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研究團隊通過對5.2億年以來的舌形貝腕足動物殼體進行大數據整理分析和殼體形態解剖研究,得出舌形貝類穴居型生活方式早在奧陶時期就已建立,其殼體形態和生活方式(包括固著、黏附、群居和穴居)多樣性達到高峰。隨后,穴居型和群居型生活類型在奧陶紀末和二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被隨機性地保留下來。
相關研究成果于北京時間2023年3月9日凌晨在線發表于Cell出版集團的綜合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腕足動物舌形貝(lingulid)被達爾文定義為“活化石”。它自寒武紀早期出現,歷經了地球動物出現以來所有的磨難和自然災害,尤其是經受了地球最嚴重的“五次生物大絕滅”事件而繁衍至今。目前仍分布在我國廣西和日本、新西蘭等地的近岸淺海地區,成為當地桌上的一道美食。
5.2億年以來,舌形貝一直生活在泥質海底,其殼體3~5厘米,最大不超過十幾厘米,占有的生態空間十分有限,因此也被稱作“草根”動物。
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它們通過多變的殼體形態,不斷探索、改變和硬化著海洋底質表面,并在奧陶紀時期屬種多樣性和殼體形態多樣性達到空前繁盛,演化出了包括穴居的生活類型和葡萄串狀群體生活等多種殼體類型。就是這種“多樣性”積累,腕足動物舌形貝類在面對顯生宙的五次大絕滅中,尤其是顯生宙生物滅絕率最高的奧陶紀和二疊紀兩次大絕滅事件中,有了“足夠的可能”,致使穴居的生活類型(Lingulids)作為一種自然選擇,得以生存。
通過支序分析、形態空間測量和譜系分析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結果表明奧陶紀后隨機演化是主導現代舌形貝演化的外在動力。因此,腕足動物舌形貝在寒武紀大爆發出現后,經過自然選擇的演化,殼體多樣性得到空前發展。但在顯生宙之后的兩次或多次大絕滅事件中,殼體兩側平直的穴居類群得到了強有力的隨機遴選,導致自然選擇在奧陶紀之后舌形貝漫長的形態和生態演化中很少或者無法發揮作用。
拓展知識:顯生宙
顯生宙,指“看得見生物的年代”,是開始出現大量較高等動物以來的階段,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從距今大約5.4億年前延續至今,5.4億年前,寒武紀始,生物逐漸演化出較高級的動物,動物已具有外殼和清晰的骨骼結構,故稱顯生宙。
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對化石牙根中的生長環進行成像。圖片來源:《科學進展》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張夢然)《科學進展》雜志最新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早期哺乳動物在漫長“生命史......
計算機斷層掃描(CT)技術在近幾十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古生物學相關研究領域。研究者借助CT掃描技術可以無損獲得化石內部精細信息,進一步對材料進行深入研究。然而,如何對CT數據進行高效的三維分割與重建仍是研......
6月2日,由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和北京大學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李四光大講堂”第二講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舉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教授肖書海應邀以“寒武紀動物大爆發之前夜”為主......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一項研究對產出于南京湯山駝子洞早更新世的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揭示了這類特殊類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為進一步理解地質歷史時期特異埋藏化石庫的形成過程,特別......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要樂等人通過系統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大冰期起始時期陸源碎屑輸入與造礁珊瑚個體大小變化的關系。相關研究成果5月24日在線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當今......
近日,在英國威爾士中奧陶世地層中,一支國際聯合科研團隊發現了一個保存有大量精美軟軀體化石的特異埋藏化石庫,該生物群因大多數生物體型較小而被稱為海底“迷你世界”,為早期動物小型化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近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研究團隊通過對5.2億年以來的舌形貝腕足動物殼體進行大數據整理分析和殼體形態解剖研究,得出舌形貝類穴居型生活方式早在奧陶時期就已建立,其殼體形態和生活方式(包括固著、黏附、群居和......
近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研究團隊通過對5.2億年以來的舌形貝腕足動物殼體進行大數據整理分析和殼體形態解剖研究,得出舌形貝類穴居型生活方式早在奧陶時期就已建立,其殼體形態和生活方式(包括固著、黏附、群居和......
古生物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上如始祖鳥、北京猿人等關鍵化石的發現都填補了生命演化歷史的空白。如今,新的觀測分析手段,諸如高精度成像與解析技術、分子古生物學技術以及大數據和自動識......
三類賊獸左側上下齒列對比,其中E-F齒列中的牙齒曾經歸入四個屬種。(課題組供圖)近日,《系統古生物》期刊在線發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合作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