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不到10%。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郝繼輝教授團隊經多年研究,證明抑癌基因EHF在趨化因子受體CXCR2陽性中性粒細胞浸潤中的抑制作用,以及硝呋莫司能夠提高EHF的表達,抑制CXCR2陽性中性粒細胞浸潤和招募,進一步提高胰腺癌在化療和免疫治療中的敏感性,為胰腺癌治療帶來新的希望。近日,該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消化系統雜志《胃腸病學》。
據介紹,目前以吉西他濱為基礎的化療,仍是治療胰腺癌患者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這種治療措施的反應率極低,大多數患者會迅速對化療方案產生耐藥性。
目前,隨著癌癥整體診治水平的進步和藥物的不斷研發,PD-1/PD-L1等免疫治療藥物提高了多種癌癥患者的生存率。但可惜的是,由于免疫微環境(IME)的抑制,胰腺癌患者對免疫療法的反應仍舊不理想。由于胰腺癌對化療和免疫療法的反應較差,探尋新的靶點和化合物以克服治療耐藥問題非常必要。
體細胞TP53是所有癌癥中最常發生突變的抑癌基因,其缺失或突變會影響髓系細胞和T細胞的募集和活性,從而導致免疫微環境重塑和耐藥。郝繼輝介紹,據估計,60%—70%的胰腺癌病例中存在TP53突變。因此,識別TP53突變和免疫環境相關基因的特征有助于克服胰腺癌患者的化療和免疫治療耐藥性,為胰腺癌患者探尋并制定更好的治療策略。
科研團隊分析了基因組單核苷酸多態性測序、單細胞RNA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學,進行了多重免疫組織化學和流式細胞術,開展臨床隊列和臨床前基因小鼠模型分析,調查CXCR2陽性中性粒細胞的比例。此外,團隊還使用多重細胞因子分析和染色質免疫沉淀實驗來研究機制。
結果顯示,胰腺癌中TP53突變介導的腫瘤抑癌基因EHF缺失,增加了CXCR2陽性中性粒細胞的招募,并調節了它們的空間分布,進一步促進了化療和免疫治療抵抗。
“從機制上看,EHF缺失會誘導CXCL1轉錄,以增強體內和體外CXCR2陽性中性粒細胞遷移。”郝繼輝表示,CXCL1或CXCR2阻斷完全消除了中性粒細胞遷移的效應,表明EHF以CXCL1-CXCR2依賴的方式調節CXCR2陽性中性粒細胞遷移。CXCR2陽性中性粒細胞的減少,能夠阻止EHF缺失導致的化療和免疫治療耐藥。
此外,臨床前的轉化研究表明硝呋莫司可顯著促進EHF的表達并降低微環境中CXCL1-CXCR2信號軸。更重要的是,硝呋莫司還可同時抑制JAK1/STAT1途徑,進一步抑制CXCR2陽性中性粒細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從而克服胰腺癌化療和免疫治療抵抗作用。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趙玉沛院士、廖泉教授團隊在MolecularCancer雜志發表論著,報道了該團隊研發的一款原創性靶向c-MET信號通路的嵌合抗原受體巨噬細胞(CAR-M-c-MET)在胰腺癌治療中......
近日,《自然-納米技術》(NatureNanotechnology)在線發表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楊祥良教授、甘璐教授團隊與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滕皋軍院士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
在乳腺癌患者中,“腔面型”乳腺癌患者占比約為65%至70%。記者18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的研究成果將改變免疫調節治療對該類乳腺癌療效不佳的困境,為“腔面型”乳腺癌免疫治療帶來全新認知和治療路徑。復旦大......
中美科研人員聯合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胰腺癌早期檢測和治療的關鍵蛋白標志物,為胰腺癌診療開辟了新路徑。相關成果于近日發表于國際期刊《自然》(Nature)。這項成果由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南方......
免疫檢查點阻斷(ICB)已成為肝細胞癌(HCC)的一種有希望的治療選擇,但對ICB的耐藥性和患者的反應各不相同。2024年9月10日,中山大學李斌奎,美國德州大學WangGuocan,中山大學元云飛共......
局部實體腫瘤能夠與機體其他器官“對話”,引發系統性/全身性免疫變化。骨髓造血生態系統在此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腫瘤誘導骨髓髓系偏向造血、導致促瘤性髓系細胞積累就是典型案例。然而,盡管B細胞同樣發育自骨髓......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陳敏山/副研究員王鑫團隊與澳門大學教授侯嘉杰團隊合作,研究闡明了肝細胞YTH結構域家族蛋白2(YTHDF2)在肝臟中促進化療誘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的新作用。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薛婧、王宇團隊與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唐玉杰,浙江大學王超塵等國內外研究者合作在Gut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就揭示了經由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元件(EndogenousRe......
來自鄭州大學生物細胞治療中心張毅教授研究團隊在Immunity上發表了題為PD-1signalinglimitsexpressionofphospholipidphosphatase1andpromo......
近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團隊研究發現了胃癌免疫治療的作用機理。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先進科學》(AdvancedScience)。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周志偉表示,該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