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5-18 16:46 原文鏈接: 博物館研究員揭秘:熊貓是什么時候開始吃素的?

    新華社重慶5月18日電 題:90歲博物館研究員揭秘:熊貓是什么時候開始“吃素”的?

    新華社記者張桂林、劉恩黎、朱高祥

    “我們從這塊熊貓牙齒化石來看,小種大熊貓的牙齒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可以證明這一時期的大熊貓已經開始吃竹子了。”黃萬波說。

    黃萬波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如今90歲的他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擔任特約研究員。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黃萬波給記者講述了大熊貓的直系祖先小種大熊貓的發展歷史,以及大熊貓飲食習慣的演變。

    “小種大熊貓化石最早發現于廣西柳城巨猿洞,1984年,我在重慶巫山龍骨坡首次發現了小種大熊貓的顱骨,這個顱骨比現生大熊貓的顱骨小得多,牙齒結構與更早期的熊貓相比,變化非常明顯。其上第四前臼齒的主尖內面沒有副尖,牙冠與齒根接合處也沒有釉質凸起,俗稱齒帶,下臼齒也明顯和現生大熊貓更像,便于磨碎、壓斷竹子。”黃萬波說,這證明了這一時期的大熊貓由于生存條件變化,已經從肉食和雜食食性的始熊貓,進化到了以吃竹子為主的階段。

    他介紹,小種大熊貓是一種世界上已滅絕的古生物,體長約1米左右,為現今大熊貓的直系祖先,它們活躍在約200萬年前。

    “我們可以推理這樣的場景:在某一個時期,小種大熊貓可能為了躲避劍齒虎等猛獸,鉆進竹林不敢出來,在此期間只能以竹子充饑。這更加鍛煉了它們牙齒適應竹子的功能,為其后代以竹為生的習性打下了基礎。”黃萬波說。

    黃萬波表示,小種大熊貓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和現在的大熊貓一脈相承,其骨骼化石為研究大熊貓不同時期飲食習慣的轉變提供了重要佐證,也對研究大熊貓與人類歷史發展、生態演變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重要參考。

    大熊貓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我國瀕危物種保護的旗艦種和傘護種。多年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大熊貓的保護。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顯示,大熊貓分布在秦嶺、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和涼山等6大山系,野生大熊貓數量為1864只。

    相關文章

    北京推動館城融合打造全域活態博物館

    一到節假日,一群身穿黃馬甲、耳邊掛著擴音器的“小小講解員”,就活躍在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各個展廳。17歲的講解員劉雨菲就是其中一員,她的志愿講解經歷已長達10年多。盡管已經上高中,劉雨菲依然堅持定期來館里......

    6月9日,我們把質譜博物館“寄”到了杭州

    以史明中國志繼往開質譜路質譜博物館·中國廣州讓珍貴的中國質譜歷史文化傳承得更久、更遠在這個記錄著中國質譜行業發展歷史的展覽館中有完整保存的中國《質譜》雜志創刊號一臺臺40年歷史的設備一本本70多年前的......

    選人不選項目!2023“新基石研究員”啟動申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1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邱晨輝)作為目前國內社會資金資助基礎科研力度最大的公益項目之一,“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從4月10日起開放2023年度申報,截止日期為5月31日。今年該......

    JochenSchwenk教授和于曉波研究員:循環蛋白質組

    “WestlakeProteomicsSeries”(WeOmics)系列研討會 由西湖大學Guomics實驗室,西湖實驗室iMarker實驗室,CN-HUPO,TheProteomicNa......

    植源抗真菌活性先導化合物發現和作用機制獲揭示

    當期期刊封面。研究團隊供圖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邱聲祥團隊研究揭示植源抗真菌活性先導化合物發現和作用機制。相關研究近日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在線發表于《農業與食品化學雜志》(JournalofAgricul......

    從鄉村到MIT!中國博士:我也曾經歷至暗時刻

    在旁人眼里,曹祥坤年輕有為,身上有太多光環。入選福布斯雜志北美地區2019年能源領域“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2020年“全美十大華人杰出青年”、2021年麻省理工學院(MIT)氣候與可持續發展聯......

    宋亮研究員:我們在版納種雨林

    作為眾多真實的“云南蟲谷”之一,哀牢山地區至今分布著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山地濕性常綠闊葉林,是歷史和自然留給科研人員的一本解鎖亞熱帶原始森林的無價寶典。“這兩年北京降雨多,但濕度和我們在哀牢......

    劉江研究員:夫勇者,敢為天下先

    編者按:有一顆單純、專注、好奇的心。他守自己的心,如青燈黃卷伴更長,花落銀釭午夜香。又見劉江,10年前的笑容,仍掛在行路人臉上,單純美好;10年前的激動興奮,已化為腳下踏踏實實的路。攝影/劉孜銘乘電梯......

    石雷研究員:將芬芳的種子,播撒向更廣闊的天地

    早在3500年前,古代巴比倫人和亞述人就會通過焚燒香料參與相關活動。到了中世紀,香料已成為歐洲貴族地位的象征,一度和黃金等價。中國漢代的《禮記·內則》中記載“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這里的“容臭”......

    李舟研究員:科研路迢,愛抵漫長

    自2020年起,中國科學院大學設立領雁獎章,表彰上一年度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獲得者。在今年國家級領雁金獎的獲得者中,有一位在學生眼中亦師亦友的博士生導師——,中科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和很多科研......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