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4-04 20:50 原文鏈接: 探訪核工業西物院揭開“人造太陽”神秘面紗

    中新網成都4月4日電 (記者 劉文文)“人造太陽”是什么?為什么要建造“人造太陽”?近日,記者來到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簡稱“西物院”),與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面對面”,探秘大國重器的“前世今生”。

    談及“人造太陽”,首先要提到核聚變。所謂核聚變,就是將兩個輕的原子核形成一個重的原子核,這一過程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遠遠超過目前廣泛使用的化石燃料。

    “一升海水里面提取出的聚變燃料氘發生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相當于300升汽油產生的能量。100萬千瓦電站一年所需要的燃料,大約是200萬噸煤炭,如果用核聚變,只需0.6噸氘就足夠了。”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106室主任李波向記者介紹。

    因核聚變反應條件苛刻,可在短時間內立刻終止反應,不會產生大規模放射性廢物,所以安全性相當高。此外,核聚變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對環境也十分友好。“可以說,核聚變能是人類目前認識到的最理想的清潔能源之一。”李波說。

    事實上,太陽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熱核聚變反應裝置,不斷向外輻射能量,向地球輸送能源。李波向記者介紹,科學家們通過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在地球上建造以探索清潔能源為目的的核聚變裝置,被形象地稱為“人造太陽”。

    幾十年來,中國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在可控核聚變領域進行了持續而深入的探索。作為我國最早致力于可控核聚變和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專業科研院所,西物院先后建成了在聚變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代重要平臺,即中國環流一號、中國環流二號和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

    據介紹,中國環流一號裝置于20世紀80年代建成,是我國核聚變領域第一個國家大科學工程裝置,目前已經退役。近年來,西物院依托中國環流二號、中國環流三號裝置繼續開展相關研究,取得了諸多成果。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團委書記、“人造太陽”博士科普團團長鄭雪介紹,中國環流二號裝置于21世紀初建成,它創造了很多“中國首次”,為我國核聚變研究從原理探索到大規模裝置實驗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為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內的中國環流二號裝置。劉文文攝

    備受矚目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于2020年建成,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托卡馬克裝置。據介紹,中國環流三號總高8.39米,直徑8米,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1.5億度,是太陽核心溫度的10倍。

    圖為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該裝置是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托卡馬克裝置。劉文文攝

    鄭雪稱,中國環流三號是一個正在成長的“青少年”,已經取得不少成績。2022年10月,環流三號裝置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15萬安培,創造了我國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2023年8月,中國環流三號首次實現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下的高約束模式運行,再次刷新我國磁約束聚變裝置運行紀錄。

    除了鼎鼎大名的中國環流二號、中國環流三號,記者還在西物院看到許多“人造太陽”的輔助裝置。其中一臺綠色“大家伙”十分引人矚目,它就是為滿足中國環流三號特定需求而建造的我國首臺大型立式脈沖發電機組,被譽為人造太陽的新型“充電寶”。

    圖為大型立式脈沖發電機組,被譽為人造太陽的“充電寶”。劉文文攝

    鄭雪告訴記者,人造太陽屬于脈沖式運行,如果直接從電網取電,會對電網造成很大沖擊。為此,科學家們建造了立式脈沖發電機組,提前把電網的電能儲存在發電機組,當人造太陽需要時再向其輸送電能,保證其正常運行。

    中國環流二號、中國環流三號、脈沖發電機組……這些國家大科學裝置及其輔助設施,凝聚了新老聚變科學家們的心血,蘊含著許多探索前沿聚變能源的故事。

    如今,西物院的可控核聚變研究在一次次試驗、一組組數據、一個個部件中有序推進。科學家們相信,總有一天可以用核聚變能點亮萬家燈火。“到那個時候,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都可以使用核聚變能源。”鄭雪說。(完)

    相關文章

    探訪核工業西物院揭開“人造太陽”神秘面紗

    中新網成都4月4日電(記者劉文文)“人造太陽”是什么?為什么要建造“人造太陽”?近日,記者來到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簡稱“西物院”),與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面對面”,探秘大國重器的“前......

    逐“日”追光走近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

    行星發動機、智能量子計算機、太空電梯……一段時間以來,電影《流浪地球2》中的“硬核科技”元素引發廣泛關注。你知道嗎?電影中的很多裝備在現實中都有原型。“你們盡管想象,我們負責實現。”最近,社交媒體上,......

    “人造太陽”基礎物理研究取得系列新成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224.shtm本報合肥1月7日凌晨電(記者常河)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

    “人造太陽”照亮地球還要多久?

    隨著核聚變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很多相關技術獲得突破。在科技創新越來越需要協同作戰的今天,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更有耐力、能長期投入的“國家隊”和更靈活、試錯成本更低的民營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密切合作,推......

    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正在加快建設

    “人造太陽”逐日夢,“聚變合肥”加速度。冬日暖陽下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創新創業熱潮涌動,國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建設如火如荼,該設施的主體工......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部件完成首件制造

    記者22日從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獲悉,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部件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增強熱負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標顯著優于設計要求,具備了批量制造條件。這標志著中國......

    提高三乘積,讓可控核聚變走向現實

    依托現有核科技工業體系,凝聚核工程領域具有專業經驗和技術基礎的相關研究單位和企業,逐步搭建聚變能的技術開發體系和工業體系,集中力量開展核聚變工程和技術攻關,再經過三十年左右的時間,也就是到2050年左......

    “人造太陽”再獲突破性進展!我國可控核聚變裝置刷紀錄

    20日從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處獲悉,10月19日下午,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團隊再傳佳績,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HL-2M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00萬安培,創造了......

    中科院EAST團隊:準備著,點亮人造太陽

    《人民日報》(2022年06月10日第06版)4層樓高、直徑8米、重400噸——這就是被稱為“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坐落在安徽合肥“科學島”上。多年來,中科院合肥物質科......

    “人造太陽”冉冉升起,完成了第100000次放電

    2021年6月8日,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完成了第10萬次放電,當天老中青三代科學家們齊聚一堂共同見證歷史性時刻。自2016年開始,“人造太陽”多次突破世界紀錄,......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