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4-28 16:21 原文鏈接: 丘成桐:讓需要的人得到他們需要的

      3月26日,一個捐贈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捐贈人為丘成桐先生,他拿出了個人積蓄,宣布將向清華大學捐贈100萬美元。

      根據丘成桐的規劃,這筆善款將平分為兩份,分別注入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新設立的“丘鎮英基金”和“梁若琳基金”,用于支持清華大學數學學科發展、新一代數學領軍人才培養與求真書院的建設。

      這兩項基金,分別以丘成桐父母的名字命名。他說,自己是心懷著父母的恩慈做了這次慈善。

      承接父母之念

      雖然三十年來一直在做慈善,但丘成桐謙稱自己“談不上有什么慈善理念”。用他的話來說,于公,希望推動數學教育的變革,助力中國在科學研究上實現更多突破;于私,這是出于對恩情的一份回報。

      1949年,丘成桐出生于廣東汕頭,同年隨家人移居香港。初期,丘家幾乎沒有收入來源,還要不斷搬遷住處,生活相當動蕩和困頓,一家人甚至常為吃飯發愁。

      后來,父親丘鎮英在學校獲得教職,但工資并不高,勉力支撐著一大家子。不過,一家人苦中作樂,逢年過節自家做了米酒、糕點,也不忘饋贈鄰人親友。

      1963年,丘鎮英不幸因病去世,幾個孩子近乎放棄學業。但母親梁若琳扛下所有壓力,一邊四處借錢,一邊起早貪黑做手工制品賺取收入,供孩子們上學。

      多年后丘成桐回憶起那段日子,依然感慨萬千。他說自己就是在那個時刻一夜之間長大了,下定決心要好好讀書。

      丘成桐說,母親的堅韌和父親的風骨,對他這一生都有著巨大影響。丘鎮英生前為人清廉,治學嚴謹。當時,有位學生向丘成桐透露:她曾因交不起學費無奈停止學業,后來丘鎮英私下幫她交了學費,她才能繼續大學的學業。

      丘成桐從未聽父親提過這事,去問母親,她也毫不知情。“坦白講,當時我家里兄弟姊妹念書的學費,我們都不見得交得上。”丘成桐告訴記者,“但即使是這樣的情況,我父親還愿意幫學生繼續念書。后來我慢慢發現,他幫過的還不止這一個學生。我那時覺得很佩服。”

      母親梁若琳也同樣有慈善之心,她善待左鄰右舍,甚至和周邊的小商小販守望互助,結下了友情。因而在丘鎮英去世之后,他們都會給她幫忙出力,幫助丘家度過了最艱難的階段。

      “我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我的父母雖然很困難,但還是給很多朋友都幫過忙。我想,很多有需要的人,在最痛苦的時候,如果有人幫忙,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丘成桐說。

      2018年,丘成桐在祖籍地蕉嶺設立了丘鎮英獎學金和若琳獎學金。今年3月對清華的捐贈中,丘成桐再次以父母之名開設基金,同樣也是出于對父母恩慈的感念。

      丘成桐回憶說,父親曾教導他,一個人有所成就后,應當為自己的同胞做些事情。如今,他承接父母之念做了捐贈,也寄托著他對家人的懷念。“我父親去世六十多年了,母親則是三十多年。今天我成長得不錯了,我想應當對他們有些表示。”他說。

      念師恩

      在接受專訪時,丘成桐多次提到,自己很喜歡幫助年輕人,很喜歡看到他們的成長。

      家境的窘困曾讓丘成桐的求學之路顯得有些危機四伏,是幾位老師幫他渡過一個個難關。

      中學期間,丘成桐因不遵守著裝制度被班主任潘寶霞留下來談話。潘老師本想嚴厲處理,卻注意到了他單薄的著裝,遂詢問了他家中情況。丘成桐把每天吃什么、家里境況如何一五一十地跟她說了。

      “你父親是教授,但你穿不暖吃不飽?”潘老師很震驚。后來,她送來奶粉和一些食物,讓瘦弱的丘成桐補充些營養。

      在自傳中,丘成桐寫道:“這次事件竟是我的轉折點,我被潘老師的好心腸感動了。這么多年來,在記憶中極少有老師或學校人員關心過我,我決心不讓她失望,發誓努力做個更好的學生。”

      后來,丘成桐考入香港中文大學,遇到了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年輕學者斯蒂芬·薩拉夫(Stephen Salaff)。薩拉夫后來引薦他去伯克利求學,并幫助他拿到了當時最高額的獎學金。這讓丘成桐在出國讀書后沒再為學費發愁,還能省下一些錢來寄回香港。

      在伯克利,丘成桐遇到了他的恩師、華人數學家陳省身。丘成桐曾說,陳省身于他而言幾乎是父親一般的存在,無論是在學問上,還是在為人處事上,都對他有巨大影響。

      丘成桐回憶,“我一邊學習陳先生的著作,一邊接受他的指導。有空的時候,陳先生總請我到他家里去聊天,他對我說的話,到今天我依然記著并做到。他說做一個有學問的人,要跟有學問的人做朋友。這點是很重要的,現在很多學生沒想到(這一點)。”

      1971年,年僅22歲的丘成桐在伯克利拿到博士學位,并在27歲時證明“卡拉比猜想”,震驚了數學界。30歲時,他便被普林斯頓大學聘為終身教授,8年后轉到哈佛大學任職。他先后斬獲菲爾茲獎、麥克阿瑟獎、克拉福德獎、沃爾夫數學獎、馬塞爾·格羅斯曼獎、邵逸夫獎,成為當代數學巨擘。

