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一種致盲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風險因子包括眼內壓升高(IOP)、年齡增大和遺傳學變異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GC)的進程性死亡是青光眼最主要的一項特征,人們已經對這種疾病進行了數十年研究,但仍不清楚RGC的死亡機制。
中山大學和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將遺傳學易感性與RGC死亡的潛在機制關聯起來,提出了闡明青光眼發病機理的重要理論。這項研究發表在近日的Molecular Cell雜志上,文章通訊作者是中山大學眼科中心的劉奕志教授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張康教授。
青光眼是導致人類不可逆失明的第二大原因,可分為開角型青光眼和閉角型青光眼兩類。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往往會出現眼壓突然升高,對視力造成直接損傷,是一種疼痛性的眼科急癥。而開角型青光眼因為病程發展緩慢,常常被人們忽視。
研究人員發現,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POAG)的風險基因p16INK4a能夠增強另一個風險基因SIX6的遺傳學效果。上調SIX6可以提高p16INK4a的表達水平,促使RGC細胞衰老和死亡。進一步研究表明,SIX6或IOP通過直接提高p16INK4a的表達促進POAG,導致成年人的視網膜出現RGC衰老。
作者簡介:
張康:四川大學生物化學學士,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醫學和遺傳學雙博士,長江學者,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現任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人類基因組醫學研究所所長,眼科學和人類遺傳學終身正教授。曾獲得Burroughs Wellcome基金會臨床科學家轉化型研究獎、防盲研究基金會Lew Wasserman 成就獎、Charles Schepens視網膜研究成就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臨床科學家研究獎,在Scienc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ature, Nature Genetics, Nature Medicine, Cell, PNAS, JCI等雜志發表文章,涵蓋了眼科的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臨床試驗。其中關于HTRA1基因是黃斑變性的主要易感基因的文章被Science雜志評為2006年世界科學十大進展之一。
劉奕志,男,主任醫師,教授,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醫院院長,白內障科學科帶頭人。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從事眼科醫療、教學、科研及防盲工作30年,是國內最早開展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的專家之一.主要從事晶狀體發育、晶狀體再生、發育基因的調控、晶狀體蛋白質組學以及后發障防治機理以及超聲乳化手術對眼組織的影響、人工晶狀體研發等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國內外核心雜志發表論文80多篇,其中SCI 42篇;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6項科技進步獎以及5項實用新型專利。
孟德爾1866年的論文中就強調了豌豆實驗對雜交育種的實踐價值,但直到20世紀初,隨著學界對遺傳、變異的興趣漸濃,三位“再發現者”才品出35年前孟德爾那篇論文中的深意。2022年7月20日是格雷戈爾·孟......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張秀蘭團隊成功研發用AI智能預測青光眼發病與進展。該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青光眼發病預測和進展預測。相關研究6月1日發表于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
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測量男性精子年齡的獨特方法有可能預測懷孕的成功率和時間。懷孕,通常被稱為妊娠,是指胚胎和胎兒在母體內生長發育的過程。多胎妊娠會生出一個以上的后代,如雙胞胎。懷孕通......
科技日報北京4月21日電(記者劉霞)一個國際科學家聯盟在20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稱,十多家研究機構正在合作開展“人類泛基因組項目”,該項目旨在創建一個囊括全球各人種遺傳多樣性的參考基因組。研......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孫興懷團隊成功為一名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晚期患者完成贊宜青光眼引流管(以下簡稱XEN)微創植入手術,這意味著該院成為上海首家開展XEN微創手術的醫院。手術室內,主刀醫......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CSD)的研究人員制作了一份人類基因組的單細胞染色質圖譜,確定了240種多基因特征和與疾病特征相關的細胞類型,并注釋了非編碼DNA變異的風險,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遺傳學與疾病之......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8日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那些具有高眼壓遺傳傾向的人,如果每天攝入較多咖啡因可能會增加青光眼的患病風險。青光眼和眼壓高有密切的關聯。美國芒特西奈伊坎醫學院、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的學者分......
青光眼(glaucoma)是一組以視乳頭萎縮及凹陷、視野缺損及視力下降為共同特征的疾病。是導致人類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白內障、青光眼和黃斑變性)之一,青光眼在總人群發病率為1%,45歲以后人群發病率為......
據世衛組織統計,目前全球青光眼患者增加至約9000萬,該病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一大不可逆的致盲眼病。患者的眼睛與大腦連接的視神經會逐漸受損,最后失明,年齡,基因遺傳和眼內壓升高(IOP)已被發現是致病的主......
持續的COVID-19大流行已導致人類流動性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有可能改變其他傳染病的傳播動態。現在,在《PLOSNeglectedTropicalDiseases》雜志上報道的研究人員發現,社交距離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