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北京大部分地區重度污染,一名游客戴著口罩在午門前揮手跟朋友打招呼。
北京將開展人工消減霧霾科學試驗,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氣象科學依據。昨日(12月17日)在全市氣象現代化工作會議上,北京市副市長林克慶透露,目前北京氣象觀測站都面臨高層建筑阻擋等環境影響。今后兩年,將新增氣象自動觀測站200個以上,人工氣象觀測站全部達到國家基準站標準。
林克慶介紹,北京氣象觀測環境保護不力,全市一半以上國家氣象觀測站遭受不同程度破壞,5個臺站因環境破壞被迫遷建;全市僅有的2部天氣雷達因附近新建高樓被阻擋;全市唯一的國家基準氣候站,也因附近高層建筑嚴重影響探測環境,作用難以發揮。
林克慶同時指出,首都氣象預報預警核心科技水平難以滿足精細化預報需求,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和先進地區。如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國外已達到1公里、1小時分辨率,北京目前只有3公里、3小時分辨率;而北京分區縣預警業務則剛起步,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能力不足。
記者獲悉,目前,北京一些區縣如房山、大興、門頭溝等,已經開始展開區縣的天氣預報業務。北京市發布天氣預警,也會有如北部山區、南部地區降雨量更大之類的提法,但也只是分區的概念。今后將會精確到具體的區縣,以“市級指導,區縣發布”的方式,以區縣為單位發布氣象預警。
昨日會議上,林克慶表示,北京市將開展人工消減霧霾科學試驗。
此前,中國氣象局也印發了《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要求到2015年,全國各地氣象部門形成人工影響天氣改善空氣質量作業能力,在重污染天氣條件下能夠采取可行的氣象干預措施,如人工催雨等以消減霧霾。
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負責人郭學良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人工影響天氣消減霧霾的主要方式是人工增雨和人工消霧。人工增雨對清除霧霾有較好的效果,但前提是必須有降水形成的條件。
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則表示,人工增雨此前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加水資源或者對抗干旱,沒有專門針對凈化空氣操作過,到底下多大的雨才能清除霧霾等,都需要經過試驗評估。
該專家還指出,霧霾天氣一般天氣狀況比較靜穩,空氣流動性差,人工增雨作業的前提條件出現的可能性不太大。
有北京市的氣象專家也表示,霧霾條件下人工增雨的難度較大,目前或許會在極為特殊的局地霧霾的情況下,對能見度做一些試驗,但大范圍霧霾采取人工方式緩解的可能性很小。
郭學良還曾表示,如果達不到氣象條件,只能通過物理辦法來消霧。在北京、四川等地,曾做過一些消霧的科研試驗,即用液氮等制冷劑,使霧滴變成冰晶掉落地面。但他也表示,消霧尚未成為氣象部門的常規業務工作,且只能在局地實行。
北京市目前唯一的國家基準氣候站是人們在天氣預報中常常聽到的“南郊觀象臺”。
據了解,基準氣候站和一般監測站的區別主要是,一般的氣象監測站一天觀測三次,基準站一天觀測四次,并且有人值守。
此外,基準站的數據資料參與國家交換,作為全球氣象資料共享的一部分,以用于氣候變化等全球研究,其他氣象站資料不參與全球交換。
氣象站一般分成自動站、人工站,從級別區分有國家級氣象站和市級氣象站。北京市目前一共有300個左右氣象監測站。自動監測站雖然提供很多氣象數據,但儀器的資料大部分作為參考使用,而相比之下,人工觀測站因為需要長期維護和調整,數據更為準確。
北京市氣象局相關人士表示,今后要求新增200個以上自動觀測站,人工氣象觀測站全部達到國家基準站標準,意味著將對精細化預報提出更高的要求。
該人士表示,目前北京市各區縣氣象觀測站不參與天氣預報,今后區縣建了基準站后,也可能參與到區縣的天氣預報和預警中來。
氣象觀測站可以建在哪兒?
