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育出阿拉伯膠樹芽莖一個月后,Un Song Gun的科研小組將這種最堅硬的樣本轉植到野外,這些樹木每年長高2米
近年來朝鮮終于認識到,堅持其“主體性”的原則并不意味著要關起門來搞科研,排斥或拒絕他國先進的經驗與技術
在北京的一個重點實驗室,一位女學生指著匆忙走過的一個花格子襯衣男子背影告訴記者:“那就是在我們這里學習的朝鮮學生。”
當記者問起關于該朝鮮學生的工作與生活情況,該實驗室的同學則直是搖頭:“你還是問他吧,我們了解很少。”
封閉的信息
該學生導師介紹,“我們沒有跟他們簽保密協議什么的。”不過他補充,朝鮮學生可能會每段時間要向使館報告動向,就像中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國人員的做法一樣。
據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介紹,朝鮮留學生一些項目的費用中國政府會給予資助。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張寶仁告訴《科學新聞》,吉林大學的東北亞研究院也有朝鮮留學生,他們很少單獨跟中國人接觸,即使接觸他們也會馬上跟組織匯報。一般情況下他們都是經過上面同意以后,至少兩個人以上才與中國人接觸。
“他們很少有網站,即使有網站也沒有什么有效信息,大部分是很籠統的文章。”談到如何對朝鮮進行研究時,張寶仁很有感慨。“很難直接采訪朝鮮人,一般都是通過文獻。但文獻也少。大部分都是通過歐美國家或日本韓國的資料。朝鮮的資料很少,僅有年鑒等統計數字。”
東北師范大學國際比較教育研究所資深教授孫啟林也持同樣看法,他認為朝鮮保密性很強,以至于其報紙媒體上談到科技發展僅有“加強發展信息教育與計算機技術”等口號性質的報道,而沒有實質內容。
張寶仁介紹說,朝鮮國家科學院的體制比較接近前蘇聯的體制,可能由較高層的領導人直接管轄科學院。
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網資料顯示,朝鮮國家科學院成立于1952年,下設的研究機構有物理數學研究所(內設應用數學研究室、電子物理學研究室、結構力學研究室、分光學研究室)、生物科學研究所、地質及地理學研究所、原子力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中央有色金屬研究所、中央機械工業研究所、中央燃料研究所、硅酸鹽研究所等。科學院在咸興設有分院,以化學研究為主,分院院長是對維尼綸的發明和建設維尼綸廠作出過貢獻的李昇基。
“我們只接觸過(朝鮮國家科學院)遺傳基因研究所,所長叫徐光春(音),還有一個電子什么所。”中國駐朝鮮大使館科技組單波告訴《科學新聞》,“因為朝鮮限制比較多,我們也不能更多接觸。”
單波說,朝鮮沒有科技部,只有國家科學院行使行政和研究雙職能,并且朝鮮國家科學院沒有官方網站。對于朝方科學院的研究員職稱評定規則、科研經費分配、院士選舉等細節,單波均表示并不知曉。
盡管如此,單波還是告訴記者,朝鮮國家科學院院士估計在幾十名左右。《科學新聞》聯系朝鮮駐華使館的科技參贊李春萬時,對方告知記者,“院士有多少,我不太了解,不好說。”
當記者追問研究員職稱評定規則、科研經費分配以及研究院所設置等基本情況時,對方皆則以“不清楚”作為回答。
這一情況與《科學新聞》記者在2006年3月與四位朝鮮科學院來賓接觸的印象一致。這四位朝鮮科學院官員來北京參加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科學與發展網絡(SciDev.Net)合辦的東亞科學傳播研修班。
在研修班關于中國科技體制的講座中,幾位朝鮮科學院人員對中國競爭性的科技基金申請體制感到非常驚訝,并表示在朝鮮從未聽說過獨立于本單位的科研基金。盡管他們在四天的研修班中很少發言,但是聽完了對中國科學基金的介紹后,立刻提問,咨詢他們是否可以申請。
孱弱的研究
張寶仁介紹說,朝鮮的研究人員發表國外論文很少,他們一般發表在國內雜志上。他們也沒有向國外投稿的習慣,與國外聯系很少,并且其科學體系也不鼓勵對外投稿。
記者以從屬機構為DPRK(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的限制條件搜索著名的生物醫學數據庫pubmed,僅找到1篇涉及朝鮮作者的研究論文。
這篇短訊發表在1997年第12卷第7期的《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上,作者是來自平壤婦產科醫院的顧昭(音)與北京的中國國家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但通訊作者是中國科學家。這篇論文是關于子宮內膜的銅質宮內節育器中吲哚美辛體外釋放的研究[1]。
而以從屬機構為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限制條件搜索Pubmed,則發現了2篇不同的文獻。其中一篇是關于醫學道德教育的文章[2],而另外一篇則是關于腎移植病人的良性乳房疾病治療問題[3]。
