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美洲南部的哥斯達黎加,西班牙語意為富饒的海岸。在這個以綠色為主色調的國度,近50%的國土被原始森林或熱帶雨林覆蓋,超過25%的國土為受保護的國家公園。
日前,哥斯達黎加環境、能源與通訊部部長雷內·卡斯特羅·薩拉薩爾來到中國,在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召開的座談會上指出,哥斯達黎加在能源消耗沒有減少的情況下做到碳排放改善,秘訣之一就是極高的森林覆蓋率。
到2021年實現“碳中性”目標
做到“碳中性”的關鍵之一是找到抵消碳排放的方式,哥政府嘗試通過更新造林抵消碳排放
2008年3月,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納首次提出“碳中性國家”這個概念,挪威、冰島、新西蘭和哥斯達黎加率先響應,為各自實行“碳中性國家”的計劃制定年限和措施。碳中性指計算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樹等方式把這些排放量消耗掉,達到環保的目的。
哥斯達黎加作為其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最為落后,但提出的目標卻是最具雄心的——到2021年實現“碳中性”。哥政府希望通過預算、法律、激勵政策(如推廣使用生物燃料、混合動力車和清潔能源)等實現這一目標。
哥斯達黎加這樣一個小國為什么會有如此宏大的一個碳排放戰略?卡斯特羅解釋說,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面臨兩方面壓力。從上至下看,能源的缺乏讓各國必須做出改變;自下而上看,公眾對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要求也日趨提高。他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如果什么都不做,就走上了不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哥斯達黎加處在一個既要發展經濟又要降低碳排放的階段,如果順利的話,哥有望在2021年達到碳排放峰值。”卡斯特羅說。
做到“碳中性”的關鍵之一是找到抵消碳排放的方式。哥政府嘗試通過更新造林抵消碳排放。2007年,哥斯達黎加共種植了500多萬棵樹,人均1.25棵,成為世界上人均種植樹木最多的國家。
樹苗主要來自哥斯達黎加首都圣何塞以東80公里的地球大學,這一私立的非營利機構坐落于3000余公頃的肥沃土地上。
“在熱帶地區你能目睹樹木生長的過程,這真不可思議。4個月內,它們能長50厘米~60厘米。”地球大學Ricardo Russo教授負責更新造林項目,他相信種樹是一個防止地球變暖的好方法:“如果種了足夠多的樹,它們會吸收足夠多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樹木還是幼苗時就開始吸收二氧化碳,尤其是在最初的10年~15年,這是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十分有效的方法。”
2007年5月,哥斯達黎加政府宣布,計劃在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減少到零,主要減少交通、農業和工業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并整頓占全國發電量4%的化石燃料發電廠(其余78%來自水能,18%來自風能和熱能)。此外,哥政府從1997年就開始征收3.5%的燃油稅,并用部分燃油稅支付環境保護的費用和補償不開墾森林的業主。
加強“碳中性”政策實施
推行“碳中性”標簽,用以證明旅游和特定工業活動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作為哥斯達黎加的主要產業,也在努力踐行“碳中性”政策。
在哥斯達黎加加勒比海岸的一個種植園,一串串香蕉套在塑料袋里生長,以免受病蟲害侵擾。香蕉是哥斯達黎加最大的出口產品。“首先要測量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然后我們尋找更好的生產方法以減少排放。除生產之外,產品還需要運輸,所以我們也在尋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都樂(Dole)食品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我們對整個過程做一總結,首先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然后有人對碳進行評估,檢測碳排放了多少,這樣碳排放量的指標就可以賣給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有一個方法就是進行技術改革,使得消耗的能源更少,這也會體現在指標上,而出售指標的資金又能幫助提高生產。”卡斯特羅說。
哥斯達黎加這項國家戰略的另一關鍵是推行“碳中性”標簽,用以證明旅游和特定工業活動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新的認證系統對游客和商業部門征收一項自愿的稅費,以抵消其排放的二氧化碳,一噸二氧化碳征收10美元。這些稅費用于自然環境保護、更新造林以及保護區研究。為了加強碳中性政策的實施,哥斯達黎加正在培育一個碳認證市場,這樣不僅能推動森林的碳捕捉和碳儲存,還有助于保護優美的自然風光。
卡斯特羅結束北京之行后,隨即赴青海省進行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方面的合作洽談。卡斯特羅表示,中國是哥斯達黎加重要的合作伙伴,在低碳發展領域,哥斯達黎加和中國可以在很多問題上開展合作,兩國之間能建立更好的合作機構來推進更有競爭力的資源生產模式。
期限設定帶來諸多挑戰
要在法律、清潔生產和生態有效性層面推進這樣一個實驗,最終達到一個所謂“負責任的實業發展”狀態
哥斯達黎加政府只給了自己13年的期限,實現綠色經濟,并使之成為全球的榜樣。對于其設定的嚴格的期限,難免有一些質疑的聲音。