市氣象局相關人士表示,氣象站的位置有著較為苛刻的要求,比如要建在比較空曠、沒有高樓阻擋,符合氣象條件的地方。如果周圍有很多高樓大廈,則對溫度、風等氣象因素都會產生影響。
氣象站也不能建在高層,必須能夠代表人類1.5米到2米的生存環境高度。
目前,北京有一些觀測站建在公園等看起來較為空曠的地方,但隨著公園里人口密度增加,空氣流通性下降,也可能對監測帶來一些影響。
上述人士還表示,氣象站的位置不能經常變化,因為需要長期積累歷史數據,如果經常換地方,就無法具有代表性。
其表示,北京市特別是郊區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新建氣象觀測站,但是需要和有關部門進行協調,以優化氣象站的布局。
自動監測達到5分鐘、1公里時空分布,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達90%以上,氣溫預報準確率80%以上,觀測站網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不少于3個,完成多部雷達組網布局。
●氣象自動觀測站
新增200個以上,人工氣象觀測站全部達到國家基準站標準
●局地暴雨、雷電、冰雹預警
提前1小時以上發布
●沙塵、高溫、霧霾天氣預警
提前1天發布
●持續嚴重霧霾天氣預警
提前3天發布
昨日,一場原本可能到來的今冬首場雪與京城“擦肩而過”,而天津、河北等地都出現了飄雪。氣象部門表示,此次降水系統總體偏弱,且更多位于北京偏南位置,導致未在北京出現降水。20日之前,京城都將是晴到多云的天氣。
此前市氣象臺預報,昨日可能出現今冬首場降雪,但是直到昨晚,這場降雪遲遲未到。“北京南部、天津、河北中東部都飄雪花了,但和北京錯過了。”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郭金蘭說,這主要因為,前日下午到夜間,2-4公里高空的濕度都比較大,但近地面層的濕度較小。
昨日,北京市氣象局官微也發微博嘆息,“雪菇涼”瞥了一眼京城,頭也不回地就奔著天津去了,“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有緣擦肩過。”
“初雪一直是預報的關鍵點。”郭金蘭說,因為初雪在這個季節對交通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多項科考項目首次在北冰洋展開一起關注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考。目前,“雪龍2”號科考破冰船已在返航途中。在本次北冰洋科考期間,考察隊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尋找合適的海冰區域作為“冰站”進行作業。建立起長期......
記者22日從安徽省氣象局獲悉,經過8個多月的準備工作,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的各項外場觀測試驗于16日正式實施,預計將持續4年左右。2022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 中國氣象局共同推進安......
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的空間站航天技術試驗領域導電環磨屑試驗裝置自2022年10月31日與航天基礎試驗機柜一起隨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發射入軌后,至今已開展了為期5個多月的導電環磨屑在軌觀測試驗,成功實現......
“莊稼耕耘看天,工程建設看天,民航起降更看天。”對于中國民用航空西北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甘肅分局(以下簡稱“民航甘肅空管分局”)氣象臺技術室副主任陳麗晶來說,“觀天問風”的航空氣象員不僅要給飛機飛行提供......
“穹臺窺象”曾被列為青島十景之一,其中的“穹臺”指的就是座落在老城區觀象山邊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近百年來,這座不大的觀象臺背后,有數位中國天文氣象開拓者的名字熠熠閃光。在這里,孫立南父女“......
今年3月23日是第63個世界氣象日,主題為“天氣氣候水,代代向未來”。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18日在京啟動2023年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其間公布了“2022年度氣象現代化建設重大進展”,包括中國氣象......
央視網消息: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催生新發展動能。當科技和春耕相遇,會給麥田帶來了哪些新變化?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今年的春耕生產更有看頭。衛星觀苗情高分衛星遙......
當地時間3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批準通過新的全球溫室氣體監測基礎設施計劃,以填補關鍵信息空白,并支持采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該機構指出,當下許多涉及溫室氣體的國際和國家活動主要是由研究界支......
中新網2月23日電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23-25日,受弱冷空氣影響,西北地區東部、華北、東北、黃淮中東部、江淮、江南中東部、華南等地的部分地區將有4~6℃降溫,局地降溫8℃以上。此外,23日,西南地......
中國氣象局日前向社會發布新版《基本氣象數據開放共享目錄》(以下簡稱《目錄》),包含12類52種氣象數據和產品。新版《目錄》中自主研發產品占比大幅提升。其中,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模式數據、實況和再分析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