      學術之道

      2009年,應清華大學邀請,丘成桐出任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主任,分文不取。

      其實,在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落成之前,丘成桐已開始在內地籌資興建類似的“學術特區”。而他在各地成立的數學中心,均不拿任何工資。

      丘成桐又把目光延展至基礎教育階段。2008年,丘成桐在內地正式設立丘成桐中學數學獎。這項競賽中,學生可自行選擇感興趣的題目,并提交研究報告,體現自己的科研能力。“這個獎,是要讓我們中國的小孩子能夠得到全世界的重視。”丘成桐說。

      2010年,丘成桐創辦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旨在選拔一流的數學人才。他坦言,二十年前,赴海外留學的中國大學生基礎較差。“很多學生進了名校以后,他就覺得足夠了、不用再念書了,于是程度跟不上。我想通過這個比賽,鼓勵一大批學生,讓他們學好學業。”

      而在學者層面,丘成桐于1998年發起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ICCM),一直舉辦至今。

      競賽和大會每年的運轉費用與獎金是個龐大的數字。獎金所需金額,多由朋友、企業和機構支持,但有時也難以為繼。

      身為世界級大學者,丘成桐經常為慈善親自下場,游說籌款。丘成桐笑言自己籌款的“秘訣”不過是“無私”二字:“我想是因為我們做事情,很明顯地沒有圖自己任何好處,所以人家也看得很清楚。朋友多了,困難就少一點。”

      在丘成桐的溝通與努力下,十余家國內知名企業及慈善機構紛紛慷慨解囊,不少機構在丘成桐的影響下,表示了積極的捐贈意向,愿意支持中國數學事業的不斷發展。

      治學與做人

      丘成桐的生活很簡樸。在清華,他穿著有些發舊的西裝,在校園西側一棟不起眼的老樓“靜齋”中辦公。他把讀書、做學問視作最好的享受。

      “開一個很豪華的車子,對我來講沒意思,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也沒意思,能夠讓需要的人得到他們需要的,那才是重要的。”丘成桐說。

      在多個場合里,他孜孜不倦地向年輕學子強調擺正學風的重要性。

      “尋求真理的路并不容易,但成功時的喜悅卻無與倫比,這種喜悅有如看到造物的真諦,并非金錢和權力的感覺所能比擬。但我們必須要牢記:成功的路必須由自己去耕耘,這種成功才會帶給我們一個純真的喜悅感。”2011年,丘成桐在華南師范大學的演講中說了這樣一段話。

      對于丘成桐來說,學術之道不只是研究方法,更涉及很多人生觀的取向。他希望,為中國培養的下一代數學、科學人才,應當兼顧治學與做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給社會帶來進步。

      丘成桐希望“從娃娃抓起”,培養世界一流的、有創造性的學者。“希望能看著孩子們慢慢成長,成為有血有肉的學者,真真正正為學問做一些貢獻。”

      這位數學大師,正努力地將中國的年輕人領至高處,以望向更遠的地方。(完)

    相關文章

    丘成桐:數學落后歐美不可怕,我們有信心做好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韓揚眉“我曉得(最近)網上批評我的很多,但事實就是事實,我們的數學雖然暫時落后于美國、歐洲,但我們不怕,我們有能力和決心更快速地成長。”6月9日,在第15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頒......

    丘成桐:打好數學強國“底子”

    從丘成桐中學科學獎到丘成桐數學英才班和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十多年來,面向中學生,著名數學家、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教授在數學人才培養上發力頗多。瞄準一流數學家培養,丘成桐認為,培養......

    丘成桐:基礎科學發展的成果不是立竿見影的

    基礎科學是創新的源泉,只有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才能永遠保持自主創新力,推動應用科學革命性發展。菲爾茲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被《紐約時報》譽為“數學王國的......

    丘成桐:讓需要的人得到他們需要的

    3月26日,一個捐贈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捐贈人為丘成桐先生,他拿出了個人積蓄,宣布將向清華大學捐贈100萬美元。根據丘成桐的規劃,這筆善款將平分為兩份,分別注入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新設立的“丘鎮英基金”......

    丘成桐:基礎科學發展不是立竿見影,需要一些時間

    4月27日,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在2024中關村論壇舉辦期間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表示,基礎科學的發展不是立竿見影,一般來講要5年到10年才看......

    丘成桐:讓需要的人得到他們需要的

    3月26日,一個捐贈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捐贈人為丘成桐先生,他拿出了個人積蓄,宣布將向清華大學捐贈100萬美元。根據丘成桐的規劃,這筆善款將平分為兩份,分別注入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新設立的“丘鎮英基金”......

    丘成桐:我們對基礎科學的重視程度仍待提升

    2009年12月17日,清華大學舉行儀式,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的前身——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宣告成立。中心主任、菲爾茲獎獲得者、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在官網上寫道:“在清華大學的百年歷史里,清華以強大的......

    丘成桐:鼓勵好奇心,保護創造力和想象力

    12月3日,2023丘成桐中學科學獎總決賽在清華大學落下帷幕。來自海內外的89支中學生團隊共決出61項大獎,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經濟金融建模六個學科的金、銀、銅、優勝獎,以及跨學科的最......

    丘成桐談基礎科學教育:試錯讓我接近正確方向

    “試錯的階段對我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就是這些小挫折、錯誤讓我慢慢地接近了正確的方向,也讓我更加堅定。”在近日舉辦的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上,著名數學家、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分享他的“成名作”——證明卡拉比猜......

    AI是否會超越人類?丘成桐:AI不會代替人類思維

    近代物“人工智能(AI)是否會超越人類最優秀數學家?”對此,數學家、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主席丘成桐表示,從目前來看,人工智能無法識別幾何背后的定律,更無法識別數學與其他科學之間的關聯,人工智能不會代替人類......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