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獲悉,該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析:冰川躍動導致7月17日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東汝鄉阿汝村發生冰崩。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介紹,遙感監測數據顯示,此次冰崩范圍約10平方公里,長6.3公里,最寬處約2.6公里,是國內有觀測記錄以來由冰川躍動導致的冰崩面積最大、距離最長的一次。
關于本次冰崩產生的原因,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郭萬欽和上官冬輝指出,是由該地區一條冰川近期的躍動導致。發生躍動的冰川位于阿里地區阿魯錯西側無名山脈,近幾年已經處于躍動期。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該冰川在1971年至2010年間面積萎縮了近9%,但自2013年至今年7月2日,該冰川向前推進了300米,并于后期沖出山口,造成冰崩災害。
郭萬欽和上官冬輝分析,此次發生如此大規模的躍動,主要是由于該地區近期降水,使冰下靜水壓力增強、冰體滑動速度加快。此外,冰川下游的V字形山谷對冰川運動阻力較大,導致該冰川在躍動前期積蓄了大量的運動勢能。隨著躍動進程的發展,在下游冰舌區不斷前進、冰川運動阻力不斷減小的情況下,冰川上部積累區大量冰體快速下泄,連同整個冰舌區沖出山口,并在后續冰體的推動下繼續向下游推進,直至沖入阿魯錯湖中,形成嚴重冰川災害。
康世昌介紹,冰川躍動是一種特殊的冰川快速運動現象,常常伴隨相關災害的發生,因而早期被冰川學者稱為“災難性的冰川前進”。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近年來,冰川躍動事件發生頻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在青藏高原第三極地區也頻頻發生。
據該實驗室組建的冰川躍動數據庫顯示,我國境內的冰川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地區,共4900余條,其中1%的冰川目前處于躍動期。因此,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議,對國民經濟造成災害的冰川應實施加強觀測、重點防范的工作。
微塑料通常指尺寸小于5mm的塑料纖維、薄膜、碎片、微球等。微塑料具有質量輕、體積小、不易分解等特性,在水體、土壤、沉積物、大氣等環境中廣泛分布,帶來潛在的氣候環境影響,被認為是全球重要的環境污染問題之......
王飛騰(中)在首鋼大跳臺儲雪堆監測雪質變化。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供圖北京2022年冬奧會期間,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為世界展現了超級大回轉、滑降等高難度動作的魅力,冰狀雪賽道功不可沒。冰狀雪賽道用的......
青藏高原是全球變化研究關鍵地區之一,具有全球變化研究的獨特性和優越性。目前,觀測資料的缺乏是青藏高原研究面臨的重大挑戰。因此,綜合使用可靠的原位觀測、遙感測量及改進的數值模式對于青藏高原冰凍圈及其與氣......
2018年夏天,一篇題為《北極圈罕見32攝氏度高溫,我們有生之年,或許再也看不到北極熊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盡管把一個地點的最高溫度當作平均溫度來認知是不科學的,但這個全球氣候變暖的“小故事”,還是著......
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法國等35個國家的100多位科學家23日齊聚蘭州,共同推進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IPCC)《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的編制工作。當日,IPCC第六......
大氣中吸光性氣溶膠(黑碳、棕碳、礦物粉塵等)對太陽輻射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能夠加熱大氣層,導致區域和全球變暖,加劇冰凍圈消融。雪冰中吸光性雜質也被認為是近期青藏高原冰凍圈加速消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影......
太平洋的風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凍圈變化卻能決定風往哪兒吹。“青藏高原冰川、積雪面積的大小,會直接影響亞洲季風的強弱,決定我國東部地區的旱澇。”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說。鑒于在青藏......
從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獲悉,該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析:冰川躍動導致7月17日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東汝鄉阿汝村發生冰崩。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介紹,遙感監測數據......
從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獲悉,該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析:冰川躍動導致7月17日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東汝鄉阿汝村發生冰崩。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介紹,遙感監測數據......
第一屆中國冰凍圈科學學術大會日前在京召開。會議以“冰凍圈變化、影響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探討了冰凍圈的變化機理以及對全球和區域氣候、環境的影響,并探索減緩和適應冰凍圈影響的技術和科學對策。冰凍圈科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