些老年人的性格和行為似乎在一夜之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科學家認為,這樣的性情大......
河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黃現青教授團隊(食品營養與安全河南省科技創新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上發表題為“......
阿爾茨海默病(AD)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一旦發病則不可逆轉。1月14日,一項發表在《神經元》雜志上的最新成果,或可為AD治療帶來一種更加有效的新方法。論文通訊作者、深圳理工大學生命健康學院講席教......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6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發現了阿爾茨海默病與1型單純皰疹病毒之間的聯系。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細胞報告》雜志上。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是一種常見感染,主要通過皮膚接觸傳播,可引起疼......
12月18日,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準禮來公司的阿爾茨海默病療法——記能達?(多奈單抗注射液,每四周一次靜脈輸注)用于治療成人因阿爾茨海默病引起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和阿爾茨海默病輕度癡呆。記能達?......
2日在北美放射學會年會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稱,一種特定類型的體脂與大腦中的異常蛋白質有關,這些異常蛋白質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標志。對認知正常的中年人的腦血流量進行比較后發現,肥胖和內臟脂肪組織較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