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9-07-24 07:08 原文鏈接: 賈寶余:高等教育如何“兩條腿走路”

      這些天,有兩條消息的關注度甚高。一是98歲的著名學者季羨林辭世,他生前支持一所民辦高校發展的故事,成為他傳奇人生的一個美麗注腳(新華社7月16日報道)。二是目前正值高校錄取的關鍵階段,高校統招錄取如火如荼,而民辦高校之間的招生大戰也漸趨白熱化,“暗戰”激烈,致使不少考生、家長感覺上當受騙(《現代教育報》7月21日報道)。

      兩條信息都與民辦大學有關。綜觀中國教育史,辦教育總是兩條腿走路。時至今日,民辦教育的重要意義決不應再忽視。”而《現代教育報》的消息似乎告訴人們,高等教育“民辦”和“公辦”的兩條腿走得并不協調。

      當前的民辦高等教育,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一是,在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是否需要“民辦”?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中國民辦高等教育有著悠久的傳統。建國前,國內高等教育體系可謂百花齊放:有中央大學、北京大學等國立大學,有安徽大學等省立大學,有圣約翰大學、金陵大學等教會大學,還有廈門大學、東吳大學等私立大學。建國后,享譽海內外的多所私立大學均收歸國有,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不再有國立、省立之說,所有大學均為公立。

      根據高等教育發展的國際經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多樣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原因在于,當大眾化甚至普及化來臨時,單一的公立高等教育體系無法滿足龐大的求學需求,高等教育分層體系使傳統名校更多地承擔培養精英人才的任務,需要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體系供給來滿足高等教育求學需求。此外,發展民辦高等教育,有利于形成高等教育領域的公辦和民辦之間的競爭格局。在這個意義上,民辦高等教育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

      20世紀80年代,作為對公辦教育的補充、對公立高等教育財政援助不足的補充,民辦高校以靈活的辦學方式逐漸發展起來。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978年的1.55%增長到2008年的23%,由精英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在精英化教育時代民辦高校是高等教育體系的補充,那么在大眾化時代,民辦教育應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半壁河山。然而,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1999年為742萬人,2003年達到1900多萬人,增長1.56倍;而民辦高校各類在校生為148.8萬人,2003年為181.4萬人,僅增加21.9%。

      二是,如何讓高等教育的“民辦”和“公辦”的兩條腿走得更加協調、更加穩健?可以從政府宏觀管治和民辦高校內部治理兩個角度考慮。

      從政府管制來說,我們經常看到的說法是“鼓勵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后來,《民辦教育促進法》出臺,“鼓勵”變成“促進”。但從實質上,財政援助作為基本的“鼓勵”和“促進”措施,一直沒有落到實處。《2002中國民辦教育綠皮書》顯示,民辦高等學校的籌資結構為:財政預算內撥款為5.4%,學雜費90.2%,其他4.4%。美國1991~2001年非營利性私立大學的籌資結構為學雜費24%,聯邦政府經費10%,州政府經費1%,地方政府經費1%,私人饋贈和合約14%,捐贈收入31%,銷售與服務收入16%,其他收入4%。由此看來,國內非營利性民辦大學主要依靠學費收入維持生存,而國外私立大學不僅有政府較高份額的穩定支持,更有多元化的籌資渠道。

      從內部治理來說,應明確辦學目標,改善治理結構,建立董事會制度,提升師資水平,競爭錄取優質生源。同時,應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私立大學,建立董事會和校長各有側重和區別的治理結構。實際上,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最根本的辦法,還是改進教育質量、塑造教育品牌。

      美國著名的教育社會學家馬丁·特羅博士將歐美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概括為四種模式,其中“擴張主義改革者”放棄傳統的精英教育理念,堅持培養目標多元化和教育機構多樣化并行。這種觀點,對我們現在高教事業的發展,也許有啟發意義。

    相關文章

    4.13億!西部大省,支持“雙一流”建設

    據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消息:為加快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2023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財政下達自治區直屬高校“雙一流”(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和特色發展引導資金4.13億元,支持7所自......

    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高教發展仍需“集中力量辦大事”

    不久前,美國物理學會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得2024年度巴克利獎。作為國際公認的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高獎,這是該獎項自1953年授獎以來,第一次頒發給中國籍物理學家。......

    高學歷人才精神狀況引關注!Lancet子刊給出數據支撐

    抑郁癥和廣泛性焦慮癥是目前社會中最常見的心理疾病。數據顯示,隨著學術、社會和經濟壓力越來越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出現抑郁癥和焦慮癥的情況越來越多。很少有研究比較接受過高等教育和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

    世界高等教育體系六大方陣及排名!全球首個“高等教育強國指數”發布

    10月14日,2023“高等教育強國指數”發布,數據顯示:全球高等教育發展區域差異大,美國一枝獨秀,中國領跑第二方陣。“高等教育強國指數”由全國高校信息資料研究會研制、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與中國人......

    中國高等教育代表團訪問約旦大學

    9月18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率中國高等教育代表團訪問約旦大學,與該校校長納西爾·奧貝達特進行座談。座談現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供圖杜玉波指出,中約是患難與共、相向而行的好朋友、好伙伴。兩國高校校......

    紀念中國石油高等教育70周年石油高校教材展開展

    1953年,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前身)成立,標志著中國石油高等教育的開端。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迎來建校70周年之際,日前由中國石油教育學會、石油工業出版社、中國石油大學......

    當技術融入高等教育,請牢記“學習者利益”

    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了2023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技術運用于教育:誰來做主》(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聚焦技術在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既對技術對教育產生的積極作用作了闡述,又......

    大學生自主探索時間面臨“貧困”危機

    今年高考前夕,《中國科學報》曾以《大學生的時間都去哪兒了》(2023年6月6日第4版)為題,針對大學生自主學習時間過少,導致大學生活日趨“高中化”現象,邀請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解讀,在高教界引發強烈共鳴......

    高等教育體系“規模最大”,質量更高

    據報道,近日,全國高校科技創新暨優秀科研成果獎表彰大會在京召開。大會對2021、2022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獲得者代表進行了表彰。教育部負責人介紹,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

    高考成績已出,志愿填報如何選擇?

    這兩天,各地高考成績陸續出爐。對于等得心焦的考生來說,要在兩三天內完成的志愿填報,成為橫在他們和大學校門之間的最后一道關卡。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291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參照往年錄......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