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夏季風(西南季風)是亞洲季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6月左右季風爆發,通過大規模水汽輸送為印度半島貢獻超過70%的年降水,影響整個東亞地區的水文狀況。然而,季風環流的異常波動會引起旱災、洪澇及其他極端氣候事件,影響數億人的生活和生計。
有研究揭示了厄爾尼諾現象與現代印度夏季風(ISM)干旱的關系。也有研究和觀測顯示,即使在非厄爾尼諾年份,ISM的隨機變率可能導致印度次大陸遭遇干旱。而受限于觀測資料的時間長度,非厄爾尼諾年導致ISM衰退的具體機制不甚清楚。特別是,歷史記錄顯示過去千年中曾出現多個持續十年至數十年的嚴重ISM干旱事件,這在儀器測量記錄中前所未見。這些大規模干旱是否是ISM的固有特征以及它們背后的物理機制及與厄爾尼諾-南方濤動關系的穩健性,有待進一步探究。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聯合國內外的研究人員,利用古水文動力同化數據集,探究了過去千年ISM干旱的演變特征及其與全球海溫模式的遙相關。數據同化結果識別了若干“黑天鵝”干旱事件(持續三年及以上,罕見但社會影響深遠的干旱),并發現了這些事件集中在十年到數十年的間隔內,造成了嚴重的饑荒和社會經濟危機,且與歷史記錄吻合。
進一步的多錐度-奇異值分解分析顯示,這些干旱發生在厄爾尼諾和非厄爾尼諾條件下,其中厄爾尼諾干旱約占所有事件的49%。而約42%的非厄爾尼諾干旱與北大西洋海面溫度的冷異常相關,表明高緯地區氣候因素在影響印度夏季風變異中起到關鍵作用。同時,研究揭示了過去千年厄爾尼諾與干旱的關系不穩定,其影響在15%到80%之間波動。這挑戰了現有的以厄爾尼諾為中心的干旱成因模式,揭示了氣候系統中更復雜的多維交互作用,如北大西洋濤動及其他海溫模態的影響。
為了提高預測能力并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該研究強調了將高緯地區海表溫度的影響納入未來印度夏季風變異模擬的必要性。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創新-地球科學》(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色列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山東省專項經費的支持。
過去千年印度季風干旱歷史及其遠程聯系
印度夏季風(西南季風)是亞洲季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6月左右季風爆發,通過大規模水汽輸送為印度半島貢獻超過70%的年降水,影響整個東亞地區的水文狀況。然而,季風環流的異常波動會引起旱災、洪澇及其他......
近日,比利時根特大學Petrova,IrinaY.和Miralles,DiegoG等人報道,觀測受限的預測實驗顯示,干旱期將長于預期。相關論文于2024年9月18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研究人員表明,......
中國西北干旱區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區之一,也是受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區域,升溫速率高于全國和全球平均水平。不僅如此,西北干旱區的氣溫變化呈現出明顯的季節差異。近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陳亞......
中美科研人員聯合開展的最新研究發現,全球約40%的城市和城市站點表現出城市化顯著加劇極端干旱的情況。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城市》。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家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
當前,中亞已成為全球最為顯著的干旱區之一。特別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速,該區域面臨冰川融化加速、湖泊縮小和水資源短缺等嚴峻挑戰。為研究中亞地質歷史時期以來的水文氣候變化,預測此地區未來降水趨勢及對社會發......
如何評估生態干旱?可能需要重新考慮如何定義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態系統功能與全球變化團隊崔江鵬副研究員聯合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陳安平研究員等,通過系統梳理生態干旱研究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呼吁建立......
近日,福州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校聘教授王前鋒課題組在《npj氣候與大氣科學》上在線發表了研究成果《21世紀氣候變化對中國干旱的影響:基于CMIP6的多模式評估》。由于干旱與一系列氣候因素之間錯綜復雜......
近日,福州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校聘教授王前鋒課題組在《npj氣候與大氣科學》上在線發表了研究成果《21世紀氣候變化對中國干旱的影響:基于CMIP6的多模式評估》。由于干旱與一系列氣候因素之間錯綜復雜......
在全球增溫背景下,干旱成為困擾人類社會緊迫問題之一。人類活動導致的持續氣候變化沒有減弱,在一些地區反而逐漸加劇。近年來,連續的極端干旱事件席卷歐洲大部分區域,給當地農業、環境,甚至人類生命造成影響。歐......
近期,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樹東帶領的生態水文遙感團隊,在干旱區生態水文響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該研究揭示了過去四十年來(1982年至2016年)全球干旱地區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