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地球約38.5萬公里之外的月球上,資源的價值超乎想象。對于人類而言,月球不僅是踏足浩瀚宇宙的前哨站,或許還是賴以生存的資源儲備倉庫。這些資源可幫助人們解決世界能源危機,滿足未來對智能手機和電動汽車等的需求,并將人們帶到火星甚至更遠的地方。
雖然這些寶藏無比誘人,但卻遙不可及。目前,人們還沒有開采月球上的貴金屬、水和氦的明確方法。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計劃發射的“阿爾忒彌斯1號”火箭可能變成人類重返月球的“發令槍”。英國《每日郵報》發文稱,一旦部署到位,人們的注意力將轉向礦業資源。月球資源的爭奪首先是大國之間的競爭,但過不了多久,世界上許多大型企業集團也會加入這場爭奪戰。
到目前為止,至少有6個國家和一批私人公司公開宣布了在未來十年內進行的250多次登月任務。他們都希望從這塊“月餅”中分得一杯羹,其中包括價值約1680億英鎊的水,數十億英鎊的黃金和1.2萬億英鎊的氦。不過,這些都是對價值極其粗略的估計。沒有人確切地知道月球深處有多少水、金屬和礦物。
水是無價之寶
將一立方米的水送入近地軌道的成本高達100萬英鎊,這意味著,獲得太空中的水,就如同獲得了無價之寶。月球上的水不僅是宇航員的生命之源,還可通過分離氫和氧元素制造火箭燃料。NASA估計,月球上存在約6億噸水冰。
水如此寶貴,甚至可以讓月球成為人們探索太陽系的“加油站”。
據2019年的一項研究報告,根據目前從地球供應水的成本來計算,在月球上生產水的價值為每噸870萬英鎊。該報告還估計,未來30年的市場價值可能約為1790億英鎊。
那么問題來了,月球上到底有多少水?
2020年10月,NASA首次證實陽光照射的月球表面發現水分,這意味著水可能分布在月球更廣泛的表面區域。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博士后研究員凱西·霍尼博爾說,他們發現的水,大約相當于一立方米月球土壤中有一瓶12盎司(約合354毫升)的水。
近期,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現,月壤、月巖中存在微量水,1噸月壤中大約有120克水,1噸巖石中大約有180克水。
金屬的巨大市場
為了變得更加環保,并應對地球上的氣候變化,電動汽車、風力發電場和太陽能電池板越來越受歡迎,但它們都需要大量被稱為“稀土”的金屬。
提取稀土中的金屬,如用于磁體的釹等,可能會對地球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考慮到這點,月球是個最佳替代選擇。它可能是個價值數萬億英鎊的“大市場”。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帶回月球巖石的阿波羅宇航員稱,月球表層也包含一些此類資源。但英國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大學的伊恩·克勞福德教授認為,這些資源可能很難提取。
克勞福德教授表示,我們對月球的了解還不夠多,不知道提取月球資源在經濟上是否可行,我們還處于探索階段。他表示會把“阿爾忒彌斯計劃”視為正在進行的勘探活動的一部分。
許多金屬對于在月球上和地月空間建造工業和科學基礎設施是必不可少的。
月球表面不少地方蘊含珍貴的鈦金屬,而且蘊藏比例可能是地球10倍。像鈦一樣,鋁、鐵也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此外,所有月巖中都含有豐富的硅,克勞福德教授說,這在未來太空工業化的背景下可能十分重要。
還有人猜測,月球表面之下可能還埋藏著價值數十億英鎊的黃金——一些穿越太空的小行星中可能含有黃金,在它們撞擊月球時與黃金一起沉入月表以下。
氦的誘惑性
當前,巨大的能源危機困擾著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
核聚變一直被認為是化石燃料的潛在替代品,科學家們希望模仿太陽,通過核聚變將氫轉化為氦來產生能量。
要做到這一點,一種方法是提取一種稀有的氫(氘);而另一種則是提取更稀有的氦,稱為氦-3。
氦-3在地球上極其罕見,但在月球的某些部分,包括靜海,表面物質中的氦-3濃度為20ppb。這是因為月球沒有大氣層提供保護,因此氦-3由太陽風沉積在了月球表面。作為核電站用鈾的替代品,這種同位素沒有放射性。據英國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學物理系研究講師托尼·庫克博士稱,它的濃度“大約是我們在大氣中發現的濃度的1000倍”。
據估計,月球上有價值約1.5萬億美元的氦-3,盡管這一數字如此具有誘惑性,但克勞福德教授還是表示,“無論如何,不該認為這對地球來說是經濟可行的能源”。
太空旅行在招手
除了寶貴的水、金屬和氦等資源,月球還是商業太空旅行的熱門目的地。金融服務公司瑞銀估計,到2030年,太空旅行市場價值將達到30億美元。
維珍銀河、SpaceX和藍色起源等公司都希望從這一賺錢的項目中獲利,那些負擔得起這筆費用的人一定不會錯失去月球等星球旅行的良機。
如何分割“月餅”
這一塊巨大的“月餅”將如何分割?這些資源的爭奪又將如何受到監管?
聯合國《外層空間條約》明確規定,任何民族國家都不能聲稱對月球擁有主權,包括所有主要的航天國家在內的100多個國家簽署了該條約。
《每日郵報》報道稱,來自多國的專家們一致呼吁解決規則和法律問題,以便在國際上達成更多共識,因為人們擔心爭奪這塊巨大的“月餅”會變成富豪公司之間的混戰。
無論如何,新的太空競賽已經真正開始了。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了解到,根據探月工程總體安排,2024年我國將發射鵲橋二號中繼星,為后續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任務提供中繼通訊服務。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王瓊介紹,嫦娥六號探測器作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備份......
記者1月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2023年集團公司計劃安排50余次宇航發射任務,全面推進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開展嫦娥七號、天問二號等型號研制工作等。1月3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召開2023年......
在距離地球約38.5萬公里之外的月球上,資源的價值超乎想象。對于人類而言,月球不僅是踏足浩瀚宇宙的前哨站,或許還是賴以生存的資源儲備倉庫。這些資源可幫助人們解決世界能源危機,滿足未來對智能手機和電動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618.shtm中新社北京7月13日電題:專訪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總師:嫦娥六號如何在月球背面&ldqu......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7905.shtm4月24日,是第七個“中國航天日”。52年前的今天,承載著第......
中新網北京4月21日電(馬帥莎)中國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呂波21日在北京表示,2022年中國航天依舊“繁忙”,中國空間站將完成在軌建造任務;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測重大任務正式啟動工程研制,中國......
近年來,中國加快航天強國建設步伐,取得一系列輝煌成就。展望未來,中國月球探測將有哪些規劃?全國政協常委、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近日表示,探月工程四期經過多年論證,已于2021年底正式立......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揭示月球演化奧秘近日入選202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嫦娥五號任務不僅實現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也為人類取回了21世紀的第一批月球樣品。如今,世界各國正在加快推進探月步伐,面對第......
前不久,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發布會透露,“十四五”期間,我國要啟動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其中就包括探月工程四期。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目前進展如何?具體將如何實施?全國政協常委......
攬月而歸,踏夢而行。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土壤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安全著陸,中國首次月球采樣返回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電,勉勵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并參加嫦娥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