同樣的搜索條件(從屬機構為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在幾乎涵蓋所有學科領域的數據庫Science Direct中檢索僅發現33篇論文。經過核實發現,有32篇機構署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這32篇論文中朝方科技人員作為通訊作者的有11篇,如2009年發表在《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研究通訊》(BBRC)與韓國合作的關于細胞系中自體吞噬誘導的抗癌活性的研究[4]、2009年發表的《國際氫能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關于氦氣、氬氣對80%氫氣/20%一氧化碳合成氣火焰作用的研究[5]。
金策工業綜合大學(Kim Chaek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電氣工程系與上海交通大學電氣材料與絕緣研究中心教授江平開合作的關于含水樹XLPE電纜絕緣的研究,發表在2007年的《聚合物降解與穩定性》(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6]。(以上均為2009年6月19日搜索結果)
據江平開介紹,金策工業綜合大學在朝鮮的地位相當于清華大學在中國地位,是一所工科很強的大學。2007年的這篇電纜絕緣研究的論文作者之一金天雄是江平開的博士生, 前后在江平開實驗室學習工作約5年時間。
“金天雄(Chonung Kim)希望我們能夠把金策工業綜合大學列入研究單位,其實這項研究并不是我們與朝鮮方面的合作項目。”江平開告訴《科學新聞》。
“把朝鮮提升為一個科技強國”
朝鮮一心發展衛星和火箭技術,希望能夠加入宇宙探測行列。今年4月5日,朝鮮再次嘗試發射衛星,但美媒體認為其基于數十年前蘇聯的飛毛腿導彈技術研制出來的“大浦洞2號”(TaepoDong-2)火箭仍然以失敗告終。
2006年4月,新華網撰文介紹,朝鮮最高權力機構在最高人民會議上專設關于發展科技的議程,要求科技工作者像人民軍戰士那樣,“發揚拼死奮斗的精神去占領科技的高地”。朝鮮勞動黨中央書記崔泰福于當年作報告《加快發展科技,大力推動強盛大國建設》稱,在長期計劃上,朝鮮將在今年著手制定下一個至2012年的“科技發展5年計劃”,并做好執行這一計劃的各項準備工作;同時要制定至2022年的國家科技發展戰略,把朝鮮提升為一個科技強國。
2008年,其時尚在吉林省科技廳任職的單波在《全球科技經濟瞭望》撰文《2007年朝鮮科技發展綜述》表示,朝鮮從2003年開始的5年計劃期間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朝鮮特別關注并積極推進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生物工程學等核心基礎技術的發展。并且,自2006年首次在朝鮮全國最高人民會議上專門增加科技報告以來,該國對科技工作的重視程度超過以往任何時期。
單波在文章中寫到,2007年朝鮮在醫療領域研制成功了人造膝關節、免疫復活劑“金靈水”、納米銀抗菌牙刷、開發出色覺醫療檢測支持系統“八百兩”、掌握了使用計算機檢測白血球的新技術等;在農業領域研發了可促進植物生長并提高糧食單產的植物活性劑“強綠”;在環保領域完成了大同江防污換水系統的研究;在信息激光等領域成功開發出被命名為“龍南山”的人與電腦對話朝鮮語語音識別系統、硬件集成電路設計等等。在信息技術方面,金策工業綜合大學2007年設立了“遠程教育中心”,還同中方合作,在沈陽市設立了IT研發基地,派IT人員在中國丹東及韓國接受軟件培訓等。
單波的文章還列舉了朝方公布的技術發明統計。據朝鮮國家科學院發明局宣布:2007年上半年,全國共注冊500多項發明和1000余件新技術及創意設計。
但是,記者接觸的幾位東北亞研究專家均表示,他們對朝鮮統計材料的可信度表示懷疑。
隱患與希望
單波文章稱朝鮮“突出強調2007年的主要任務是加快實現經濟現代化的技術改造”,加大了對科技投入的力度。其“科技支出較2006年大幅增長60.3%,并執行把企業純收入的2%作為自身科技發展經費的新措施”,并且,“繼續強調發展納米技術、生物工程和信息產業的重要性,著力推動發展尖端科技和應用新技術,提出發展核心基礎技術和信息技術才能實現國防工業和人民經濟現代化”。
韓國早在幾年前就提出“給基礎科學施肥才能結出世界第一的商品”(據韓國《朝鮮日報》),然而,在三八線的另一邊,在“大米就是社會主義”(金日成語)的朝鮮,由于社會現實,其大部分研究力量均在從事工業應用領域研究,基礎科學研究則荒蕪甚多。
另外,據張寶仁2006年發表文章《朝鮮國外科技引進現狀及其發展趨勢》表示,朝鮮多年來堅持自力更生建立“自立民族經濟”思想,但卻對科技投資一直不足,科技開發和研究手段相對落后。近年來朝鮮認識到,堅持其“主體性”的原則并不意味著要關起門來搞科研,排斥或拒絕他國先進的經驗與技術。
張寶仁認為,隨著前蘇聯解體后兩國關系冷卻,不僅新增科技合作和引進項目大幅度減少,就是原有的一些經濟、科技合作項目也中途停止,這給朝鮮的對外科技合作事業帶來較大的沖擊。并且,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朝鮮經濟開始不景氣而且逐年加重,來自內外的雙重壓力使國外科技引進更加艱難。
除了這些方面的問題,長遠來看,朝鮮的高等教育也存在科技發展后勁不足的隱患。
