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0-08 14:13 原文鏈接: 一名七十六歲老院士倔強的科研生涯

       76歲了,郭光燦院士一直都很忙。他是中國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的開創者,科研碩果累累,本可頤養天年,但至今仍舊一門心思撲在科研上。記者見到他時,郭老剛從成都開會回來。黑白相間的頭發,是歲月在他身上的積淀;消瘦的面頰、寬厚的眼鏡,流露出他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激情。

      1942年,郭光燦出生在福建的一個漁村,從小就天資聰慧。1960年,以數理化三科均為98分的成績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錄取。5年后,郭光燦大學畢業,獲無線電電子學學士學位,留校任教,從此,除了講臺授課,搞科研成了他最大的愛好。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科學春天的到來,讓他受到了極大的鼓舞。“那時候一心就想把時間找補回來。”郭光燦回憶,當時條件艱苦,冬天沒有暖氣,抱著一個暖水壺,每天看書到半夜是常態。

      “當時因為經費缺乏,做起科研來往往是捉襟見肘,在那樣的情況下,發現光做實驗行不通,就改做理論,于是選擇了光學領域中的冷門——量子光學。”從那時起,郭光燦開始了自己倔強的“少數派”科研生涯。

      選擇量子光學,純粹是從學術愛好出發,因為大學學的是量子力學,量子世界的奧妙激起他的好奇心。“要是把量子理論用到光學中去,一定會有新現象。”郭光燦推測。

      1981年,39歲的他通過公開考試選拔,公派出國學習。在國外兩年,郭光燦發現,量子光學領域的研究,國外早在20多年前就開始涉足,而國內學術界幾乎無人問津。

      目睹了這種差距,郭光燦并沒有灰心,反而以更大熱情投入到量子光學領域的研究中。他暗下決心:回國后一定要把這門新的學科組建起來。

      1984年,他用校方資助的2000元組織召開了中國第一次量子光學會議,與會的20多名科技人員雖然大多未曾開展過量子光學研究,這次會議卻成為中國量子光學發展的起點。

      回國后,隨著研究重新步入正軌,郭光燦對量子領域的認識也越來越豐富。這時,一個新的想法開始浮現在他的腦海里。

      上世紀90年代初,當量子信息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國際學術界悄然萌芽時,郭光燦就敏銳地意識到,這是極富生命力的嶄新發展方向,是中國可能在國際學術界獲得一席之地的大好機遇。

      然而,搞好科研,僅憑一腔熱血還遠遠不夠。在提出量子信息之初,這一想法遭到了不少質疑:量子信息理論能否具有說服力?量子光學尚處于起步階段,量子信息能搞成嗎?郭光燦這樣回答:“要以搞‘兩彈一星’的精神來推動量子信息的發展,以搶占先機。”

      “從事量子光學是基于興趣,但研究量子信息不僅僅是興趣。”郭光燦坦言,量子信息可以為國家未來的科研和國防實力作出貢獻。有了這樣的論斷,他又一次選擇了“冷門”。

      做理論、培養研究生、參加國際會議,提高基礎。5年后,郭光燦的團隊在量子信息領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他所帶領的學生隊伍也逐漸成長起來,并先后培養出多名科學院院士,其中就包括潘建偉、彭堃墀、孫昌璞和杜江峰。

      在郭光燦看來,這批院士就好比國內量子信息領域的一顆顆種子,為量子信息10多年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如今,當年被視為偏科冷門的量子信息成了全世界致力研究的熱門。回憶起這段經歷,郭光燦充滿自豪,“我們搞科研就是為了國家強盛。”

      “郭老沒有什么愛好,如果有,那就是待在辦公室和實驗室。”郭光燦的助理段開敏說,郭老現在一年仍有不少時間在外出差做學術交流,“他周末很少休息,也沒有星期幾的概念,說起時間都是幾月幾號。”

      明年,是國內第一次量子光學會議召開35周年。“準備把當年參加會議的老先生再次邀請過來,告訴他們,當初播下的量子研究的種子,開花了。”郭光燦認為,這就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價值。

      從事了一輩子量子領域的科研工作,已過古稀之年的郭光燦依舊堅守如初,在他看來,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不論身處哪里,都應當為自己國家這個階段的歷史任務作出貢獻。這是時代的擔當,也是民族的傳承。


    相關文章

    “青椒”指南:教學與科研如何兼得

    最近,總遇到青年教師反映不知道如何平衡教學和科研的苦惱。這是當下高校的普遍現象,特別是對于那些新體制下的青年教師,盡管各學校的政策可能稍有不同,但最終的考核大致相同——既要有令人驚艷的科研創新成果,又......

    作者僅3人!山西小伙“打破常規”收獲一篇Science

    這是山西小伙高天的“巴黎讀博記”:2019年春,28歲的他只身來到法國巴黎,第一眼就愛上了這座城市。他進入著名的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ESPCI-Paris)PMMH實驗室,遇上了兩位不擺架子的“朋友......

    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任國家衛健委副主任

    近日,國家衛健委官網更新領導班子,顯示曾益新已任國家衛健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正部長級)。個人簡介:曾益新,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

    秦裕琨院士捐贈150萬支持哈工大能源學院建設

    9月22日,哈工大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儀式在主樓620會議室舉行。自2019年12月起,秦裕琨院士向哈工大教育發展基金會累計捐贈人民幣150萬元。同時設立“秦裕琨基金”,用于支持能源學院發展建設。校黨委......

    中國科研經費&論文兩大利好!

    近日,有兩則關于中國科研投入和產出的好消息令人振奮。一是據《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2022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首次超過3萬億元,達到30782.9億元;二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20......

    卷,太卷了!院士也來申請國自然面上項目……

    科研難做,難在發論文和申基金。兩者相比,基金或許更難上一籌。每年到國自然基金評選階段,那真是千萬大軍擠獨木橋,有人歡喜有人憂。近幾年,有不少科研人表示,國自然基金越來越卷了。更有人在小紅書上吐槽,現在......

    卷,太卷了!院士也來申請國自然面上項目……

    科研難做,難在發論文和申基金。兩者相比,基金或許更難上一籌。每年到國自然基金評選階段,那真是千萬大軍擠獨木橋,有人歡喜有人憂。近幾年,有不少科研人表示,國自然基金越來越卷了。更有人在小紅書上吐槽,現在......

    質疑?剛評上院士就被曝十余篇論文造假,涉嫌數據偽造曝光了

    2023年8月11日,國際知名醫學期刊《臨床腫瘤學雜志》(影響因子45)撤回了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MarkJSmyth等人于2016年4月20日發表的題為“CombinationAnti-CTLA-4......

    重磅!安芷生院士獲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RogerRevelle獎章

    2023年9月13日,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宣布授予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羅杰·雷維爾獎章(RogerRevelleMedal)。AGU是世界最大的地球與空間科學的非營利性科學組織,......

    中國科學院發布《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為規范(試行)》,看看新增哪些內容

    近日,中國科學院網站發布《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為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規范》包含總則、科研活動行為規范、社會活動行為規范、增選工作行為規范、禁止行為以及附則共六章,共三十三條。《規范》指出......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