有專家認為,哥斯達黎加要達到自己的減排目標和“碳中性”排放計劃,依然任重道遠。不僅因為工業化帶來的污染,以及城市交通擁堵、車輛增加帶來的排放,而且在被一般人忽視的農牧業,在這個國家也面臨減排的巨大壓力。
“在環境保護方面,哥斯達黎加是中美洲唯一一個領先的國家。”世界野生動物基金的JoseVasquez說:“我相信這是他們減少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第一步。我唯一擔憂的是2021年這個期限,這是一個艱巨的目標。”
“哥斯達黎加面臨的真正挑戰是交通,其排放主要來自交通部門。隨著經濟的發展,有更多的人想要擁有私家車,我們必須把這一點考慮進去。”幫助實施新的國家氣候變化戰略的Sergio Musmanni 說。
幾年前,哥斯達黎加NatureAir航空公司開始向碳中性航空公司的方向努力,行政長官AlexKhajavi 說:“我們在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在尋找改變,我們面臨嚴峻的考驗。我們不能失敗,我們要成為其他國家的榜樣。”
卡斯特羅透露,在哥斯達黎加的城市中,交通部門是消耗能源最多的領域,哥政府已列出諸多行動目標,計劃通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用清潔能源和更加清潔的交通工具、優化公交系統、改變公眾不可持續的消耗模式等達到減排目的。卡斯特羅還表示,據其觀察,利用科技改善公共交通系統能源消耗的舉措在中國很有成效。
卡斯特羅認為,哥斯達黎加推行“碳中性”政策會使其更有競爭力,也更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自覺選擇了一種更加復雜卻更有利于子孫后代的模式,我們認為在10年內,哥斯達黎加會建成一個可持續發展且達到‘碳中性’的國家。這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我們要在法律、清潔生產和生態有效性層面推進這樣一個實驗,最終達到一個所謂‘負責任的實業發展’狀態。”
“經驗告訴我們,不能先發展再治理,這是民族自覺的發展革新問題,最終要找到一個有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卡斯特羅說。
國新辦舉行的政策吹風會上發表最新內容,目前,生態環境部已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擴圍專項研究,對重點行業的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法、核算報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擴圍實施路徑等開展了專題研究評估論證,相關......
2024年2月2日,中國材料與試驗團體標準委員會碳排放標準化領域委員會標準立項評估會在線上召開,會議對3項團體標準進行了立項評估。會議由CSTM/FC95副秘書長韓曉莉主持,來自中關村材料試驗技術聯盟......
海底拖網捕撈每年向大氣中釋放約3.4億噸二氧化碳。這相當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近1%,迄今卻一直被忽視。這是首個對相關碳排放進行評估的研究,于1月18日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上。拖網捕撈是指漁船拖著......
海底拖網捕撈每年向大氣中釋放約3.4億噸二氧化碳。這相當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近1%,迄今卻一直被忽視。這是首個對相關碳排放進行評估的研究,于1月18日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上。拖網捕撈是指漁船拖著......
海新能科近期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公司二代生物柴油產品種類主要有高凝生物柴油、低凝生物柴油、生物石腦油等,并儲備了生物航煤生產技術。二代生物柴油為烴基生物柴油,不同于一代酯基生物柴油。公司生產的二......
打磨了好幾年,法規性質的關于碳市場建設的頂層設計文件《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于1月5日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審議。前一天,也就是1月4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工信部......
1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由于碳排放權交易是在探索中誕生的新事物,在政策先行、市場先試下,近年來發展成果顯著,但也出現相關規則......
市場監管總局近日正式批復同意浙江省開展重點碳排放單位碳排放計量審查試點工作。試點工作明確由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牽頭聯合寧波、嘉興兩市計量技術機構,首次在發電行業依據《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計量審查規范》開......
12月7日,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召開之際,中國科學院發布《林火碳排放研究藍皮書(2023)》(以下簡稱藍皮書)。該藍皮書由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牽頭、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
11月29日,中國科學院與德國國家科學院共同發布主題為“碳中和之路”的聯合聲明,倡議控制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能源轉型,實現兩國碳中和目標,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危機。雙方在聯合聲明中指出,實現碳中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