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和廣泛性焦慮癥是目前社會中最常見的心理疾病。數據顯示,隨著學術、社會和經濟壓力越來越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出現抑郁癥和焦慮癥的情況越來越多。很少有研究比較接受過高等教育和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中常見的精神障礙。
因此,英國研究人員調查了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和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從而探索高等教育是否可能是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潛在原因。并將相關研究結果“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ttendance and commo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young people in England: evidence from two population-based cohorts”于2023年10月發表在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雜志上。發現在青少年18至19歲時,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比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更容易患常見的精神障礙癥狀,但是在25歲的年輕人中間,精神障礙疾病與是否接受高等教育無明顯關系。
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 (23)00188-3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主要研究了從2004年開始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LSYPE1)和2013年開始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LSYPE2)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LSYPE1/2:14-17歲)、期間(LSYPE1:18-19歲)和之后(LSYPE2:25歲)的心理健康狀態。發現在LSYPE1中,18-20歲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在16-17歲時比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更容易出現常見的精神障礙癥狀。然而,通過25歲的人群進行調查發現,高等教育與心理疾病之間無直接關系。
2013年LSYPE2招募了13100名參與者,其中5045名(38.5%)為14–15歲、6732名(51.4%)為16–17歲、6753名(51.5%)為17-18歲,6743名(51.5%)年齡為18-19歲。2004年和2007年LSYPE1招募了16122名參與者,其中7078名(43.9%)為14-15歲、8493名(52.7%)為16-17歲,5611名(34.8%)為25歲。研究發現,50.7%(6128人中的3104人)的LSYPE2接受古高等教育,55.8%(4832人中的2696人)的LSYPE1接受過高等教育。對他們各自的家庭背景進行調研發現,接受過高等教育和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的家庭背景存在明顯差異——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的父母通常受過大學教育且有比較充裕的社會經濟背景,同時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吸食大麻或打架斗毆的可能性也較小。
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 (23)00188-3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與社會人士相比,2018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 (LSYPE2) 在學習期間出現常見精神障礙癥狀的風險略有增加。不過其影響不大,表明高等教育可能不是導致年輕人出現精神障礙的主要原因。在 1989-1990 年出生的群體中 (LSYPE1),我們調查了25歲時研究群體中常見的精神障礙,發現在18-20歲時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和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之間在出現精神疾病的比例無明顯差異。與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相比,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父母往往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和較高的教育文化水平,因此培養出來的孩子擁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這與心理健康的社會經濟梯度的發展一致。
研究還比較了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即中學期間)出現常見精神障礙癥狀的差異。在 LSYPE1 中,我們發現在16-17歲時,將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比沒有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更多問題,但在14-15歲時則沒有。在 LSYPE2 中,我們發現在 14-15 歲期間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比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出現心理健康的問題較少,但在中學期間都沒有出現過精神障礙。
不過,目前尚不清楚為什么高等教育入學率與中學期間常見精神障礙癥狀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群體之間存在差異。可能是由于義務教育帶來的影響。在LSYPE1中,在16-17歲時,不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可以進入社會工作,但在LSYPE2中卻不能。這意味著,在 LSYPE2 中,所有 16-17 歲的參與者都會面臨著教育或培訓帶來的潛在壓力。
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 (23)00188-3
研究人員發現,在18-19歲時,高等教育與現在常見精神障礙癥狀之間存在微小的正相關關系,但在25歲時則不然。如果消除接受高等教育的潛在心理健康風險,18-19歲人群中抑郁和焦慮的發病率可能會降低6%。
第一作者Tayla McCloud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表示:本期望高等教育學生比他們的非學生同齡人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因為他們的背景普遍更好,但研究結果令人擔憂。結合之前的研究結果,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探索學生面臨的心理健康風險,這對保障年輕人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10月14日,2023“高等教育強國指數”發布,數據顯示:全球高等教育發展區域差異大,美國一枝獨秀,中國領跑第二方陣。“高等教育強國指數”由全國高校信息資料研究會研制、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與中國人......
9月18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率中國高等教育代表團訪問約旦大學,與該校校長納西爾·奧貝達特進行座談。座談現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供圖杜玉波指出,中約是患難與共、相向而行的好朋友、好伙伴。兩國高校校......
1953年,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前身)成立,標志著中國石油高等教育的開端。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迎來建校70周年之際,日前由中國石油教育學會、石油工業出版社、中國石油大學......
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了2023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技術運用于教育:誰來做主》(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聚焦技術在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既對技術對教育產生的積極作用作了闡述,又......
今年高考前夕,《中國科學報》曾以《大學生的時間都去哪兒了》(2023年6月6日第4版)為題,針對大學生自主學習時間過少,導致大學生活日趨“高中化”現象,邀請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解讀,在高教界引發強烈共鳴......
據報道,近日,全國高校科技創新暨優秀科研成果獎表彰大會在京召開。大會對2021、2022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獲得者代表進行了表彰。教育部負責人介紹,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
這兩天,各地高考成績陸續出爐。對于等得心焦的考生來說,要在兩三天內完成的志愿填報,成為橫在他們和大學校門之間的最后一道關卡。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291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參照往年錄......
“研究敦煌、青藏高原、祁連山的學者,主要不是在西部,而是在北京。”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教授王鑒指出,我國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一些西部高校......
事關中西部高等教育,“蘭州倡議”倡議什么?由“輸血”變“造血”,中西部高校集群發展,如何變為現實?中西部的高等教育,現狀和挑戰是什么?《新聞1+1》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共同關注:中......
昨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1年《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統計監測報告。報告顯示,在教育方面,2021年,高等學校在校生中女生占在校生的50.2%。其中,女研究生占全部研究生的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