盡管朝鮮有免費教育制度,但據孫啟林透露,朝鮮的名牌大學,如金日成綜合大學,差不多是貴族教育、精英教育。而且,如能進入這些學校,就會有一些特權,如免服兵役、留學國外等。
但非干部子女則很難進入這些學校,“更不要說選擇好專業了。”孫啟林說。
參考文獻:
[1]Human Reproduction. 1997, 12:1563-1566.
[2]Medical Teacher, 2009, DOI: 10.1080/01421590802590553
[3]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 2005, 37:4315-4319
[4]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9, doi:10.1016/j.bbrc.2009.06.046
[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09, 34:1578-1584
[6]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2007, 92:537-544
2024前沿科學創新大會近日在深圳舉行,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與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緊密合作,發起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和青年科學家科學第一講活動。科普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活動期間,活躍在科研一線的青年科學......
丙烯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化工品之一,也是塑料、橡膠、纖維、醫藥等領域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7月19日,一項來自天津大學新能源化工團隊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在《科學》上發表。該團隊研發出一種成本低......
“做科學研究工作務必勤奮、誠信、求真務實。”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22年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生舉行的百歲壽辰紀念活動上,期頤之年的李德生再次囑咐后輩們。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李德生看來,......
“書中每一篇文章都講述了一位老科學家跌宕起伏而又自強不息的人生故事,我被這些文字所打動。”7月9日,在北京舉辦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暨《風范:他們用一生寫就的科學家精神》(以下簡稱《風范》)新書出版研討......
2016年,剛本科畢業不久的杜立就收到了自己的博士生導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WolfgangKetterle拋來的“燙手山芋”——這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讓他在MIT設計搭建一個全新的量子氣......
Science,21JUN2024,VOL384,ISSUE6702《科學》2024年6月21日,第384卷,6702期物理學PhysicsTopologicalHong-Ou-Mandelinter......
6月21日,北京交通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該校舉行。9561名本碩博畢業生順利完成學業,開啟人生新的征程。北京交通大學校長余祖俊寄語學子。北京交通大學供圖畢業典禮現場。北京交通大學供圖......
文|江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是一個重要的、引人入勝的主題。我生長于畫家之家,從小耳濡目染,對繪畫藝術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和感悟。然而我長期從事化學和材料的研究與教學,自40......
6月6日全國第十個“放魚日”之際,湖南長沙公益放流站揭牌儀式暨長沙開福區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沙舉行。放流現場。主辦方供圖該放流站是湖南省生態保護志愿服務聯合會承接,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
5月18日,2024年校園開放日暨高招聯合咨詢會活動在北京科技大學舉辦,各在京招生學院以及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近50余所“雙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